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丽的西吉震湖
西吉震湖位于县城西南28000米之党家岔(属震湖乡,原名苏堡乡),湖长4000米,宽300余米,是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堵塞河谷形成的一系列串珠状地震堰塞湖中最大的一个。
位于盐池盆地西北,面积950亩,海拔1980米。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极震中心。地震前,湖水在南。地震时在盐湖盆地形成了一条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向北边倾斜,北边原来的地貌下降了几米。震后盐湖位移约位于盐池盆地唐家坡村西,海靖公路北侧。唐家坡村以姓氏地形得名,村落西北为农户,东南为干盐池羊场放牧点,村民为回、汉两族,以商业和农业并重。从唐代开始,以盐作为商品贸易的“口岸”,商贾云集,形成了一个人口较多的村落。产盐的季节多集中在伏天的六、七、八三个月,其余的日子,盐工们只有种田为生。
由于人多地少,能开垦种植的地方都被开垦了。村西边的陡坡地上,也被盐工们加以改造,用石头垒起了1米多高的田埂,垫上土,用来种植庄稼。1920年海原大地震断层横切田埂,将13条田埂被左旋错动,错距约位于西安镇西北20里西华山北麓的哨马营村。该村对面的山当地人称之为营盘山,山顶上营垒为宋代遗址。据《海原县志》记载,营垒是宋军侦察西夏军情的哨所。营垒占地十几亩,从此远望,干盐池、西安州一线的小丘陵尽收眼底。营垒中的驻军经常到山下的沟里取水饮马,因此,这里又叫“哨马饮”。营垒又是哨兵驻扎的营地故还被称为“哨马营”。村子的河道上有棵古柳,1920年海原大地震断层正好从这棵古树中间通过而被震裂。
位于海原县城西南刺儿沟自然村,距县城约12公里。1982年,国家地震局为研究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开挖了此探槽。该探槽记录了6次大地震事件,地震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1000年左右。第一次和第二次古地震事件应小于距今5000~6000年,但大于距今2660±60年;第三次略大于距今2660±50年;第四次稍大于或接近于距今1925±50年;第五次应略小于距今1030±50年至1150±65年,第六次即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
石卡关沟水平位移
位于盐池东万家水南,古名为石桥关,地震时三条相距约50米的冲沟被断层左旋错动,错断层南侧形成了三个断塞塘。在长约10千米的区间内,小冲沟水平位移值最大达10~11米。
遗迹保护开发
一、遗址保护
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遗迹,被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称为“活教材”、“活的试验场”。海原地震活动带遗迹及海原大地震遗址,是海原人民永久的伤痛,同时又是海原人民的宝贵财富,对进行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研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科学普及、旅游开发等来说,是具有垄断性的宝贵资源。
地震遗迹是研究海原断裂带活动的重要线索,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地震科研工作者对海原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取了珍贵的资料,并为后人了解历史、总结经验,以及地震科研工作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各种遗址、遗迹,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现形态已改变,部分甚至已经消失。但仍有部分地震遗迹,如断层错断水系、山脊、阶地,甚至错断树木、田埂,以及一些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裂缝等,至今仍历历在目,得到较好的保存。
海原地质遗迹属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近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先后对哨马营古柳等12处主要地质遗迹进行围栏保护,并树立保护碑和说明牌;将各遗迹点的保护责任落实到所在乡镇及有关部门,并确保每个遗迹点有专人负责。2007年底,“海原大地震遗迹遗址”经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复,升级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迹遗址”。
立碑保护
二、地震博物馆建设
2006年初,海原县开始筹备地震博物馆建设,并制定了海原地震博物馆筹建总体计划;2月,邀请区内媒体记者对大地震遗址进行了采访报道;6月,召开“海原县地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7月10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地震局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宁发改规划〔2006〕430号),将“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列入“十一五”重点项目。2007年1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海原地震地质公园”。2008年1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环球地震遗址公园;4月,自治区发改委正式批复“海原地震博物馆”项目。该馆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牌路山,距牌路山生态公园约500米,现已开工建设。
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及海原活动断裂带为背景,拟建总面积为5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海原地震纪念馆、地震模拟大厅、世界地震博览厅、抗震救灾指挥大厅、学术研讨厅、海原大地震纪念碑、海原大地震纪念墙等及附属设施。地震纪念馆包括海原大地震展示纪念厅和地震科普教育厅两个部分。海原大地震展示纪念厅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展示海原大地震时的场景,沙盘模拟展示237公里的海原活动断裂带及海原大地震遗迹、遗址和当时的震害惨状;地震科普教育厅普及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等。
三、海原地震纪念馆(博物馆)建设工作记事
2006年
2月,在自治区人大、政协“两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明确提出要建立“海原地震博物馆”。
6月,海原县人民政府形成《海原地震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宁发改规划〔2006〕430号)将“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列入“十一五”重点项目。
12月,海原县人民政府编制《海原地震博物馆概念策划方案》。
2007年
1月17日,中国地震局修济刚副局长在慰问海原地震台、海原县地震局期间,视察海原大地震遗址遗迹。
1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国土资源厅,同意建立“海原地震地质公园”(《关于建立宁夏海原地震地质公园的批复》,宁政函〔2007〕9号)。
4月2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自治区行业专题博物馆建设情况座谈会上讲话,要求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
12月6日,中国地震局批复宁夏地震局,同意宁夏海原地震遗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命名为“宁夏海原大地震遗址”。(《关于同意宁夏海原地震遗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的批复》,中震函〔2007〕309号)。
12月17日,宁夏日报刊登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文章:《海原大地震留下大奇观》。
2008年
1月16日,自治区代主席王正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环球地震遗址公园。
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在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发言:“保护海原地震遗迹,开发利用地震文化”,呼吁保护海原地震遗迹,支持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