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泉州这几年大旱,每年都要拨发二十万两赈灾银。三年过去了,泉州仍旧大旱。赈灾银不知用到了何处。”户部尚书在朝堂上向皇上禀报。
“儿臣前段时间从泉州回来,引导官员筑堤坝、挖渠、引流,解决了大旱问题。但没要查赈灾银两的去处。儿臣建议,让二皇子楚玉去查赈灾银案。”
“二皇子已年满十六岁,到外出历练的年纪。这次就让他去查案。太子监国理政。朕累了,带皇后到行宫休养一个月。”皇上不容大臣上奏就回了宫。
楚璿随大臣,走向朝堂大门。“皇兄,等等我。”二皇子楚玉急匆匆地跑下台阶,拉着太子的手。
“皇兄,为何要让我去查赈灾银两的去处,我没有接触过外放的官员,不知从何查起。”楚玉眼巴巴地望着楚璿,想得到太子的支持。
“皇弟,你长大了,该做点事了。晚上,到我府里,听听幕僚的说词。”楚璿看着这张稚气的面庞,想起来自己的第一次外出视察,不想让弟弟和自己一样茫然。
晚九时,太子府大厅灯火通明,十来个幕僚围坐在一起,商讨泉州赈灾银去向问题。
“楚月光文十六年,泉州大旱,朝廷拨发赈灾银五万两,一万人因无粮过冬,而死。据内线消息,近一半的赈灾银被盗。赈灾银所涉大小官员近百人。”太子幕僚张怀远边读官报,边分析泉州的形势。
“殿下,赈灾银必须查。楚月国百年基业不能毁于蛀虫之手。”年过半百的老者捶胸而吼。
“泉州赈灾案,只是个开始。全国都有蛀虫。”
“这次的目的,是泉州”
众人商讨至十二时,吃了点宵夜,继续到天明。二皇子楚玉也从中听到一些信息,详细地规划了自己的行程。
第二天,一大早,二皇子楚玉带领着数十个护卫,策马而去。历经两天两夜,到达了泉州。路上,受到驿站的接待。
泉州官员大多已知道二皇子此行的目的。惶惶不可终日,心惊胆战地等待着。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悄悄篡改赈灾统计数字,也有的害怕被牵连,赶紧拿出积蓄,填补空虚;更有的想了一套套应对之策,总想的二皇子是个毛头小子,没经过大世面,查不出什么。聪明的泉州知府吴华似乎得到密线,知道这是太子众人的合计,早早地做好了应对之策。
走街串巷。二皇子带领着数十人,与村里的老百姓了解近几年的旱情和赈灾情况。
“大爷,今年的粮食长得好吗?”二皇子身边的侍卫温平扶着大爷的胳膊,边走边问。
“这几年都大旱,没有雨水,年成不好。但朝廷发了赈灾银两了,能凑合着过。”大爷轻拍着温平的手,笑道。
“发了多少银子?”
“今年最多,隔一段时间,就发五百文,已经发了三次了。家里特别困难的还能多领一百文。”
“去年发了多少?”
“去年,发的少,大的粥棚多。为了喝口粥,要走一里路。还能领到一斗米。”
二皇子楚玉带领的人,各自到村,找人了解情况。他自个待在知府府衙听各路官员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