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明确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未来的社会需要社会化发展的人才,所谓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作为群体成员的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班级活动的有效设计、以及组织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章对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内涵和作用以及现状加以详尽的论述,对三种最具影响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班级活动案例呈现的方式作了具体的阐述、分析。
一、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概述
这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载体。认识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内涵、作用、现状,对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具体内涵
“人的本质,其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个体要适应社会,就需生成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社会适应类的班级活动,就是在学生真正踏上社会、融入社会前,引导学生逐步生成适应社会的能力,懂得自己的需要要切合社会实际,自己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并能掌握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以便达到个体同社会间的平衡、和谐、统一。在这个活动中,应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良好的个人习惯、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每个个体都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个体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最根本基石。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工作、学习、劳动中,个体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联系,没有人际交往,人也就没有了他的社会属性。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是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改变的,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变化的思想,应该要贯穿始终。教师应有目的和有计划地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适应类的班级活动。
社会适应类的班级活动的作用
开展社会适应类的班级活动,就是为学生拿到“生活通行证”做一定的准备。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对其身心健康、精神发育带来危害,进而还会影响到个人发展。具体来说,这类活动的开展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自我完善
叶圣陶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大多情况下,人们都渴求上天赋予自己高智商,喜欢拥有大智慧,但是却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智慧,恰恰就是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有学者在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之所以杰出,其中良好习惯、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在这148人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6种人格特点:①坚强的意志力;②自主自立精神;③非凡的合作精神;④鲜明的是非观念、正确的行为;⑤选择良友;⑥以“诚实、善良、进取、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许多实例都很好地证明了: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好的作用。诚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的那样:“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成功人生的铺路石,是成就事业的指南。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语言、交往等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学生能获得教师对于各种习惯养成的悉心指导,能在相互督促下循序渐进地改变坏习惯,进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个性发展
交往,主要是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由交往主体、交往内容和交往双方积极参与的活动,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人际关系的分量竟然占到7~8成以上,可见其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人生道路上,有三大人际关系需要精心经营:①亲缘关系。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亲属。②学缘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纯情年代结下的深厚友谊,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得益于同学的帮助提携。微软总裁巴尔默就是比尔·盖茨的大学同学,盖茨不但将他从学校中拉到了微软公司,而且还给他股份和职位。如今,巴尔默的身价是几百亿美元,还担任着微软公司的总裁。③业缘关系。处在同一行业内的同事和伙伴,由于业务和工作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是最多的。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无数事实都证明了,你身边的人对你是最重要的。业缘关系,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上让人受益。放眼现实社会,独生子女已经占据了很大比例,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似乎给他们构筑了无数个小笼子,在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和他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了。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身上都存在着考虑自己多、关心他人少、任性、不合群等特点。权威专家指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品质的形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是靠才能,70%靠的是人际关系。
交往活动的本身是具有群体性的动态特性,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由参与者相互合作和沟通后,获得的愉悦体验。因此人际交往活动,是有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际交往活动会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会面对一些新的环境、新的对象、紧张的学习生活,部分人会因此而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这时,开展各种交往类的班级活动,如“十五年后的我”之类的畅谈会、“我的酸甜苦辣”的倾诉会等,都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身心健康、个性良好的主要表现是:①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和谐、友好、协调地进行人际交往,懂得对不良情绪、情感的控制和有效发泄;③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主动地融进集体生活中去。
2.人际交往活动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一个人的智慧同他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活动是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让自己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启迪思想;提高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识,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评价中认识自己,在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帮助下达到一种自我完善。
(三)指导学生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技能,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人在其一生中接受的教育的途径大致来自于三大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学校教育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上的东西,必须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变成真正对其有用的东西,反过头再服务于社会。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体现不了其实际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这一传世名句,尤其强调了做学问,要把功夫下在哪里。
教师组织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学生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走出课堂,大胆地步入社会中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成才立业。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如今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却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可以全面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他们打开认知的窗口。
2.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对成长产生紧迫感
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客观地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位置。
3.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拓展,增强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会使学生接近社会、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以及很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动脑、动手、动嘴,培养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且在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地改进提高,使之更快地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进而适应社会的进步。
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类似课堂教学的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兴趣高涨,思维也会空前活跃,往往会生出创造性的火花。
6.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完善其良好的个性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是考验学生修养品性的最好环境,实践活动,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正如一句谚语说的那样:“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人能够用良好行为去亲近他人,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去感染他人,用卓越的实践技能征服他人,就会有利于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他的自我意识的完善,有利于其克服困难、促进其事业的成功,并实现其人生价值。
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现状和具体分析
(一)“重教学、轻教育”的不良倾向让活动不能深入地展开
以社会适应类的班级活动而言,它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人的创新才能的活动。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习惯养成的长期性、社会实践的创新性,都需要教师倾注十分多的时间精力在这类的班级活动上。
但是,因为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教学界出现了“重教学、轻教育”的不良倾向。很多教师都明白活动的重要意义,却迫于升学等的压力,在教学与教育两者上倾斜于前者。具体表现为:①即使是开展活动,也是偏重于认知教育,却淡化了实践体验,流于“蜻蜓点水”的形式,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热情、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意义;②活动是需要组织分工和群体参与的,面对重课业的现状,很多活动都难以真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对于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检查,教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将真正的情感投入于活动中。
(二)班级活动的成效受到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制约
总是听到有教师在抱怨:“在学校里,我们费尽心思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但是家长就是不配合,因此教育就难见成效了。”的确,教育活动往往会受到家校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制约。教师说要在家里积极地做家务,但是,家长却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样样都包办代替;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和朋友们交往,但是,家长却把孩子关在了家里不停地读书……学校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家长却一门心思地指引着孩子朝着重点学校的大门而迈进。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约兰达乌达内塔指出:“并不是在所有的儿童身上都会出现独生子女综合症。但是,如果孩子身边有位给他系鞋带、穿衣服,为他解决一切问题的细心母亲,那么,孩子在感情方面就很难成熟起来。父母应该爱孩子、保护孩子,但是却不能过度。应该让孩子知道世界上并非只有他自己。”据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万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15%的成功者,都是由于技术熟练、聪明、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主要是由于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功能会越发显出其重要性,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同学校的教育目的保持一致,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适应类的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内的交流,有利于相关社会适应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有步骤地将活动深入和推进。以下所谈的就是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要点,请广大的教师积极参考。
习惯养成类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
习惯养成类的班级活动,重在对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指导、训练、认知,从内容上看,包括人际交往习惯、生活习惯、上网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人际交往习惯的养成活动,是指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状况,愉快调整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是未来人才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一种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生活习惯的养成活动是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科学地引导和进行练习,形成良好生活常规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动。活动内容可涉及学生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等。生活习惯多数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随着学生年龄和学段的改变,教师应该通过活动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学生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的培养。
当今时代,是个高科技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已成为我国网民主体的学生越来越习惯到“网上”去获取信息。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思想、心理。上网习惯的养成活动,除了指导学生掌握网络操控的技能性训练之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选择有益的思想认知性活动,养成上绿色网、文明网的好习惯,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活动包括喜欢提问、喜欢探索、勤于思考,控制自己、注意倾听、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周围生活的变化等等。
以下,我们来结合几个案例谈谈习惯养成类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
相关链接:“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方案(适用于一至九年级)
一、活动目标
(一)进行做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低年龄段(一—三年级):要求学生语言文明、衣着整洁,会用礼貌用语,能讲普通话,能和同学友善相处,并尊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