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寒不知觉来到了龙城的街上,自语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之后,又楞了一会儿,终于醒悟过来道:“如今,又有谁能救我呢?....不!我要自己救自己!小燃,我一定会找回你!”
据蛮君所言,是一群身穿桃花服的粗眉大汉掳走了小燃。又有人说是一群尼姑所救。
为什么会不同呢?亦寒想了许久,并无答案。亦寒只知桃花服是桃花源中特产之物,而尼姑们则定是易燃的师父。所以线索则是桃花源和尼姑。
亦寒舍去皇位,四处寻找桃花源。然而,寻了十年,终无所获。
.......
一日,一中年人行于一面湖边。他面部所看似萎靡,神采却依有书生意气。
一个老舟公突然唤住他,问曰:“先生可要渡海?”
“老舟公轻言了,此地乃是明心湖,何来海之说?”
“先生说它是海便为海,说它不是海它便不是。正如桃花源一般,说它有便有,说他无便无。”
说罢,颇有深意望了中年人一眼。
中年人仿佛陷入沉思,后又是神色一亮,说:“湖亦是海,桃花源也便是存在,今在下欲渡海,舟公可助我渡海?”
老舟公微笑点了点头,说:“我等最为佩服读书人,今日偶遇先生,可谓一见如故,先生请上舟。”
中年人上了舟,舟公便取桨点水而行。明心湖素来宁静,而无波澜,有清神之说。
此时正是初秋正午,中日虽明,却有秋寒之意。中年人有困乏之感,便欣然入睡。
醒来时已近黄昏,见舟公仍旧点水撑,便略带睡意地说:“今渡了几何?”
“十年。”
中年人闻此大惊,问曰:“舟公何人?”
“与你一般寻桃花源数年无果之人。”
“舟公怎知我寻了十年?”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天机有九分,一分自己取。所寻之物莫不是近在眼前,莫不是远在天边。桃花源亦是如此。只因世人之心而变。正如先生所言,湖为海,桃花源依存。”
“舟公可知我该如何做?”
老舟公笑着,闭上眼睛说:“心之所向,欲皆为空。”
“心之所向,欲皆为空?”
中年人不断念着这句话,若有所思而又无从解之。见舟公不再多言,中年人索性也闭目冥思。
又过了半柱香时间,老舟公的声音突然想起:“海已渡,先生欲见之人或自在海角一端。我等也算功德圆满,先生好自为之。”
中年人虽然不解“心之所向,欲皆为空”却也略有所得。此刻舟公之声响起恰是打断中年人的思考。
中年人睁开眼,竟发觉自己正盘坐在湖边一圆石上,转身望湖,竟了无舟公之影。
中年人虽有惊,而渐而平复。他当即对湖行跪拜之礼,并说:“早知老舟公非寻常之人。世人皆知老舟公所言之理,而无人深思慎行。今舟公来点化在下,明在下心境,如此大恩,请受在下三拜。”
言毕,连拜三下。
就在这时,湖面恰起一阵清风,引动中年人的视线。中年人顺着风望见一山伫立在他眼前,山中梅花初盛,恰如当年之姿。
中年人大吃一惊,暗想,这莫不是那消失了的梅山?
此时天已渐黑,山脚有一古刹海略有光亮,这让中年人又是一振。这莫不是易燃所处的尼姑庵?
中年人加快了脚步,可当他跨入古刹中,却发现,其中只有一个和尚。
那和尚见有人来便问:“施主为何人?”
中年人也是客气:“大师,在下乃一个无用书生,今误入大师清地,是在下冒昧了。也罢,在下斗胆将一二不解之事,求助于大师,望大师能海涵。“
和尚对道:“先生有言直说。”
“大师,可有佛家女师父带着一个女子来此地。”
“这里是清净而多险之地,女子怎能寻到此地?”
“那大师可知桃花源去处?”
“桃花源?”
和尚笑了:“众人之心皆有桃花源,而无处寻之,非诚心不足,也非筋骨之力不实。只因人心欲重,不知满足。所谓桃花源,而便是知足之境。无欲之境,纯净之境。”
“心之所向,欲皆为空?”
“施主好悟性,合贫僧心意,可愿为贫僧之徒?”
“承师父美意,奈何在下还有心愿未了,怕是要坏师父收徒之情。”
“先生,贫僧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先生面容憔悴,目虽有神无气,此乃天地天韵之恶症。若不为贫僧之徒,寿怕是不过半年。若投贫僧佛下,我佛佑之,则加寿三十年。先生可当为自己性命着虑。”
中年人听了神色又是一黯,说:“我一生本无憾,而负一女子,在下虽惜命,却不愿有悔。愿师父成全在下,一了心愿,那必将死而无憾。”
言罢,对和尚又是深鞠一躬。和尚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先生心结过重,为风俗而缠身,虽有悟力而无佛性。去矣,去矣...”
“谢师父。”
再鞠一躬,转身离去.....
中年人离开古刹,便开始登梅山,此时天色晦暗,而有狂风大作。
中年人埋头一步步攀着,竟比过去难上百倍。天又下起雪来,刺在中年人脸上,有辛辣难忍之痛。
中年人却没停下脚步,暗语:“这梅山也难为我,然大丈夫怎能以此止步?”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消逝,中年人一步一步若含铅前行,雪似刃,一点一点划过中年的脸。
待攀到木屋所处,竟已是天明,雪也停了。
众梅映雪似娇艳数百。这让中年人突然想起当时,自己也是如此,欣赏着这般雪梅。
“逝冬雪亦寒,迎春花易燃。”
中年人不禁念道。
“公子好诗...”
一阵声音响起。中年人惊喜转过身来,却失望发现无人在身后。自言道:“幻觉.......“
一阵风扶来,豁怀着中年人的脸,竟无寒意。中年人笑了,也许并无凄寒之感,自语道:“此地便是我这文弱书生的桃花源地吧,欲见之人,欲却之事,若欲归,自会归...”
中年人在“桃花源”中住下,赏梅观雪,宛若有佳人相傍自言自语,饮酒赋诗,虽贫乏而多乐。
一逝十年,中年人终微笑死去。当天梅花落尽,雪下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