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劳力密集的轻工业有了一些基础,经济开始起飞。有一次香港政府的财政司报告,提出大幅加税,全港居民闻之哗然。财政司长答得很妙;加税是繁荣的象征。
不幸,或者有幸,形势给此公言中。此后随着香港经济的不断繁荣,香港政府接二连三地加税和高价卖地,虽然给英伦进贡了不少香港人辛苦赚来的出口利润,但香港居民也因随着生活的改善而不再激烈反对加税。
这情形与来美的华人在保险问题上的遭遇和态度有点相似。很多华人来到美国,有很多难以适应的事情,其一是什么都要保险。在家要有房屋或财产保险,出门要买汽车保险,打个喷嚏看医生也要保险,连吃个汉堡包也要保险(餐馆买了保险,说到底还是你付的保险费!),承接一个小工程要先买保险,办新年晚会不能没有保险,连教堂要先买了保险才能让信徒进去祈告,连万能的神也要让保险两分。
让我套用那位财政司长的名言:保险是社会繁荣和个人有福的象征。
大家看看,只有社会开放、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才有保险,越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业越发达。中国在开放之前,辞典中几乎没有“保险”两字;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连乡下的农民都会替耕牛买保险了。沾农民的光,大黄牛也有福了,因为牠知道,农民很爱惜它。你看,连大黄牛也喜欢保险了!你不喜欢保险吗?搬去落后地方就可以解决你对保险的烦恼。
大家看看,经济有点基础的人,会乐意买保险;只有思想开放、心胸宽畅、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人才会乐意买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
什么是“经济有点基础”呢?这是相对的概念,见仁见智,或者人各有志。有些人一个月只挣一千多元,要养一个老婆三个小孩,因为他对家人有爱心和责任感,所以他每个月还有办法挪出几十元来买份人寿保险,保障家庭。有些人愿意花数万元买部跑车给还在念高中的孩子去兜风,但“没有钱”替自己买份人寿保险,以保障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万一自己不幸出事,孩子还可以安心学习。据我的观察,第一种人很快乐,觉得自己即使经济不富裕,有很多想买的东西都没钱买,却可以妥善地安排好家里的财务,尽了自己的责任照顾和保障家人。他们希望家人将来也会过得好。第二种人现在还可以很快乐,他们得到他所追求的东西,现在就可以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且他们可以无所畏惧,犹如驾舟出海,可以不具备救生圈,在风平浪静的海上享受美好时光。
好像香港人后来发觉付出一些代价后得到更多的好处一样,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最后也认识到付一点钱买保险的好处,不再将缴付保险费视为一种负担而有抗拒感。从事保险业多年来,我观察到一个普遍的现象:教育、工作、收入和家庭情况大致接近、背景类似的两家人,一家买了人寿保险,另一家不买人寿保险,(因为“没钱”、“不需要”、“不相信”、“太贵”、等等原因)。买了人寿保险的那一家,不会感觉到因为花了钱买人寿保险而穷了,或手头比较紧了。他们一般感到很满足、快乐与安心。到有机会做生意的时候,如果资金不够,他们还可以从人寿保险中借取一些钱顶上去,而且日后做生意也一般比较顺利;但反观不买人寿保险那一家,要不然他们永远没有余钱,经常抱怨在美国生活不容易,老是觉得没有发展出头的日子,就是当机会来了也不会、不能抓着它,或者即使搞了一些生意也没什么起色,老是埋怨生意难做,或叹自己命运不济。
这两家人本来收入差不多,家庭开支也差不多,但到最后却呈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是,买人寿保险那一家认识到在美国拼命赚钱固然重要,但安排好财务也一样重要。当然,买了人寿保险并不等于已经安排好财务,也不是从此万事大吉了。实际的情况是,会想到和采取行动买人寿保险的人,也自然会想到怎样安排好财务。即使他们不一定知道很多安排财务的知识,但他们能够通过参加人寿保险定期地将一些钱锁起来、藏起来,肯定不会将这笔钱花掉、赌掉,这已是向财务安排计划迈开了重要的一步。理财,理财,理在先,财在后。你不理它,财不会来,来了也会容易漏走。参加人寿保险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理财开端。
这两家在经济上的结局不同,一家越来越好,另一家乏善可陈。我看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家待人对事比较心宽达观,对世界和将来充满希望,有上进心和做事负责,凡事从大处着想;另一家比较心窄悲观,凡事斤斤计较怕吃亏,只算眼前不看将来,小心眼做不了大事情。天下千千万万保险代理伙伴可以作证,我所说并非虚言、戏言、气言或胡言。任何一个保险代理人可以举出无数例子,绝大多数人寿保险客户是第一家那种人,他们是好客户;很少有第二家那样的人买人寿保险,他们即使买了,也很可能是经常令代理人头痛不已的麻烦客户。因此,我们还可以再次套用那位财政司长的名言:买人寿保险是心宽达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