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档案:俞国平,富阳市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杭州市劳动模范。1986年7月毕业于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1989年进入新闻界,2004年调入富阳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先后荣获杭州市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富阳市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俞国平,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昭示着他的不平凡。说他是富阳新闻的排头兵,也许有人不服气,但熟知他的人,觉得这样的称誉一点也不为过。
跃农门扎基层风雨无悔人生路
早在1987年,在家务农的他根据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了一篇近千字的纪实文章,给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农广播》节目投稿。没想到三天后,收音机里居然完完整整地播出了他的稿子,随后还寄来了7元稿费,这来自精神与物质的意外嘉奖,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
从那以后,他豪情万丈,干劲十足,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坚持自学,写新闻、写小说、写戏剧,怡然自得,乐此不疲。然而真正让他进入新闻行业的却是1989年富阳县广电局为乡镇招聘报道员这一历史性的转折。那年,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和对新闻的热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乡镇广电站报道员。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奋踏实,边学边干,第二年正式成为吃“皇粮”的人,并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一干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是他完成凤凰涅槃的十四年:参加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参加新闻业务培训,自学电脑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政治素养,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富阳新闻界的新闻人物和中坚力量。
挑大梁树标杆景色迷人阳光里
2004年1月,他调入富阳市广播电视台工作从事电视新闻的采写报道工作。目前,俞国平作为富阳电视台主打节目《富阳新闻》的主力队员,时常挑起“急、难、险、重”的报道任务。他是台里承担重大主题报道、采制独家新闻最多的高产记者之一。20多年来,他没有一次采访迟到的记录。电视报道是“体力”加“脑力”的苦差事,但俞国平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不叫屈。拍摄、写稿、制作,他全包统揽,一气呵成。
俞国平是一名“从田埂上走来”的记者,同时又是一名极具新闻敏感性的记者。在乡镇工作时,他在泥石流灾区独家报道的通讯《危难中方显英雄本色》引起国家防汛防旱总指挥部的重视;采写的通讯《灾民送亲人》获得了浙江新闻奖和杭州新闻奖。2006年,他五进新登半山,采制的新闻专题《桃花谢了,乡村旅游如何继续?》引发了半山发展走向大讨论,并获得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新闻一等奖。结合党员学习“八荣八耻”活动,他从平民身上寻找道德闪光点,采写了系列报道《知荣辱、树新风》,获得杭州新闻二等奖。2007年初夏,他采制的新闻特写《“百家菜”送周指导》在《浙江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成为目前富阳广播电视台消息类作品最高奖项。
近三年来,他的十多件作品在全国、省、杭州市获奖;2006年被富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杭州市新闻奖(人物奖);2010年4月获得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俞国平是富阳第一个奔赴四川灾区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他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孤身深入灾区,先后六次赴川采访报道富阳消防队员、卫生防疫人员、援建干部在四川青川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感人事迹,写下了100多篇炽热感人的文字,有效地架起了两地沟通的桥梁,向家乡人民传递信息。
两年的职高生活,让俞国平习得了坚守,学会了思考,懂得了珍惜,正是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让他终生受益。对于我们许许多多在校的中职学生来说,他的成长经历给予的不仅仅是启迪,更多的是人生智慧与教益。
点评:从一个田头耕耘的农民,一名普普通通的职高毕业生到富阳市首席记者,俞国平的角色转变跨度的确大,他的人生价值也随之变得大起来。追寻俞国平的人生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不甘平庸,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执著的追求,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俞国平坚信自己做得到而坚持去做了,结果他做到了。另一个原因是他的不断进取精神。当他实现当记者目标后,努力培养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敏感性,报道了大量重大新闻,使自己不断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