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气盛的李治自然不会轻易罢休,这时他已下定决心,要除掉随时牵制他的一帮老臣,因为随着柳爽向长孙无忌等人的靠拢,王皇后已经逐渐成为唐高宗和元老重臣们相争的焦点,所以李治要废掉已成为自己对立面的王皇后。李治主意已定,便召集众大臣商量废后之事。褚遂良坚决反对,李治就马上贬他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也多次上书谈到不能立武后,李治先是拉拢他,秘密派人赐给他金银珠宝,但是长孙无忌不领情,李治先是贬他到黔州,接着又派人去审问他的案件,最后认为长孙无忌要谋反,就下令让他自尽了事。王皇后被废之后,没有得到善终,下场十分凄惨。废黜皇后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王皇后作为这场斗争中的一枚棋子,成为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权力对决,舅甥的恩怨较量
长孙无忌可谓是唐朝初年的风云人物,从唐高祖李渊开创大唐,到唐太宗李世民喋血玄武门,再到唐高宗李治顺利即位,都浸润着长孙无忌的智慧和谋略。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的亲舅舅,对大唐算是忠心耿耿的,因此也备受这三任皇帝的礼遇和厚待。李渊在位时,封他为齐国公。李世民临死前对大臣们说“我能拥有天下,长孙无忌有很大功劳啊。”李治即位后,封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作为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除了嫡子这一优势外,性格柔弱的他能当上皇帝,全靠舅舅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唐高宗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废黜王皇后了。李治虽然比较懦弱,性格温和,但在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为皇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断。为了铲除阻挠自己立新皇后的障碍,李治找了各种原因杀掉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
但是对于血脉相连的亲舅舅,李治不敢轻举妄动、狠下毒手,所以先是试图拉拢他。李治秘密派人赐给长孙无忌一车一车的金银珠宝,还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封了官,但是长孙无忌就是不领情,还给前去办事的人一个白眼。李治知道后,心中十分恼怒,舅舅长孙无忌这种油盐不进、不近人情的冷漠态度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治虽然老实,但他毕竟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决定的事,谁出来反对都是螳臂当车。正巧这时,李勣对李治说:“立谁当皇后,那是皇帝自己的事,别人何苦来添堵呢?”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李治的心坎里,有人赞成自己的想法,唐高宗李治毅然决然地废黜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新皇后。
木已成舟之后,李治并没有就此罢休,对于那些之前一直反对他废后立后的大臣们,他开始了秋后算账。褚遂良被数次降职,韩瑗、来济被贬到边州永不许进京,于志宁、柳爽被彻底免职。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产生了两派针锋相对的政治势力,即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反对派。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但他们善于见风使舵,看到李治对武则天的眷恋之情,便投奔到武则天麾下,为武则天当皇后摇旗呐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劳大、根基深,从内心里反对出身寒微、当过尼姑、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当母仪天下的皇后。两派之间的实力悬殊,胜败很容易分晓,但是当李治铁了心非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胜败就已经注定了。
长孙无忌的羽翼被一个个剪除了,他见识到了李治的厉害。通过册立新皇后的成功,李治领略到了皇权的所向披靡,心中十分得意。因为当皇帝的这些年来,李治一直生活得比较郁闷,好多事情都是由舅舅长孙无忌替他操办的,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都会被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笼罩,比如令他颇为得意的“永徽之治”,也被看作是“贞观遗风”。李治不想一辈子活在唐太宗的光环中,他不想自己的功绩被掩盖,更不想处处掣肘于长孙无忌。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那种独揽朝纲的信念就越来越强烈,那种想要摆脱控制的意愿就越明显。废立皇后成了李治和舅舅长孙无忌之间矛盾激化的焦点。尽管长孙无忌现在失去了羽翼,但是他在朝野纵横了多年,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所以李治清楚,要想自己一言九鼎,就必须要除掉舅舅长孙无忌。
但是唐高宗李治一向以仁孝著称,长孙无忌作为自己的舅舅,毕竟是长辈和亲人,他还是狠不下心来对亲舅舅实施生杀大权。但是机会总会有的,在皇权专制的制度下,谁要是沾上了谋反的边,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宗室王公,统统没有好果子吃。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为了迎合唐高宗李治,派人上奏称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谋反,朝野一片哗然。对于这件事情,李治先是表现得非常吃惊,紧接着又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可他既没有找来长孙无忌当面对质,也没有做出任何的调查取证,就把亲舅舅发配到了黔州。三个月之后,李治又派人复查此案,长孙无忌被逼自杀,享年六十三岁。
长孙无忌死后,朝中再也没有人能与皇后武则天抗衡了。于是,武则天开始染指朝政。唐高宗李治逼死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为的就是独掌朝廷大权,但哪里想的到,最终却被自己心爱的皇后武则天将权利架空了,在这场舅甥的争斗中,落得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
帝后争锋,拱手让江山
唐高宗李治在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一段时间里,心情非常好,因为皇后不仅端庄美丽,而且对自己百依百顺、小鸟依人,这正是他心中理想的皇后形象。显庆五年(660年)之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两眼模糊,影响到了政务的处理。因为皇后天资聪慧,所以李治让她帮着自己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还拉拢了一批心腹之臣。
刚开始,李治见皇后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欣慰,也对她非常放心。但是慢慢地,武则天开始控制李治,李治的一举一动都被武则天的眼线监视着,李治察觉出皇后有了主导政局的趋势,甚至一度产生了废后的打算。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的计划竟然被武则天知道了。武则天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太了解自己这位软弱的丈夫了,于是装作柔弱的模样,眼中带泪地向李治解释说:“陛下,臣妾只是见你身体欠佳,十分担心,才时时派人跟着您,并不是想要监视和控制,臣妾冤枉。如果您觉得把政务交给臣妾协助不放心的话,臣妾可以不管,还可以落得个清闲,臣妾只是想替您分忧,现在却被自己的夫君怀疑,被别人说三道四。”李治看着梨花带雨的皇后,心又软了下来。于是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协助李治拟诏废后的上官仪却被武则天怀恨在心,落得个灭族诛杀的下场。
武则天逐渐掌握了朝政,李治在她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想尽一切办法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她向李治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这十二条建议涉及的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可见武则天确实有相当的政治才能。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目眩症更厉害了,很难再处理朝政,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则天正式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您为何不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传给子孙呢?委任给天后并不可行啊。”李治听后觉得有些道理,所以暂时停议。武则天知道后,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千余卷书籍,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虽然李治和武则天共同商议政务,但是李治仍掌握着实权。在他执政期间,武则天的支持者先后倒台,她的政敌受到了李治的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等,用来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则天对此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武则天当上皇后并不满足,她废掉了以前的太子李忠,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立为太子。但是因为李弘为萧淑妃的女儿求情,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后来,李弘忽然死了。武则天又立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喜欢练武,天资聪明,李治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但是武则天对权利非常的渴望,所以她担心李贤会成为自己掌权的一个障碍。于是,她找了个借口将自己的儿子李贤贬出了京城,后将他赐死。武则天最终决定将儿子李显推上太子之位,这个儿子生性庸懦,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傀儡。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移驾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李治苦于头痛,每天痛苦不堪,侍医秦鸣鹤说:“把头微微刺出血来,可以治愈头疼。”武则天听后,在帷帐中对侍医说:“你竟敢在陛下头上刺出血来,真是大胆,应该拖出去斩了!”李治说:“我苦于头痛,刺出血未必不好,没准真的管用呢,还是试一试吧。”侍医就用针刺李治的百会穴,过了一会,李治说:“我的眼睛好像变得明亮了。”但是过了不久,李治的病情还是加重了,他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让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
尽管唐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显,从表面上看,似乎保住了李氏江山,但是当时朝廷的政权已经被武则天架空了,所以传位给李显也改变不了实质问题。李治从一开始的废黜王皇后、册立武皇后,就走错了棋,到后来让武则天协助自己处理政事,委政于武后,更是错上加错,无异于拱手让江山。
同年十二月,李治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他想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集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礼毕,李治问侍臣:“百姓高兴吗?”侍臣回答:“百姓承蒙皇上赦免,全都感激涕零、欣喜若狂。”李治说:“百姓虽然高兴,但是我的性命是不久了,如果神灵能够延长我一两个月的生命,让我能够回到长安,那么我死也没有遗憾了。”但是事不遂人愿,当天晚上,李治就在贞观殿去世了,终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安葬在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