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昌国内,玄奘再次遇到了阻挠。高昌国的国王听说玄奘到来,派遣使臣迎接他,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将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身边。但是玄奘的西行之心异常坚定,他用绝食来抗争,连续四天没有吃饭,身体非常虚弱。高昌国王见此情景,知道了玄奘的决心,同意放他走,并且提供了丰厚的物资。临行前,高昌国王要求他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还让他从印度返回路过,在高昌国留住三年,玄奘答应下来。因为高昌国王的支持,玄奘有了自己的西行队伍,总共三十人。但是在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中,很多人都不幸遇难,只剩下玄奘和其余两个弟子。
其后,玄奘在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后,终于踏上了印度的国土。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学习。其间,玄奘在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声名大噪。以至于当他准备回国时,印度的国王千方百计地想要挽留他,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这些优厚的待遇都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沿着丝绸之路的北线,玄奘经过高昌国前往长安。按照他与高昌国王的约定,他原本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但是在途中得知,高昌国王已经去世,所以约定未能实现。两年后,玄奘进入了玉门关,唐太宗闻讯派使臣从长安赶来迎接。等到玄奘一进入长安,沿途上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唐太宗就在朱雀街陈列玄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挑选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玄奘在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以译出的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国人阅读,成为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齐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他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和当地的状况,书中的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为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圆寂。下葬的那天,有一百多万人前来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至于玄奘法师的遗骨后来送往哪里,埋葬在何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
母仪天下,贤德皇后长孙氏
中国古代历史上称职的皇后数不清,但是同时将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集于一身的却不多,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外,也和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只知道她是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同母妹妹,却并不知道她其实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的拓跋氏,因为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由她的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不仅聪慧过人,而且通达理仪、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她从小就喜欢看书,据说几乎书不离手,甚至连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儿十分宠爱,她的婚事,长孙家族自然也是非常上心。她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因为窦氏年幼的时候曾经劝说舅父周武帝,为了北周的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觉得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所以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皇后与李渊家结下姻亲。
可是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那时长孙皇后才八岁。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是少时的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有想法,又知道长孙家和李家曾经定下的婚约,便在长孙皇后的父亲丧期满后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于是,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便与当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了。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在他身份转变的不同阶段中,都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二十岁出头就跟随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东征西讨、进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作战,仅用了短短几年就平定了全国。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中,长孙皇后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事无巨细,用尽全力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中也能得到贴心的关爱。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皇后作为管理六宫的正宫娘娘,对待其他妃嫔宽容大度,不仅不会争风吃醋,还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唐太宗的后宫虽佳丽三千,但是十分和睦,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作为夫妻相处了多年,他深知长孙皇后的人品和才能,所以经常和她谈论军国大事。但是长孙皇后却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涉国家大事,她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就是该我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事绝对不插手。当李世民想要听她对某件政事的看法时,她婉言拒绝了:“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但是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这就是臣妾的见解。”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看似简单,但是能发挥的作用却很大。李世民听完长孙皇后的建议,思考了良久,他发现随着天下大势的基本平定,很多武将都渐渐开始疏于练武。于是为了居安思危,他开始在公务的闲暇时间里,招募武官们进行骑射练习,督促武官们练武艺,用练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职和奖赏的重要参考。就这样,唐朝的尚武传统延续了下去,唐代也是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长孙皇后不但很有思想,而且还有过人的智慧。一次,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不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就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没有说什么,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说道:“恭祝陛下。”弄得李世民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长孙皇后继续说:“魏征是个耿直的臣子,臣妾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说明陛下是一位明君。”李世民听完觉得皇后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消了气,饶恕了魏征。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匹爱马忽然死掉了,他大发雷霆,打算杀掉那个养马人。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丈夫讲了一个曾经一起读过的故事:“齐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气愤地想要杀掉养马人,晏子就对养马人训斥道:‘你把陛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如果国君因为马死了而把你杀掉,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埋怨我们的国君不够宽容,要是再被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真是罪不可赦啊!’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心中惭愧,便赦免了养马人。陛下,这个故事我们曾经一起看过,您还记得吗?”李世民听完妻子的这番话后心领神会,给养马人免了罪。
除了对丈夫十分体贴外,长孙皇后对年老的李渊也十分恭敬,每天早晚一次请安,还经常提醒李渊身边的宫女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是个十分孝顺知礼的儿媳妇。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时候,由于长孙皇后一直对李渊尽心侍奉,对他的后宫嫔妃也殷勤照顾,所以争取到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之心,消除了他们对于李世民的误解。
作为一位母亲,长孙皇后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长子李承乾是由乳母养大的,乳母十分溺爱李承乾,她多次要求增加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对长孙皇后说:“太子贵为未来的君王,理应受到天下的供养,但是现在的日常用度捉襟见肘,屋中的陈设和使用的器具都太寒酸了。”但是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对儿子的乳母说:“他身为储君,来日方长,等以后自己打下了功勋,还用发愁器物短缺、用度不足吗?”
长孙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女儿长乐公主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长乐公主出嫁时,李世民赏赐的嫁妆比之前其他公主的规格高了很多。魏征觉得此事不妥,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李世民觉得他小题大做,就将这件事转告给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听陛下说魏征是个贤臣,但并不知道缘由,今天我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恍然大悟,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耿直的贤能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陛下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国家最大的幸运。”长孙皇后派人给了魏征赏赐,并传口讯说:“你真是一个难得的贤臣,希望你能一直这样直言不讳、大胆进言。”
公元636年6月,长孙皇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她对李世民说:“我的家族并没什么大的功勋、德行,我恳请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我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一切从简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一个月后,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李承乾谋反,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取名为承乾。他从小聪慧可爱,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登基后,当时只有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来,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为父亲守孝,朝廷政务暂时交给太子管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从那以后李世民便对他非常信任。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李承乾得了一场重病,导致腿部严重残疾,身体上的不便让他越来越不自信,开始放任自流,身上的纨绔习气逐渐显露出来。在李世民看来,太子生长在宫廷里,有一些骄奢也在所难免,只要大臣们尽力辅佐、严加劝导,相信太子还是可以成器的。但是李承乾却没能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他跟大臣们玩起了阳奉阴违的变脸把戏,在公开场合,他总是正襟危坐,满口的孔孟之道和忠孝节义。可私下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每当大臣们来进谏,李承乾都会主动迎接,大行跪拜之礼,主动进行自我批评,把大臣们精心准备的说辞全都堵在嗓子眼,搞得他们一脸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