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说的确实不错,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可以看出,杨修的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的死,其实和他爱耍小聪明很有很大的关系。
才华要藏,不可张扬
俗话说“盐多伤身,话多伤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与人交往中,有些话不要说,也不必说,该藏在心里的就永远烂在肚子里好了,说出来既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有时图一时痛快,口无遮拦,说过了后悔了,怕伤害了别人,也因此伤害了自己。而被伤了心的人有的也会记仇,这样就更增加了危险。《菜根谭》上说:“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为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说白了就是一种谦逊。人要懂得谦虚、内敛,就是说心中要能包含着情感落差,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平和、沉稳,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在与人的竞争中不轻易被人击败。
俗话常说:“枪打出头鸟。”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命中注定等着挨枪的。鹰在扑食之前总是躲在隐蔽的树梢上晃头晃脑地察看前后左右,直到确定没有“敌情”才敢落地叼食。可见鹰内敛的城府,它绝对不会因为自己身材高大而自我标榜,所以但凡人们所说的出头之鸟中,你绝对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说到内敛,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曾是中国女排的“带头鸟”,然而他为人却十分内敛,展示给人的常是一张微笑的脸。2004年雅典奥运会带领女排取得冠军载誉归来后,央视主持人请他讲讲心得时,他却笑着把那位总决赛中负于自己的俄罗斯主教练卡尔波利大大地夸赞了一番。
这位被喜悦所环绕、被赞扬所包围的“微笑英雄”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没能带队取得像雅典一样的辉煌,但大家都知道他尽力了。没有谁去责怪他,因为他拿出的是自己默默的努力,全力地拼搏,他以自己的真诚坦然、含蓄内敛,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爱戴,这也正是他低调内敛的处世修为所致啊!倘若他为人张扬,取得成绩后大吹大擂,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宽容他。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身上内敛与张扬兼而有之,内向与外向都是相对的,内向的人也有张扬的时候,外向的性格也有内敛的表现,彼此纠结交织,难以截然分割。平常人在春风得意时总好张扬,条件逆变时则变得本分;而非常之人身处顺境时能谦虚自爱,身处逆境时则能发奋努力。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芬芳自能引蝶来。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人尤其是领导自会看在眼里。如果到处自我做广告,那反而会让人不喜欢。
观史悟道
内敛与张扬是人生的两种表情、两种态度、两种状态,是人对自身处境和外界刺激所持的两种心态,也是人们对大千世界的两种回应方式和发泄管道。适度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和工作都会安定有序,而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攻击。
王羲之装睡免祸端
东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睿本是西晋王朝的一个普通的皇族,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官僚士族的扶持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其间尽力最大的就是王导、王敦两兄弟,司马睿也很尊敬王氏士族,史称东晋建国初期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羲之是王敦的同族侄子。王羲之自小聪明伶俐,很受大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王敦对王羲之喜爱的程度更是超过一般人,每次王羲之来家里,他都将其留在自己的屋中住上一宿,晚上一起谈话,并亲自教育他。
有一次王羲之来玩,王敦又将他留了下来。天亮后,王敦先醒了,他起床梳洗完毕,王羲之还在帐子里睡觉。这时,跟王敦关系很好的钱凤过来拜访,他直接走入屋中和王敦商议起兵之事,王敦也和他细谈起来,完全忘记了还在帐子里睡觉的王羲之。
过了一会儿,两人的谈话声惊醒了王羲之,他听了一会儿两人的谈话,马上明白了他们要起兵造反。王羲之此时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明白了不少事情,并且对自己的伯父非常了解,知道他是一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一切的人,他又想到如果王敦得知自己了解了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后杀人灭口,不由既着急又害怕。
怎么才能让王敦认为自己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呢?他突然想到了装睡这一招或许管用,于是就小心翼翼地往脸上和被子上吐口水,显出一副仍然熟睡的样子。
果然,两人商议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帐子里还有一个人呢,大吃一惊说:“唉,不能不除掉他了。”就和钱凤走到床边,揭开帐子一瞧,只见王羲之嘴边、被子和床上唾液横流,一副正在死睡的样子,便相信他仍然在熟睡,根本没有听到两人刚才的话,于是都松了一口气,也就不再想除掉他了。
王羲之装睡了一阵,又假装睡醒了,起床后态度很是镇定,与平时没什么两样。王敦和钱凤也没有感到异常,也就没有动杀掉他的念头。直到王敦死后,王羲之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小商人,注意到家务繁重的母亲们常常因为临时急急忙忙上街为婴儿购买纸尿片而烦恼,于是灵机一动,想到创办一个“打电话送尿片”公司。送货上门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送尿片则没有商店愿意做,因为本小利微。为做好这种本小利微的生意,只能精打细算。这个小商人雇佣全美国最廉价的劳动力——在校大学生,让他们使用的是最廉价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他又把送尿片服务扩展为兼送婴儿药物、玩具和各种婴儿用品、食品,随叫随送,只收15%的服务费。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兴旺,成为一个创业的赢家。所以,人若能随机应变,事情办起来就会很顺利,也许还会让你于绝境之中看到成功的大机会。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应变能力并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有后天的因素,如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比工作安逸的人应变能力高些。应变能力也是可能通过某种方法加以培养的。
无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还是一个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只有提高自己在较小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才能推而广之,应付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扩大自己的变化范围,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应变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行事。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事冷静,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假如我们遇事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要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作出决定。假如我们总是因循守旧,半途而废,那就要从小事做起,努力控制自己,不达目标不罢休。只要下决心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在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观史悟道
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关键一点,就是看他的应变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有能力的人会在没有造成损失之前把问题解决掉,并且这样的表现贯穿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中。能做好这些,我们方能在棘手的问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出色的处世高手。古语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李忱装傻继帝位
唐朝时的宣宗李忱是晚唐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它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李忱本名李怡,即皇帝位后改名忱。
但李忱自幼便笨拙木讷,口吃严重,不太爱说话,看人常斜着眼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似乎略为弱智,宫中人见他跟傻子没什么两样,都叫他“痴儿”。
长大一些后,李忱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是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他都无动于衷。平时游走宴集,也是一副面无表情的傻样。
唐武宗在位时,一直没立太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因食方士仙丹而暴毙,他留下的五个儿子还小,国不可一日无主,在选继任皇帝的问题上,得势的宦官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能力弱的皇帝——这样,才有利于宦官们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宦官们想来想去,想到个人物,这便是被他们称为“痴儿”的李忱。
正由于李忱从小就傻,所以宦官以为选他好控制。谁料到李忱登基的那一天,大明宫里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面前的,哪是什么低能儿,简直就是一个英明睿智的人。李忱即位以后,口也不吃了,眼也不斜了,处理政务,接待群臣,井然有序,事事得体,这下宦官们可傻眼了,纷纷后悔莫及。
原来李怡一直怀疑唐宪宗是被穆宗害死的,这个皇位么,当然不应该由穆宗这个逆子继承,应该他来继承。等到他即位之后,马上把名字改了,改为李忱。“怡”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台,合起来看是心怀去后还回。“忱”字看起来是沉下心来。呵,愿望得逞,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由此亦可见他是个睿智的人。
李忱登基时,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官吏贪污,四夷不朝。李忱即位后,立即否定了武宗的一切不良施政方针,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在考虑谁做宰相时,第一个想到了白居易。诏书下去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多月了。李忱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写了首《吊乐天》,诗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人,又如何会是傻子呢?他只不过以装傻瞒过世人的眼睛,以求韬光养晦罢了。
唐宣宗李忱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他也成为唐朝历代帝王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间,收复了河西,做到了外无边患,内无战乱。他十分重视选拔人才,能做到明察慎断,治国具有贞观之风,故他也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大智若愚不强为,不露锋芒成大功
唐宣宗李忱看上去虽傻,却是一位智者,他的装愚守拙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他自信沉着地演了36年戏,将愚不可及的形象深植到对手们的心中,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
《菜根谭》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此语包含着大智慧,也是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生动诠释。假装愚钝,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可以不动声色,后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但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所以只能采取“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外愚内智的逆道智慧。
在美国的一个乡村小镇里,一个小孩常常因为有点傻气而招来众人的捉弄。常有人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小孩面前,让小孩任意捡一个。小孩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就不断地扔硬币逗他玩,拿他开心。
有一天,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到小孩很可怜,便对他说:“可怜的孩子,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小孩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总统。他的名字叫威廉·亨利·哈里逊。
藏巧愚拙,是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懂得这种智慧的人,会在人前尽量收敛自己的智慧,做出一种糊涂的样子,这类人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也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
当然,“大智若愚”,并非故意装疯卖傻,并非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清清楚楚,明镜似的,而表面上却好似不知、不懂、不明、不晰,实际却洞若观火。
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因为他们都懂得深藏不露,努力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这样才能做大事,有大成就。
观史悟道
在历史上,耍小聪明的人吃尽苦头,误了终身,而那些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的人却往往成就了大事,铸造了人生的辉煌。所以我们做事为人,也不要锋芒毕露,而应该藏其才华,隐其棱角,这样才容易把事情做成功。
王阳明适时让功巧避祸
明代的大学者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他不但在哲学研究上造诣极深,在处世待人上也极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