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蝙蝠”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再加上很多外国电影大肆渲染,又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恐怖色彩。
据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吸血蝙蝠常常出来活动。
它们偷偷飞进人住的屋子,趁人们酣睡的时候,在人的皮肤上刺个伤口,接着吮吸人血。被咬的人只感觉到轻微的痛痒,而血却被吸血蝙蝠偷走了不少。
为了弄清这些“吸血鬼”的真面目,美国动物学家曼涅克斯和莫尔率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来到邻近墨西哥的一个小山谷。由当地的印第安人做向导,科学家们穿过岩石缝隙到达了络沙滨诺斯山洞。这座岩洞有20 米高,他们走进漆黑的洞中,几经曲折,最后来到一个大厅般的岩洞,抬头一看,只见洞壁岩上,有一群小东西在东跳西跃。
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能跑善爬,而且还能后肢直立行走呢。它们就是带翅膀的吸血鬼——吸血蝙蝠。
有几只吸血蝙蝠发现来了“不速之客”,突然腾空飞起,剩下的吱吱地叫个不停。曼涅克斯急忙抓住一只大的,吸血蝙蝠在他手里拼命挣扎,还咬了他一口,幸亏他戴着粗皮手套,才没有伤着皮肉,可是在手套上留下了两个像小刀割穿的小洞。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洞顶上还倒悬着不少吸血蝙蝠。观察完毕之后,他们又捕捉了几只带回去研究。动物学家们已经查明,吸血蝙蝠在地球上仅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目前只幸存3 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叶口蝠。
吸血蝠生活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也适应较冷的山区。
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跟其他蝙蝠一样,吸血蝙蝠也装备着“回声探测器”。它的攻击战术是:先小心谨慎地飞到袭击对象跟前,在上空盘旋侦察,然后寻找机会下手。别看吸血蝙蝠个子小,却是老谋深算。它按照不同攻击对象选择不同的部位吸血:如果遇到牛、马,它就咬牛、马的背部和身体的两边;如果遇到猪,它就咬猪的肚子;如果遇到鸟类,它就咬鸟的腿。有人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只吸血蝙蝠突然飞向地面,用翼钩攀住一只公鸡的腿。后脚着地,鸡走它也走,边走边吸公鸡的血。
它袭击人就更狡猾了,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像幽灵一样偷偷潜入有人居住的屋子,飞落在床单上,用翼肘撑着身子,不声不响地向人爬去。为了探听虚实,吸血蝙蝠先对准人的鼻子、面颊轻轻地咬一口,然后慌忙缩回来。如果要攻击的人睡熟了,它再跑过去,用尖锐的门牙,割开一个口子以每秒钟5 次的速度吸起血来,然后用舌头舔干净流出来的血。
动物学家们发现,在吸血蝙蝠的舌头底下,有两条小沟,一直通到喉头,它的唾液里含有一种奇特的化学物质,能够防止血液凝固,使它们能迅速地吃个饱。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吸血蝙蝠的体重只有100 克,而它每饱餐一次,就能吸血50 克,相当于体重的一半。饿极了的时候,它能吸200 克的血,相当于体重的一倍,照样能起飞。
吸血蝙蝠在一个夜晚能吸几种动物的血,或者往返几次吸同一动物的血。科学家们估计,吸血蝙蝠的平均寿命是12 年,它一生所吸的血多达100 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的生理系统变得非常特殊,除了吸血以外,它再不能吃别的东西了。
蝙蝠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进化成如此特殊的食性呢?它的“老家”为什么偏偏在美洲呢?
科学家们对这个不解之谜,现在还说法不一。
一些动物学家解释说,吸血蝙蝠的祖先本来是吃植物果实的,长着锋利的门齿,能咬穿果实坚韧的果皮。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阴暗的地方种解释站不住脚,他们指出,假如血比果实更合蝙蝠的胃口,那为什么专吃果实的欧洲果蝠还都保持着老样子,没有进化成以血为生的食性呢?
另一些生物学家则认为,吸血蝙蝠是从一些以虱为食的蝙蝠演化而来的。它们吃的虱子专门寄生在大型哺乳动物的皮肤上,以吸血为生,所以这些蝙蝠很容易进化成嗜血的食性。这种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他们回答不出这些疑问:吸血蝙蝠的祖先在漆黑的夜晚是怎样寻找虱子的?吸血的虱子遍布欧洲和亚洲,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吸血蝙蝠的踪迹呢?
第三种理论是加拿大生物学家布洛克· 劳登提出的。他认为,吸血蝙蝠的祖先生活在中新世中期,在这段时间里,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种类也特别丰富多彩。这些哺乳动物经常为生存而激烈搏斗,它们流血的伤口就会吸引一些昆虫,而吸血蝙蝠的祖先就是以专门捕捉这些吸血昆虫为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蝙蝠的食性就逐步进化成以食血为生了。另外,那时候的南美洲大陆,也是许多大型鸟类的乐园,这也是吸血蝙蝠的血液来源,所以南美洲就成了它们的“老家”。布洛克·劳登认为,随着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了,那些食血为生的吸血蝙蝠也难逃厄运,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减少了。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神秘的吸血蝙蝠之谜,仍然没有彻底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