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给一标题吸引住:为家计,妙龄女载着阿嬷拾荒。
通常,报纸说妙龄女郎,大多是讲女孩子酗酒,被骗,骗人或吃迷幻药之类的新闻,但这次的新闻却很特别,图文并茂地报道,在台湾有个女孩子,每天拉三轮车,载着近八十岁的奶奶拾荒,挣点微薄的钱过日子。她的父母早逝,除了老奶奶,还有个小弟要照顾。她想找工作,但经济不景气,上哪里找?何况将老奶奶丢在家里也不放心。前几年,七十多岁的奶奶蹬车,她坐在车上;老奶奶现在没力气了,反过来由她蹬车。
报道说,她们本来可以去申请领救济,但她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想自食其力。看到这里,再加上看到照片上那女孩踩车的神气,我不然由衷起敬,想到有些上了年纪的人移民来到美国,他们本来在台湾或香港或大陆有不少财产,申请他们来美国的子女也有很高的收入,但子女总是有办法帮他们领到政府的补助金和搞到政府资助的公寓,他们真正地在安享晚年。当然,也有不少老人,因为子女挣钱不多,生活很困难,需要政府帮助。
我相信,这位拉车拾荒的女孩子的父母,生前没有买人寿保险或者只买了一点点的人寿保险。要不然,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就不需要拉车、拾荒来照顾孙女和孙子,稍后“妙龄”的孙女也不必接棒负起照顾老奶奶和小弟的担子。如果父母还在的话,或者如果父母留下一些人寿保险赔偿金的话,我相信这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会继续念多点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或找到比较好的工作。
如果儿媳还在的话,或者如果儿媳生前买了一些人寿保险的话,我相信这位老奶奶每天就可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与其他老人拉家常,去公园里拾花瓣。但不知何故,儿媳没有留下一些人寿保险赔偿金给她安度晚年,结果她只能拉三轮车而不能拉家常,她只能坐装满杂物的车而不能坐沙发,她只能拾荒而不能拾花瓣。
有些人不买人寿保险,理由是“我死了他(她)还可以赚钱”。尤其是在经济膨胀时的打工贵族普遍这样想。我们不晓得这女孩的父母当年是不是也有这个想法?当然,夫妇俩人都早逝的情况不会很普遍,但是如果夫妇其中之一走了,未亡人心情不好,加上本来由夫妇俩人分担的日常家事和经济负担全都落在一个人身上,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病倒了怎么办?病倒了,工作也丢掉了又怎么办?或者精神和身体仍保持旺盛状态,但经济不景气给雇主裁员或自己的生意一落千丈又怎么办?当然,如果世界上的事情都可以理想化或按照理想化去运行的话,这些夫妇的确不需要人寿保险。麻烦在于,有时人算不如天算,好的不灵丑的灵。
我们华人有一传统的美德,做子女的要尽力照顾侍候年老的父母。否则是不孝,即使亲戚邻居不作声,自己也心中不好过。从前有读书人或做官的远离家乡,不能在父母身边侍候,都会耿耿于怀。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尽力照顾年老父母始终还是不随社会环境或科技发展而应当放弃的美德。因为社会的高度商业化,我们更需要这种美德,这种美德更显得可贵。做子女的购买人寿保险,以防万一,有笔钱照顾年老的父母,也是这种美德的体现和延续。
前几年,曾在报上看到另一令人叹息的故事,说在纽约,有一华人少年,因为父亲病死而母亲要忙于挣钱维护生计,他结交了损友,犯罪后要送去教养所,叫他妈妈伤心不已。我们不知他父亲在生前是否也有“我死了她还可以赚钱”的想法而没有买人寿保险。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及时买了适量的人寿保险,他死后太太就可以少做一点,或干脆有一段时期留在家里,有更多的时间抚养和管教好孩子,让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将来做有出息的人。如果当年他爸爸为了省点保险费,而不愿意买人寿保险的话,后来他在地下知道了,必然会后悔自己当年做了一桩特大的蠢事。人算不如天算,这笔账该怎么算呢?
台湾那个女孩子能自爱,有志气,扛起照顾奶奶和弟弟的担子,她的父母在地下有知,总算因为女儿的自爱而稍觉宽慰,虽然很后悔没及时办好人寿保险,让老人家能安享晚年,让子女能安心地读多点书。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认同那拾荒女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人说:“如果我出了事,我的家人可以去领政府救济!”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来“金山”(美国)淘金,希望纵然淘不到金也能挣几个银元回乡盖大屋。现在,有人来到花旗,却有领政府救济的侥幸心理,人各有志嘛。我们可以肯定,在这金元国度,没有人会饿死。但我们不能肯定的是,家人被迫领救济的日子,他们的心灵、自尊和精神面貌是怎样的。撇开心灵和精神这些抽象的东西不谈,讲实际一点的东西吧。要领政府救济,小孩能上好的学校吗?小孩能像其他学生那样有钱买计算机,可以整天钻进自己的计算机览看无穷的信息吗?小孩有钱参加种种课外活动吗?小孩能在自己喜欢的名校挑选自己喜欢的科目吗?
在这个金钱不是唯一的、但是重要的因素的社会,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做父母的怎能忍心将自己的孩子置于不利的位置?!人寿保险并不保证小孩的将来,但可以帮助小孩有自尊地成长和争取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