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2013~2014赛季揭幕战,利物浦主场迎战斯托克城。比赛进行到第63分钟,利物浦前锋阿斯帕斯在禁区右路突破后传中,中路的亨德森迎球推射远角,球打在远端立柱内侧弹了出来。利物浦好几个球员立刻举手示意进球,但因球速过快无法用肉眼判断。
这时,转播画面出现这样一幕:一个3D的模拟镜头回放,从球门左侧、右侧和正上方将足球击中门柱的瞬间画面展示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到,足球没有整体越过球门线。在画面下方明确写着:“No goal”,没有进球。毫无争议!
这是“鹰眼”技术第一次亮相欧洲主流联赛。而在网球比赛中,“鹰眼”已经流行很多年,直接解决出界与否的高难度判罚问题。足球赛场不乏和门线有关的争议,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有2010年世界杯英德大战中,兰帕德那记远射越过门线数尺,结果没被判进球。这个门线风波也让足坛呼唤引入“鹰眼”技术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鹰眼”技术到底是怎样一个高科技?英超的“鹰眼”设备由14台高速的高清摄影机组成,每个球门后就配备五台摄像机,底线两侧还各装有一台,因此就有七台摄像机来捕捉画面,判断皮球是否越过整体球门线。当门线争议出现时,七台摄像机同时提供画面和数据到终端电脑,经过电脑的模拟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当值主裁手腕上特制的电子表,会立刻得到进球与否的提示。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争议球的3D模拟回放。有没有误差?有,但只有四毫米!这在足球赛场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鹰眼”技术拿到专利已经有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了,发明者名叫保罗·霍金斯,他是个热爱板球的英格兰人。板球这项运动和棒球、垒球有点相似之处,球很小,飞行速度非常快,因此容易引起争议。保罗·霍金斯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99年拿到了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学位,除此以外他还是个很不错的板球运动员,差不多是英格兰郡级水平。霍金斯自己打球时候就觉得板球仲裁员频繁出错,令人很不满意。既然有了人工智能的专业背景,他就邀请几个有电视转播经验的合作伙伴开始研究一项图像技术,来捕捉板球运行轨迹帮助仲裁员正确判罚。这就是后来在板球、网球、斯诺克、橄榄球等舞台上亮相的“鹰眼”技术。“鹰眼”(Hawk Eye)这个名字也是向发明者霍金斯(Hawkins)致敬。
时光如能倒转,1966年,执法西德和英格兰世界杯决赛的瑞士主裁哥特弗里德·迪恩斯特,一定希望能得到“鹰眼”技术的帮忙!那一年在温布利球场进行的决赛进入了加时赛,双方战成2∶2平后不久,英格兰前锋乔治·赫斯特的射门打在门柱下沿弹到地上后又飞速弹了出来。电光火石之间,当时距离球门最近的英格兰球员罗杰·亨特激动地举手示意进球,迪恩斯特没有把握,就跑到阿塞拜疆边裁巴卡尔莫夫身边求证,边裁确凿示意皮球已经越过门线,进球有效,3∶2.依靠这个争议球的激励最终英格兰一鼓作气以4∶2的比分战胜西德,在本土拿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第一座、也是迄今唯一一座世界杯冠军奖杯。
这个进球到底有没有进?那是1966年,转播镜头、角度、清晰度和现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么多年看回放,还是无法判断这个球到底有没有完整越过门线。后来牛津大学工程系有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是球没有完全越过球门线。差了多少?只差六厘米!而比赛期间有一个业余摄像爱好者,在和英格兰门线齐平的看台上录制了一段彩色影像,这段录像也展示足球并没有完整地越过门线。但这些也不足以取证,如果1966年就有“鹰眼”技术,这些争议都可能不会有了。
难怪德国人觉得含冤莫白。1966年这场决赛流传下了太多轶闻,比如在英语文化中诞生一个新词汇:阿塞拜疆裁判。就是感谢这位边裁对英格兰足球的巨大“贡献”。说来也奇怪,大概德国人地理知识不过关,一开始没搞清楚这位边裁来自阿塞拜疆,就以为这人来自前苏联。所以德国人民间有着这样一个故事,赛后有人问巴卡尔莫夫为什么要判定进球,这位先生只回答一个词:斯大林格勒!这当然是德国人自己臆想出来的段子。
1986年世界杯,在西班牙队与巴西队的小组赛中,西班牙队曾经有一记远射击中巴西队球门横梁,弹地后球被门将抓住。实际上从慢动作来看这个球明显已经越过门线,应该是进球有效,但是,裁判们认定此球未进,结果这场比赛西班牙0∶1输给巴西。好在后来他们也小组出线进入复赛了。
2013年的中国足协杯赛四分之一决赛杭州绿城与广州恒大战平后互射点球,杭州绿城的汪嵩点球击中横梁后弹地又弹出,主裁与助理裁判都判定球没有进,但是电视慢动作看得很清楚,这个球完全弹在门线以内,球的整体已经越过门线20公分!后来杭州绿城输了点球决战,很冤枉。
当然了,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历史已经无法改写。但如果“鹰眼”技术早几年推行到世界足球舞台,2010年英德大战的进程可能会被改写。英格兰在南非的八分之一决赛中和德国狭路相逢,兰帕德那粒明显越过门线数尺的球没有算进,极大地打击了英格兰人的斗志。如果当时此球判进,英格兰就把比分扳成2∶2平,但历史记载的是他们以1∶4输给德国人。也算是为1966年那个世纪悬案做个补偿。
2010年世界杯英格兰队的门线冤案发生后,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压力大了。媒体舆论,球迷都一边倒地支持推行“鹰眼”技术,但偏偏国际足联对新科技持非常保守的态度,迟迟不肯同意在世界杯的舞台上推行。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也很顽固,宁可在欧洲赛场上增加两名底线裁判,也不愿采用高科技。
可喜的是,布拉特近年来态度逐渐发生了一点改变。比如2012年冬天在切尔西参加的世俱杯上,就出现了门线技术,那也是国际足联举办的赛事。不过,国际足联没有选择英国公司“鹰眼”,而签约一家德国提供门线技术的公司。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好几家可以提供类似科技的企业,英超就是从四个公司中挑选了本土的“鹰眼”。他们的工作原理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多角度的门线摄像机捕捉画面,分析足球运行轨迹来判断球是否过线。
2013年英超开始推行“鹰眼”技术,这应该是“鹰眼”应用大规模进入足球舞台的强烈信号。除了世俱杯外,国际足联在2013年夏天的联合会杯上也使用了“鹰眼”。相信在巴西世界杯上,保守的国际足联最终会向高科技低下傲慢的头,首次在世界杯使用这项技术。
不过,网球比赛中经常有球员挑战“鹰眼”,比赛会因此中断一下。今后的足球比赛,一定也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到那个时候,会不会也要挑战“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