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井深大认为,父母对于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怀有期盼是很自然的。虽然孩子的未来最终还得取决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母亲最初给予的方式仍会左右孩子的将来。父母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求名利的有用之材?是不修边幅的散漫人士?或是有地位的伟人?一旦目标确定,父母就努力为孩子创造相应的环境,并努力不懈地来培育孩子。
只要用心,培育一个智商达150的儿童一点也不难。井深大的儿童园地里的儿童,智商平均就达135~150,有些甚至高达180。他们在入园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学校也并未以提高智商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当,自然就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眼睛会光辉闪烁?对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靠过来?什么时候他会生气勃勃?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了解这方面的情形后,可以让他继续朝这方面的兴趣发展。例如打算让他学小提琴的话,就必须为他营造这方面的环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兴趣,父母却仍一味无理地要求的话,那么父母的意思与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井深大始终主张在这样做的时候,应以爱为前提。也就是说,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应首先将爱灌注到孩子身上,在此基础上再谈父母该抱什么观念来教育孩子。但是若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思,父母仍不断强制他的话,绝对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应该没有限制,无论什么都可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多看、多听。
日本九州幼儿园常常带三四岁的儿童去观看村里的祭奠。从庙前老先生的挥拳弄掌、抬轿,到舞狮表演都让孩子观赏。令大人们吃惊的是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能从头到尾记住祭奠的内容,跟着挥拳弄掌、模仿抬轿,对狮子有兴趣的孩子还会跟着舞狮。
想一想,他们只是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这么好呢?因为他们实际上看到,而且很直觉地捕捉到这些演出的精华所在。所以老师根本不必告诉他们必须看什么,只要让他们实际体验就可以了。
后来,老师又带他们去看农夫种田、除草。回来后,他们就在幼儿园旁边为他们开辟的田圃里照着所看的情景做了起来。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眼睛详细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对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并跟着学习。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真正个性,并为其创造相适应的环境和配合其个性因材施教。
因此,父母们应为孩子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孩子要多称赞,而不要多责骂
在“称赞”与“斥责”两种教育方式中,井深大建议父母不宜采用后者。常常挨骂的幼儿,他会为了反抗而发展出不正常的能力,从而不利于幼儿成长。
例如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把果汁倒在杯子里再端出来,约2岁的小孩看了,就会学着妈妈去端杯子。
这时候,为怕果汁溢出来,母亲都会厉声喝阻,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纵然对方是小孩子,这种管教方法也未免太过矛盾了。对于孩子,即使在多么勉强的情况下,也应先夸他一句:“你好能干啊!”然后把果汁的份量减少一点,再给他端。井深大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提琴教室里,有个完全未按节拍乱拉小提琴的孩子,老师们都对他感到棘手。
有一次,老师对他说:“你拉给我听听看。”果然,他的拉法还是杂乱无章,但尽管如此,老师仍先称赞他:“拉得好,拉得好。”接着再说:“这地方,老师可以这样拉,你会吗?”
结果,那孩子说:“我当然会。”而且几乎出人意外地,乖乖地接受了训练。
因此,教育幼儿,与其用“骂”,不如用“夸”更有效。
不过,虽然如此,有时也难免要用骂的手法。
这时,大人不光要规定孩子的行为或思想,同时还应该指出他正确的做法,或说明其受到责骂的理由。
幼儿伸手将你正在阅读的报纸撕破时,你不应出手就打,并随即抢回报纸,而应该另外给他一张看过的,作为替代品才是。否则,小孩心里想做某种事的冲动与趣味的对象,就被一味地剥夺而弄得无所适从。
此外,如果你无法教给他正确的做法,至少也应向他讲明受责的原因。纵然他不能完全照理论来理解挨骂挨打的理由,孩子也会从大人的态度上看出来。
井深大指出,称赞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而责骂则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因此,对待幼儿,父母应多给予赞美,减少责骂。
3.通过培养兴趣发掘孩子的各种潜能
一次,日本奥运会体操冠军池田敬子,向井深大谈起他们养育孩子的经验。
池田女士和丈夫都是体操选手。当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他们疼爱无比。打从零岁时起,他们就片刻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教他做体操、翻筋斗等运动。
到了小学二年级时,孩子就能从椅子上翻个筋斗跳下来,显示出令人吃惊的运动能力。
池田夫妇欣喜不已,觉得这是“虎父生虎子”,把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归于遗传的作用。于是,在他们生第二个孩子后,便不再施以同样的训练而任其自然地发展。结果,虽然同为著名体操选手之子,这个小孩却非但不会翻筋斗,而且连一点像样的体操动作都不会做。这一截然不同的结果令池田深有感触:运动能力不是遗传,而是锻炼出来的。
井深大指出,与体格和灵巧有关的运动,确实较易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方面的能力,那就要看出生以后的锻炼了。例如游泳、赛跑、跳高之类的运动,即使承袭了再合适的遗传体格,如果不经过相当的训练,仍然无法将这种遗传能力发挥出来。相反,体格上稍差一点的孩子,若能在幼儿期做适当的训练,反而能够施展超水准的潜能。
另外,运动神经要趁着脑组织尚未完全形成时,就让孩子锻炼,这样才最容易学习,而且进步也快。
井深大就深有体会。他30多岁才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尽管非常努力,但仍打不好。他十分感慨,如果自己能更早就打高尔夫,也许无需这么辛苦,还能比现在更“高杆”呢。
井深大有一位美国朋友史泰那先生,他也非常喜好高尔夫球运动,于是让两个儿子从小就学打高尔夫球。长子9岁时开始学练,次子7岁开始。8年后,哥哥只能打9杆,弟弟却能打7杆,后者球技显得更高明。他们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长子的体格更加魁梧并且在其他类运动中,他的成绩也比弟弟更优异。后来他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弟弟学高尔夫球的时间要比哥哥提早了两年。
所以,井深大告诫家长:任何运动,着手学习的时间越早,技艺的精湛程度也越高。
毋庸赘言,小孩有小孩自己的天地,他们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玩着长大的。有些事情,哪怕大人看起来是多么莫名其妙,但孩子们却做得很起劲,而且还当它是件大事去做,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在现实中,人们经常发现,有一类母亲对孩子在做的事,总是用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望着,这实在让我们感到失望。
常有一些父母提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并不喜欢古典音乐,但为了孩子,我是否应让他听古典音乐呢?”试想一下,父母是如此讨厌古典音乐,孩子会对它有兴趣吗?
古典音乐对小孩能有很好的影响,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由于做父母的已对它显示出厌恶的神情,父母的那种神情就会传导给孩子,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样,父母也就别指望孩子会喜欢古典音乐了。
井深大说:“在幼儿阶段,孩子对某种事有兴趣,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既然如此,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就不可以漠不关心。有时,大人之所以认为孩子在做的事情无聊乏味,那是因为你用大人的感觉去看的关系。这时,换一个角度,例如把自己拉回到童年时期,也许就不会这样对待了。”
当大人贸然闯入小孩子的天地时,无异于在强迫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而一旦大人自己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却反而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减。
因此,井深大认为,父母应有的态度,该是在小孩世界的四周,密切注意他们所做的一切。父母对孩子在做的事表示关注,并给予鼓励,对孩子的帮助不知该有多大!
请你明白,用爱心去注视孩子,对他的行为报以父母的笑容,这胜过任何言词的勉励。如果你用大人的尺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甚至认为反正那是小娃儿玩的把戏,不值得大人去认真,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发崛孩子准确判断外在事物的潜能
井深大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多元化的时代。为了让孩子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常人一般是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由此往往容易忽略内心的感觉。而对于身体或感觉器官有缺陷的人来讲,他们判断事物是不用眼睛的,是靠内心的感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拥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能力的潜力。井深大曾举过一个铃木镇一教盲童拉小提琴的例子。
有一天,田中先生领着一名可爱的小男孩访问铃木先生,他说:“我的儿子叫祯一,年满5岁。他在婴儿时期眼患病,已危及生命,不得不被摘除,结果双眼失明。我想至少还可以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于是我来到这里,请您在学习小提琴方面给予指导。”当时,铃木先生不知怎么指导这个盲童。他面对着在今后漫长人生道路上摸索生活的幼小祯一的身影,站了好久好久,脑海里思索着:“指导这个孩子学小提琴也许可以吧!”于是对田中先生说:“在一周之内,让我认真考虑考虑,请耐心等一等,好吗?”
其实,铃木先生心里并没有底,因为盲儿什么都看不见,怎么能够教会他拉小提琴呢?直到有天晚上,他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于是,他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先生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黑暗中,弓柄、弦和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在拉琴过程中,铃木先生并没感到有什么不自由。看来,不用眼睛只凭感觉去拉是可行的。于是,铃木先生决定收下祯一这个特殊的学生。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他让祯一右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次。小祯一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在此基础上,祯一逐步开始学拉小提琴,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一年之后,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井深大认为,只要相信孩子的生命中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可以培养孩子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