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瘤类皮肤病
一、血管瘤
1.概述
血管瘤是一类由新生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可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及混合型四型。
2.治疗
(1)鲜红斑痣多发性,发生于前额一侧或枕部者很少自然消退。可用氩离子激光治疗,也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锶90于患处敷贴,早期治疗效果尚好;(2)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患者的皮损可在3~5岁逐渐消退。不必治疗。对长期不消退或生长很快、损害较大者,可采用X线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治疗,但应注意出现疤痕等副作用。
(3)海绵状血管瘤:
①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注意每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局部明显坏死;②手术治疗对较小的肿瘤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有时会出现复发。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二、脂肪瘤
1.概述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
2.病因
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
3.症状
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肿瘤质软有弹性(注意与较大的囊肿区别),有的可有假性波动感。肿瘤不与表皮粘连,皮肤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较广泛。检查时以手紧压脂肪瘤基部,可见分叶形态。皮肤可出现“橘皮”状。肿瘤发展甚缓慢,大多对机体无严重不良影响,恶性变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类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脂肪瘤,常见于四肢、腰、腹部皮下。肿瘤大小及数目不定,较一般脂肪瘤略硬,压迫时疼痛,因而称为痛性脂肪瘤或多发性脂肪瘤。
4.检查
常规物理检查。
5.治疗
较小脂肪瘤,发展缓慢,无临床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激光手术治疗脂肪瘤有多种方法,但对小的脂肪瘤采用微切口激光切除分叶取出。较大脂肪瘤根据部位按外科要求选择切口摘除,激光摘除脂肪瘤极方便。
三、绒毛状乳头状瘤
绒毛状乳头状瘤在冠状沟边缘有粟粒样肿物,呈粉红色乳头状突起,排列成行;阴茎勃起时突起尤为明显,较硬。平时无疼痛等不适,但在性生活时可损伤女方阴道黏膜。治疗需作手术局部切除。
(第二节)肿类皮肤病
一、脓肿
1.概述
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脓肿由于其位置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引流为主。
2.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为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可原发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远处原发感染源的致病菌经血流、淋巴管转移而来。
3.症状
(1)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小脓肿,位置深,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
(2)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4.检查
(1)浅部: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
(2)深部:脓肿为局部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试验穿刺可抽出脓液,也可作超声波协诊。
5.治疗
(1)及时切开引流,切口应选在波动明显处并与皮纹平行,切口应够长,并选择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先行穿刺定位,然后逐层切开。
(2)术后及时更换辅料。
(3)全身应选用抗菌消炎药物(头孢唑啉钠)治疗。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查明原因。
二、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与荨麻疹一样,是龟头对食物、药物或昆虫叮咬所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本病可仅发生在龟头,也可与荨麻疹同时发生。儿童易患龟头水肿,表现为龟头处包皮高度水肿而发亮,如同大水泡。但不影响排尿。本病常常于夜间发生,痒感不显著,也无全身不适,可于数日后自行消退。
龟头包皮血管性水肿诊断简单治疗也较容易,局部应注意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可用1∶1000新洁尔灭轻拭病变处。合并全身荨麻疹者可口服扑尔敏、苯海拉明治疗,但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三、皮肤囊肿
1.概述
任何年龄均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为一柔软或多个柔软或坚实的球状物,直径在1~3厘米不等。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率约2.2%~4%。
2.病因
青年时期多发。
3.症状
(1)表皮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囊肿。系因外伤将表皮植入皮下而成。其囊肿壁为上皮结构,但基底细胞层为囊壁外层。角质层为囊壁内层并充满角质物于腔内。
本病好发于头皮、颈部及臀、背部。单发或多发,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缓慢增大,质软硬而具囊性感,基底可移动,与皮肤常有粘连。皮肤表面没有似皮脂腺囊肿的开口小孔,无疼痛,如发生于受压部位时才有压迫性疼痛。可并继发感染,据记载有恶变的可能。
(2)皮样囊肿:常为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期上皮残留而发生,属错构瘤,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所构成。除囊壁表皮细胞外,尚含汗腺、毛囊及皮脂腺等。腔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等粥样物及有毛发。
多为局限性囊样肿物,幼儿及青年期发现,缓慢生长、体积不大,为柔软圆形或较硬的囊性肿块。位于皮下,与皮肤无粘连,而与基底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推动,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及口底,其次为四肢,胸背也见发病,长期生长的可发生癌变。
(3)粉瘤由皮脂腺囊管口闭塞或狭窄所引起皮脂瘀积形成。腔壁为上皮细胞构成,无角化象,囊外为纤维结缔组织。其内充满皮脂物逐渐分解为半流质状物质,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4.检查
皮肤囊肿应与发生于体表皮肤的各类肿瘤相鉴别,有的手术中才能发现。尤其是皮肤下囊肿,因张力过大,有的不移动,而易考虑到纤维瘤。
5.治疗
(1)手术或激光手术切除。
(2)术后服用消炎药治疗1周即可。口服用VC、B1、B2等,可适当加大剂量。术后7~10天即可痊愈。(3)术后检查伤口敷料,发现有感染迹象时进行局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