个人档案:何剑英,2004年6月毕业于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2007年6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四川省马边支边。她先后获得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富阳市百姓十大新闻人物”、“富阳首届十大优秀志愿者”、“四川省十大杰出志愿者”、“浙江省两项计划优秀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相隔千里的浙江省富阳市和四川省乐山市,何剑英可是个新闻人物,至今她已帮助150多名面临失学的学生重返学堂。她的情、她的爱撒满了马边的山山水水,温暖了山区贫困学子们的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爱心使者”。
情暖彝乡
何剑英早在大学期间便加入了青年志愿者行列,走社区、进学校、跑街道,开展各种公益劳动和募捐活动,深受百姓好评。
2007年4月,何剑英捐献了自己的检测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慷慨献血1000毫升,对一个女孩来说,这样勇敢的行为尤为不易。而她却说,能奉献自己帮助别人,是她最大的快乐。
2007年毕业前夕,在看到“西部计划”的招募之后,何剑英拒绝了家人望其回乡的请求,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报名支边西部。7月到达四川后被分到了马边,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她还担任了“心桥助学”马边工作站的站长,利用双休日翻山越岭走访贫困学生,把贫困学生的详细资料及实地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发到助学网站及各大论坛,让捐助人与贫困学生逐个结对。一年下来,她拍了数千张贫困山区的照片,写了数百篇家访手记,帮助157个学生解决了求学费用,在她的多方联络下筹集了资助款近6万元。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她还主动与马边当地的留守学生结对,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她还从自己微薄的补贴里省下钱,捐助了马边的一名残疾高中生。在当地人心里,她是一个比明星更值得崇拜的人。
爱心接力
在何剑英的牵线搭桥下,中国人民大学向马边雪口山乡石打古村小捐赠了价值3000多元的儿童课外读物和体育用品,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也向石打古村小学生捐赠了60件小学生的棉衣。2007年年底,她的先进事迹被《富阳日报》、《乐山晚报》先后多次报道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以实际行动,温暖西部学子,一场爱心行动在市民中展开。短短一周,募捐冬衣1 。6万件、善款5150元。在她的积极联系下,她的母校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向民主中心校和民主中学700多名学生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爱心图书2500余册;浙江一爱心人士也向大竹堡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1万多元的爱心图书1500余册,设立了“心桥图书室”。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西部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关注西部的教育现状,春节期间,她主动联系母校在浙江富阳举办了“西部教育图片展”及“支援西部爱心台历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全部用于西部助学。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母校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与马边县民族职业学校成功结对进行合作教学,并在马边县民族职业中学成立了爱心基金会。2008年6月志愿期满之际,何剑英和心桥的伙伴们在马边终于完成了建立百所图书室的愿望,给贫困的山里娃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传播着文明,传播着希望。
离岗不离位,热情尽所能。志愿服务期满后,她至今还担任心桥助学的常务工作,定期自费前往西部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走访,开展城市义卖、爱心募捐等助学活动,致力社会公益事业,继续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过去的两年,何剑英以她单薄稚嫩的双肩为马边彝族贫困学子撑起了一方亮丽的天空,照彻山川,辉映大地。2009年3月,采购了441套冬季校服捐赠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多所贫困偏远学校;4月,为“独腿”的彝族女孩安装假肢;4月,担任《钱江晚报》论坛“天下义工”版块版主,开展志愿者活动;8月,在杭州各网站、论坛发出“新学年新书包 新朋友”———向马边山区孩子捐赠“爱心书包”倡议,《钱江晚报》以《八百书包送给彝族孩子》进行了广泛的报道;11月,她再次自费前往马边,发放书包、文具、糖果等彝族新年礼物,走访调查贫困学生20余人。2011年1月何剑英通过媒体,在家乡发起了一场募捐行动,短短一周时间,就为马边民主中心学校募集到1600多件冬衣和1 。23万元捐款,解决了学生缺衣少被的问题。
何剑英动情地说,那里的孩子实在太苦了,无论自己在哪里,都不会忘记他们,将尽自己所能,一如既往地把爱心棒接力下去。
点评:读何剑英的爱心事迹,让人深深感动,但又不得不让人深思,其实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而何海英乐意去做,并且做到了。她的伟大和光荣就在这“乐意”和“做到”这两个词上,正是因为这两个词,她的人生就显得珍贵起来。急人所急,帮人所需,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价值,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何剑英的人生价值和高尚就在这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