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异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刘秀十分厚待他,最重要的事情一般都会安排他去办。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有人悬赏要捉拿刘秀,刘秀只好带领大家逃难,一次逃奔到饶阳一带,大家已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了,饥寒交迫之际,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等人摆脱困境。
后来刘秀带领大家重整旗鼓,群策群力,占领了很大的地盘,收伏了很多的军事势力,终于在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冯异便建议刘秀称帝,东汉王朝也得以确定下来。
作为一名将领,冯异治军有方,且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于大树之下,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冯异先助刘秀稳固了河北地区,后又受命平定和经营关中一带,他用策有方,所用措施无不深得民心,特别是在关中时,他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
在当时,关中一带是天下最富饶、人口最多的地区,冯异独掌这一带,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和猜忌,一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刘秀诋诽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人们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就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但刘秀却非常相信冯异,并且认为西北地区非冯异不能安定,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他便把宋嵩的告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刘秀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赶紧上述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关中基本平定后,冯异入京朝觐,刘秀热情接见,并对在场的公卿们说:“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安定关中。”接见之后,刘秀又派中黄门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物,并且说:“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冯异受赐后拜谢说:“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此后,光武帝又数次召见冯异,设宴君臣共饮,商讨攻蜀之事。
冯异在京城住了余日,才回驻地。刘秀命冯异妻子儿女随行,以示对他的绝对信任。后来冯异又数建大功,为东汉的统一出力不少。
信人者,人恒信之
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有的人有将却不会用,就在于不会用人。我们做事业时,若能视得人如得财,那么又何愁人才不来呢?
如果你有一个创业团队,你就要明白信任是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你对下属要有充分的信任度,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负责工作。通常信任下属主要有这几个特点: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理解下属的心理需求;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
像刘秀对待冯异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春秋时的管仲说:“不能了解人才,有害霸业;了解人才但不能任用人才,有害霸业;任用人才但不信任人才,有害霸业;信任人才但又让品行不好的人干预他的事情,有害霸业。”欧阳修曾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管理好来自于信任和被信任,道理虽简单易懂,真要做好还需要领导者有相当的容量和气度。要知道,信任是对人才强有力的支持。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相信下属对事业的忠诚,不要束缚他们的手脚,放手让他们自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就是要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既要委以职位,又要授予权力,使他们敢于负责,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忠于职守;最后,对人才的信任和使用还包括:当下属在工作中出了问题,走了弯路时,管理者必须拥有承担责任的胆量,帮助他们总结出经验教训,并鼓励他们能够继续前进。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信人者,人恒信之。”领导者的信任,还在于敢于起用那些才干过人的人。你信任他们,他们也会尽力报效你。有的管理者缺乏这样的用人勇气和信心,对他们手下那些才干超群、特别是超过自己的人总感到不好驾驭,在使用上设定种种限制。他们宁肯将职权交给那些平庸之辈,也不交给超过自己的人。这种情况,时间久了,在他所管理、领导的内部肯定会形成“武大郎开店”的局面。真正有作为的管理者在用人时应该充分信任并善于使用那些才能出众的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等组织形成人才荟萃、生机勃勃的局面。
观史悟道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管理之道,唯在用人。杰出的领导者都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我们要与人合作做事业,也要会用人,唯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战无不胜。
诸葛亮服人之心收南蛮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诸侯互相征伐,后来魏、蜀、吴三方势力三分天下,但也都想一统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能放自己回去,那么自己也是能战胜的。诸葛亮听后一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走孟获后,诸葛亮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诸葛亮将他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让士兵突袭将孟获捆绑,之后送到了蜀汉军营。这是诸葛亮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说不是与汉军交战被擒获的,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道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诸葛亮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他回去。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进攻蜀军。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诸葛亮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诸葛亮得到指点,才渡过难关。
回营后,诸葛亮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孟获又被擒。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诸葛亮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终于输得心服口服,再也无脸说再战,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诸葛亮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他管理南方地区,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表示南人永不再反。
从此,诸葛亮便不再为南蛮担心,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强力屈人人益顽,服人之心人方服
诸葛亮征南蛮,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对其恩威并用,将其首领七擒七纵,终于感化了孟获和他的手下人,稳定了南方局势。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服人之心,而没必要屈人之口。有一个人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这个人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终于使外汇券失而复得。
人有时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劝说时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使对方很难堪,就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软话容易让人听下去,硬话则可能给人以逆反心理。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观史悟道
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李世民用人有道国家大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有着雄才伟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个很会用人的君王。
有个叫刘师立的人,本是李世民属下的一名亲卫,在玄武门之变中,此人因参与诛杀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进爵升至左骁卫将军。但后来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刘师立宣称自己“眼有赤光,身体上有非同寻常的标记,姓名又与上天所暗示的帝王的名字相同”。在专制时代,刘师立说的这种话的确是大逆不道,有谋反嫌疑的。
李世民听说后,便让人将刘师立召来,亲自询问他道:“有人说你要谋反,是真的么?”
刘师立极为恐惧,吓得连忙伏地叩头说:“臣在隋朝时,不过是个六品小官,地位低下,从来也不敢想到会有富贵的一天,幸而遇到陛下,待我宠信异常。我时常想要以性命回报陛下。如今陛下大业已成,我也得以做到将军这样的高官。我所得到的早超过我所应得的。我是个什么人,怎么会谋反呢?”
李世民笑着说:“我知道爱卿不会这样,全是别人胡说八道。”不只没有怪罪他,反而立即赐给他六十匹布并亲自安慰勉励他。刘师立从此更加效忠于李世民,后来受命守卫边境,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从对刘师立的责问看,太宗疑忌之态溢于言表。全赖刘师立善对,所言入情入理,才消除太宗疑虑。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太宗能及时把疑虑散去,而不是加深疑虑,胡乱猜忌、打击官员,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信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师亲征辽东,以宰相房玄龄为留守坐镇京师长安,有权处理朝中的一切事务,不必向皇帝禀奏。李世民出发后,有人到朝堂告状,说有人有密谋造反之嫌。房玄龄问:“谁搞密谋?”告状人说:“就是你!”
有人状告自己,房玄龄可不好自作主张了,连忙派人用驿车将告密的人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宫。李世民一听房玄龄送来了一个告密的人,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让禁卫手持长刀在身边守候,然后召见告密人问:“你要告谁?”那人说是要告房玄龄。
李世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连问也不再问,便命禁卫立刻将告密人斩首。同时,他还给房玄龄写了封信,批评他不能自信,并指示:“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你可以全权处理。”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一个人,职责很重,信任却不深;信任不深,人就会有疑虑;人有疑虑,也就有了敷衍了事的心思。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那事情可就越来越坏了。蜀后主昏庸懦弱,齐文宣帝狂暴悖乱,但是国家仍然得到很好的治理,就是因为他们任用诸葛亮、杨遵彦而不猜疑他们的缘故。善于用人的领导者自然应该比蜀后主和齐文宣帝更懂得用人。因此高明的领导者不仅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而且能以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传统的信任方式,古代很多君王便是此道高手,比如三国时的孙权,他手下的潘睿本是蜀国的大臣,主管荆州事务。孙权攻取荆州后,他投降了吴国,被封为辅军中郎将。他是一个投降之人,平时只好少说话,多做事,由于一贯小心谨慎,又多次立功,后来被授以“太常”之职。
有一年,孙权命令他统率五万大军去吴国与蜀国交界的五溪去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这时潘睿的表兄蒋琬正在蜀国担任要职。于是,有一个叫卫旌的人,因同潘睿有点矛盾便上书孙权,密告潘睿和蒋琬私下往来,可能会投叛蜀国。孙权得到告密信后说:“潘睿不是这种人。”不只没有召还潘睿,反而将卫旌的信交给他,把卫旌免了官。潘睿感动异常,从此更加死心塌地为孙权卖命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运用在创业或管理上,就要放手让下属去大胆尝试,不要什么都管。似乎这才是现代企业最“时尚”的管理方式。其最大的分量不是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激励。每当老板们对自己的员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时,受重用的员工便会有一种被激励的感觉,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继而心甘情愿地为老板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