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十年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这种满足感的存续:有的人能从美食和美女身上得到满足感;有的人只要活着就能有满足感;还有的人从思考“人和宇宙的本质”这种问题上得到满足感,他们最终成了哲学家……但无论如何,由获取满足感所产生的单纯情绪,就是愉悦。饱满单纯的愉悦反应,就是笑。婴儿在不懂得愉悦是什么的时候,就会笑。婴儿的笑容,是单纯的愉悦反应。但人在长大之后,明白笑是表达善意的最快捷手段,所以即使心中没有善意脸上也会挂上笑容。
人们学会伪装的第一个表情是哭,通过哭来从监护人那里获取食物——孩子们热衷于耍赖,究其原因就在于此。长大之后发现,对自己不存在抚养义务的人哭,几乎毫无用途。于是年轻的孩子学会了伪装第二个表情:笑。这一项本领将会受用一生。
看到熟人即使你想不起名字也要挂上寒暄的笑;与领导谈话即使你很不喜欢他,但也要笑;朋友讲了一个不好听的笑话,你为了不让他失落,还是要笑;当你负责某项接待工作时,接下来的8小时你将对着一群大腹便便、毫无风度的人笑到面瘫……
或善意,或牟利,总而言之,人的假笑越来越多,我们也需要识别越来越多种形式的笑。我们要认识笑、明白笑、识别笑:一来不要被虚伪的笑容感动;二来也是为了避免在心灵麻木之后错过真挚的笑容。
你是否能回忆起来下面的一些画面:当咿呀学语的幼儿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时,他父母的样子;当你讲了一个成功的笑话时,你朋友的样子;当你为你的老板创造了数百万利润时,你老板的样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上画面都可以看成我们研究饱满笑容的模板。一个饱满的笑容,其面部运动有如下特征:
眉毛松弛呈自然拱形,前额平缓放松;下眼睑凸起、提升,下眼睑以下会出现笑容特有的沟纹;眼角内外侧皆有皱纹;上眼睑微微闭合,配合下眼睑使眼部出现闭眼趋势,这是因为大笑同样产生痉挛式呼吸,所以需要闭眼保护眼球,与悲伤反应生理原理一样。
由于颧部肌肉的运动,导致嘴角向上、侧后方牵扯提升,面颊会隆起;上下唇完全张开,近乎完全露出牙齿;下巴自然地向两侧完全展开,使嘴角形成很长的沟纹,与鼻翼沟纹连接,形成大笑特有的长沟纹。
相比其他表情反应,大笑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颧肌。颧肌是笑容“专用肌肉”,不信你现在做一个笑容,仔细感觉一下颧骨附近,是否有比较明显的紧绷感。而在其他表情里,这种感觉是找不到的。颧部肌肉会牵动嘴角,压缩下眼睑,而下眼睑的运动也使得笑容很独特。面带笑容时,眼部会眯起来,恐惧和悲伤也会这样,但前二者是由于上眼睑的运动使得虹膜裸露范围变小;而面带笑容的眯眼,则是因为下眼睑主动闭合,上眼睑只轻微闭合。这是笑容的又一个独特之处:闭眼从下往上完成。
笑容的第三个独特之处仍然与颧肌有关。不安、厌恶、愤怒、悲伤或许都会令人的嘴角两边产生一个若有若无的“括弧”,但笑容所产生的“括弧”是最大、最完美的:从鼻翼一直延伸到接近下巴。这是因为颧肌的位置比较靠上,而笑容的面部运动的力源在此,从脸的中部发力到达下部,反应纹路自然大而完整。
当愉悦感的信息源不足以使人大笑时,当事人会出现不饱满的、次一级的笑容。我们以微笑为其中个案,来分析次级愉悦:
下眼睑紧绷上提,导致眯眼;面颊紧绷皱起;嘴部微弯呈弧度。这是微笑的特征,微笑与大笑的最大区别是笑不露齿。也就是说,微笑时嘴是抿起来成一个弧线的。其实,微笑可以看成一个基础的大笑,把大笑的全部表情程度减弱之后,就是微笑。
换句话说,无论怎样的笑容表情,必须有这三个要素:下眼帘紧绷上提导致眯眼;面颊紧绷皱起;嘴部微弯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三者三位一体,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如果不同时出现,除非对方有面部肌无力,否则笑容作伪;如果不同时消失,说明笑容至少在后半段有强撑的成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愉悦心态是充能器,让人充满力量。这与悲伤正好相反,但大笑与哭泣的相同点是,都在放任能量流失。当你的朋友向你推荐优秀的情景喜剧时,可能会说“不要在喝水的时候看”,这其实就是因为,大笑时人也会发出强烈的抽出式呼吸,无法控制,这也是大笑同样不控制能量流失的原因。
强烈的抽搐会令肌肉呈现紧绷,进而出现不规则摇晃和颤抖;大笑会出现耸肩动作,这与嘴角的上扬动作互成箭头效应;大笑之后会出现脱力反应,重者需要扶着膝盖来恢复体能,轻者会有几次深呼吸。
关于愉悦的语言反应,正好和肢体反应相反。陷入大笑的剧烈愉悦会让人失去语言能力,只能用简单的语气词来表达内心动态。
而在微笑中,人们反而会有语言能力提升,这也是一个微笑的人能说出具有说服力的话的原因。
9.耻辱的反应密码
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和“羞于被他人窥视”,是耻辱心态的两条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也就是耻辱反应的表现。当不希望被其他人窥视时,当事人做出捂脸之类的羞耻性动作。而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也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以走出负面自我认知,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
耻辱是当事人认为大众看待自己的评价为负面时,所产生的自我厌弃。也就是说,耻辱感的发生,有两个要件:一是有特定观众;二是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耻辱性认知。在没有观众存在的情况下,耻辱感是不存在的。据说一个具备极高道德感的人会达到“慎独”,也就是在只有自己在的时候,也会为当前的行为感到耻辱。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俗子,我们的耻辱,都是因为有观众的存在。
而明白了耻辱的成因,对耻辱反应的推测也就顺理成章了。耻辱的两个要素:耻辱性认知和观众。前者是无法通过客观手段来消除的,除非失忆。所以,耻辱反应的全部依据,就集中在规避观众上——如果不让观众看见我,那么就不耻辱了。饱满的耻辱反应,面部表情很复杂,你会在他的脸上看到悲伤和厌恶的结合,几乎无法作伪。
耻辱的主要动作是低头和缩肩,这套动作,其实就是为了把头藏在身体里,使得观众们无法察觉你的存在,以此减轻耻辱。饱满而单纯的耻辱中,当事人往往不会说话,这并不是因为耻辱反应本身剥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而是耻辱会让人自觉地避免成为他人注意的信号。所以,即便说话,声音也会很低。
总之,当你观察一个人的一切表情、动作、语言反应时,都配套地显示出“不想让其他人发现”的这一体感,那么这就是真正的耻辱反应。俗语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就是对这种反应的精彩总结。
而轻度的耻辱,是怎样的呢?是尴尬。当然,尴尬有耻辱的所有要件:耻辱认知——一个人必然对当前的自己或当前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快或不协调感;观众——独处的时候很难产生尴尬。但尴尬要比饱满的耻辱反应轻很多,脸上不会出现纠结不清的厌恶以及悲伤状态,反而是不安反应重一些。而对于肢体上,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躲避,但不会“找个地缝钻进去”。由于尴尬反应的信息源刺激不强,对思维扰乱不那么重,所以尴尬反应的当事人也不会忽然噤声,反而可能急中生智地说出类似“你们地球真好玩”的话。
尴尬与耻辱之间的界限是主观的,甚至耻辱和原态反应之间的界限也是主观的,要视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耻辱认知度来定。就拿裸体在街上走这件事来说,如果是一个泼皮无赖,可能只会觉得尴尬,而一个未婚女孩就会感到羞耻,甚至要自杀。
耻辱反应本身是一种复杂反应,耻辱情绪也很复杂,但它也可以与其他情绪结合。比如,当一个人在耻辱中受到伤害,可能同时发生耻辱和悲伤;而当一个人对这种伤害有能力反击时,也就会出现愤怒的耻辱,所谓知耻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