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自荐助商汤
夏商之交时的名臣伊尹,本在有莘国的空桑涧居住,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他听说商汤的一些作为后,知道商汤是个能做大事的人,便想找他一起做大事,但苦于没有机会见到商汤,他听闻商汤要娶妻,便先跑到商汤要娶的女子家里做奴隶。这个女子出嫁时,伊尹又自告奋勇作陪嫁奴隶,随出嫁的队伍来到了商汤的家里。
伊尹在商汤的家里从事厨子的工作,商汤见过他几次后,就觉得他跟别的奴隶不一样,便让他当了个小官。
有一次,商汤又和伊尹深入交谈了一次,才知道伊尹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便趁机向商汤谈了对天下形势的看法和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顿时觉得伊尹是个不简单的人,就马上把他提拔为助手,任阿衡(相当于军师或总管)之职,委以国政,让他帮助自己消灭夏朝。
在商汤和伊尹的共同治理下,商地实力迅速增强,商汤觉得自己可以与夏桀一决胜负了,便想出兵攻打夏桀,伊尹便对商汤说:“现在夏桀还有支持的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就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就让商汤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都逐渐叛离了夏朝,伊尹便让商汤准备大举进攻夏朝,他还让商汤把推翻夏朝说成是上天的意愿,由商汤亲自向大家誓师,商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接着伊尹又让他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因为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大家作战都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商汤和伊尹把桀捉住,并将他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这样,夏朝就被商朝代替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出现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
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商汤的后代卜丙(即外丙)和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汤的孙子太甲即位,但太甲横行无道,不懂治国,伊尹将其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复位。
伊尹于公元前1550年左右病逝,为沃丁执政之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
唱精彩的戏,就要有精彩的舞台
舞台或者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你要在事业上唱一台精彩的戏,那么你就要有一个精彩的舞台。上面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点。伊尹想办法给自己争取一个能见到商汤的机会,为自己创造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一个人在充满批评挑剔的环境下成长,就会学会了吹毛求疵谴责别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就学会了争论反抗;在充满被怜悯的环境下成长,就学会了怨天尤人;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就会拥有一颗包容他人的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就能积极进取;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就容易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就学会了信任别人,与别人和睦相处;在充满公正诚实的环境下成长,就学会了廉正无私。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生活在较高的层次上,那么你就像伊尹一样,努力去寻找自己能一展才能的舞台吧。如果实在不能摆脱现状的话,那么也请你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事在人为,只要你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那么你就能抵制外界的种种侵蚀,只要你胸怀坦荡,一身正气,那些闲言秽语又能奈你何呢?要知道,一个人唯有靠自己的奋斗,竭尽自己的心智,克服无数的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才能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当你对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有十足的信心,确信自己已经具备成功的条件,并且你确信自己一定能有所建树时,你不要在一些这样那样的打击下灰心丧气,不要再怕吃苦,不要再急躁不安。你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训练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然后向着你向往的位置而攀登。
观史悟道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要靠自己的内在条件,但同时也要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舞台,否则就会像动物园里的骆驼一样,永远都激发不出跋涉耐力的潜能。
楚庄王先抑后扬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一直很强大,在楚成王和楚穆王时,楚国是南方诸侯国的盟主。公元613年楚穆王驾崩,由他的大儿子熊旅继承王位,他就是即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后,并没有像其他楚国新主一样,雷厉风行地做一些事情,而是终日同后宫的嫔妃们寻欢作乐,不问政事。
当时,有个名叫刘须的大夫惯于察颜观色,他细观楚庄王举止,认为楚庄王只是个极为贪恋美色的国王。于是他派专人去郑国,将自己昔日出使郑国时见过的一个绝色女子郑姬以重金买来,献给楚庄王。
楚庄王一见郑姬,喜得眉飞色舞,直夸刘须能干,还给了许多赏赐。这刘须得到楚庄王的赞赏后心里美滋滋的,便又去越国买来一些天姿国色的女子,更是把楚庄王彻底迷倒了。从此楚庄王不问朝政,不出号令,只与郑姬越女饮酒作乐,还经常带她们到云梦泽打猎游玩。就这样一连混了三年,使得楚国朝政混乱,举国无纲。
这时,晋国上卿赵盾乘机召集宋、鲁、郑、卫、陈、蔡、许七国诸侯盟会,重新订立盟约,共尊晋国为盟主,丝毫不把楚国放在眼里。
楚国的一些大臣见此情形,纷纷议论:晋国是楚国的强敌,近年一直与楚国争雄。如果楚国不攻打晋国,晋国也必然会攻打楚国。长此下去,楚必亡于晋。
于是,武将伍举等人冒死进入后宫,觐见楚庄王。到了宫里他们只听得钟鼓齐鸣,一群宫娥彩女正在翩翩起舞,楚庄王则左抱郑姬,右拥越女,好不快活。看到这里,伍举实在按捺不住,疾步过去跪倒在楚庄王面前。然而,楚庄王只是斜着眼睛看了一下,问他有何事?伍举说:“刚刚有人问了个十分奇异而又有趣的问题,但臣解不了,特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便让他说来听听。
伍举说“现在有一只五彩的大鸟,停留在郢都的凤凰山上,三年不鸣也不飞,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楚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三年不动是在定意志,不飞是在长羽翼,不鸣是为了体察民情。虽然三年不飞,但飞必冲天;虽然三年不鸣,但必定一鸣惊人。孤王知道你的来意。”
伍举回去之后,将这个情况转告给楚国的臣子们,大家听到这个情况甚是高兴,都在等着楚庄王的“一鸣惊人”。
可是数月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楚国的前途却愈来愈令人担忧。这时大夫苏从对众同僚说大王如此言行不一,贪色丧志,楚国必亡,到时我等也难免一死。与其看到楚国灭亡而身死,倒不如现在进谏而死也落得忠臣美名。
大家认为苏从说的有理,便一起闯进后宫,一见楚庄王便倒地大哭。楚庄王大惊,问起原因。
苏从说:“我听说‘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大王终日沉溺于鼓乐声色之中,不理政事,楚国能不亡吗?大王要‘谏者斩’,我等今来进谏,必死无疑。”
楚庄王听后,抚掌大笑。忽然站起来,左手一把拉起苏从、右手抽出宝剑说道:“有此忠臣,不愁楚国得不到大治,即日就息钟鼓,罢游猎!”说完,便一剑砍断了系钟鼓的绳索,斥退了歌舞的宫女,立即上朝理政。
从此以后,楚庄王以苏从为国相,实行朝纲改革,修明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伍,决心同晋国一争雌雄。几年的功夫,楚国的实力强大起来,陆续向周围用兵,征服了南方的许多小部族和洛阳南边的戎族,接下来又打败了宋国,并在周朝王室附近阅兵示威,使得周天子也不得不派人去慰劳他。
后来,楚庄王终于把中原霸主晋国打了个屁滚尿流,连连向自己俯首称臣。这时人们都纷纷说过去默默无闻的楚庄王,几年功夫竟然做了各诸侯的霸主,真是“一鸣惊人”啊!
厚积薄发,就要先韬光养晦
楚庄王刚登基时由于大权旁落,自己羽翼未丰,便装痴作聋,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但在暗中却细察臣子的贤愚忠奸,以图振兴朝纲,最终他也得以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有时候人们总爱嘲笑或看不起一些人,可是他们却奇迹般地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楚庄王,可能当初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无道昏君,只有一些真心为国的人想激发他的斗志。而楚庄王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不想有作为的国君,只是他新上任时,不清楚国内形势,不认识哪些人是忠臣,哪些人是奸臣,所以他要花时间去辨认,通过臣下们做的一些事情,来看清这些人的为人。通过三年的观察,他知道了哪些人是可以任用的,哪些人是不能任用的,又有哪个人是真正为国为君着想的,可以任国相之职的。在这一切明了之后,他胸有成竹,接着便开始了富国强兵的大计。
要知道,人要想有所作为,并且也不想被竞争对手发现,就要能在暗处安静地充实自己实力,以待有机会施之于外。这就像久旱的土地上,在夜里下了一场无声的春雨,生机已于暗处勃发,而若自己处于明处,且常有不利于人的大动作,那么势必会引起对手的注意,促使其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行动,这样自己的损失就大了。
这也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暗中韬光养晦,锻炼和充实自己的实力或能力,已便日后有所作为。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是有大志的人,即便是天性愚钝的人,只要心怀理想,真诚地投入到事业中去,也能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成功也很少允许投机或取巧,并且投机取巧得到的成功往往也不会长久。
观史悟道
一些英雄人物的不作为不只为贪图享受,他们只是觉得时机还不到,还在积聚自己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他们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但要一鸣惊人,必须先做好韬光养晦。韬光养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来可以给他人造成假象,以为自己真的是一无所能,使他人在心理上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二来自己可以在暗中观察他人的动向,寻求最有利的时机,一出手便成功。
苏秦知耻而进成六国宰相
战国时的苏秦是洛阳人,他曾在东方的齐国拜师学艺,后来又游历多年,走了好多地方,由于出身不好,人家都不肯用他。他先是去拜见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可是周王身边的大臣都嫌他出身寒微,看不起他,没有得到任用;后来苏秦到了秦国谋求发展,秦惠文王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苏秦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苏秦在外漂泊多年,衣服已破烂不堪,走了好些地方,却没有一处肯留用他,只好回到家里。
但回到家后,苏秦的妻子不理他,嫂子视他为路人,父母也不想和他说话。这让苏秦很痛苦。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也不放弃追求,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决心苦读。他相信只要学识丰富了,有了治国的本领,秦国不用我,自有用我的地方。
抱着这种自信和决心,苏秦日夜苦读,一年多以后,他把姜太公的兵书读通了,又读了一些医、农、经济的书。还把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也读了,然后又对各诸侯国的山川、河流、物产等情况,做了细心的研究,并着意揣摩天下大势。
由于苦读书籍,苏秦的知识日渐丰富,有一天,他想出了“合纵之策”。他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矛盾交错复杂,但有一层脉络清晰可见,那就是西方的秦国正在日益壮大,其趋势必然是吞并六国。东方六国要想摆脱被吞并的厄运,只有携起手来,签约合纵以抗暴秦。于是他就出游燕、赵、韩、魏、齐、楚诸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陈述。他从各国的山川险隘、兵员物产,说到秦国日益强盛,威胁各国统治,进而提出联合抗秦的具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的统一战线。他本人也由此佩六国相印,一时名扬天下。
苏秦的成功,得益于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认准一个目标,以一种钉子般的强劲和韧劲,锲而不舍,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终于从草根走向社会名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敢于挑战才成功
不敢挑战自我的人,就完不成自我超越,因此就不容易成功。我们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就敢于去挑战自我,挑战前进路上的困难,既定目标才可能达到。
自信能赋予人前进的勇气,但是自信绝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在塌实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着名的“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说的意思就是人贵在有自信。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这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思。用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可以这样说,人的出身并不重要,出身再卑微的人也不要自卑,重要的是你自身要有才能,并且你还要深信,自己的才能总会派上用场。
有人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绝不是毫无理由的,完全是因为这个世间需要你这样一个角色才派你来的;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位置,并发挥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出身固然无法选择,但后天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的现实条件,并且是否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途径,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理想中的境界。
观史悟道
对成功来说,人的天分是重要的,勤奋更是必不可少,但是自信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刻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光明大道,所以我们也要能自尊做人,自信做事。
冯谖不收租,田文美名传
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是齐国人,为当时的“四君子”之首,很受世人的尊敬。
公元前301年,孟尝君出任齐国的宰相,齐国国君将一个叫薛邑的地方分封给他,孟尝君就靠着收封地的租税等来养家和门下的士人。但由于连年发生大灾荒,薛邑的百姓收成很少,每次派去收租的人往往收不回田债。这使孟尝君很伤脑筋。
后来,孟尝君发现门客中的冯谖能言善辩,就派他去收债。冯谖高兴地答应了。临走之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完田债后希望他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当时孟尝君不假思索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邑之地后,看到这里的百姓们的确穷苦,衣食尚且不保,那还有钱物还田债?他就把百姓们集中在一起,将债券一一核对完毕后,就假借孟尝君的名义把这些债券赐还给百姓,并当场把所有的债券统统给烧掉了。一下子,薛邑的百姓都欢呼雀跃,感恩戴德,连连称颂孟尝君是想着百姓的好官。
事后冯谖回来向主公复命,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以为债款很容易地收完了,就问他买了什么东西回来呢。
冯谖说买了一个“义”字。孟尝君一听大觉新鲜,忙问这“义”如何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