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经济学界“鬼才冶之称的经济学家莱维特认为最不道德的手段是教师、校长及学监串通在考试中作弊,比如延长考试时间,放松考场纪律,甚至篡改学生的答题结果。
21世纪初,湖南嘉禾县曝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集体舞弊丑闻。在嘉禾考点参加考试的507名考生中,已经调查发现有236份雷同试卷,涉及192名考生。由于一个电视台的记者事先得到消息,偷拍了舞弊现场,才使得这一事件被曝光。据调查,这是一起涉及教师的高考舞弊案。
老师帮学生作弊并非只是发生在中国的个别现象。
几年前美国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各州对中、小学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据此考查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些州还规定据此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奖励。
一些家长担心,虽然这种考试一方面会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激励,但这种考试也会使教学变成应试教育,并且使一些教师为达到目标而进行作弊。这种担心终归是一种猜测,最终结果要靠事实和数据来证明。
莱维特没有像其他“学院派冶学者那样局限在高深的数据、模型、理论建构里打转,而是把严肃的论文改写成通俗可读、经济学门外汉亦很易上手甚至着迷的“小品冶,促成了《魔鬼经济学》的诞生。
莱维特发明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像是一个苹果,用经济学的解剖刀切开,里头竟然是橘子。这种解剖刀凭借的是经济学里俯拾即是的工具,不同的只是改从最有趣而关键的点切入。
莱维特在防范教师作弊这一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两篇论文《烂苹果:对教师作弊普遍性及预示指标的研究》、《抓住作弊者:理论应用试验的结果》构造了一种方法,使人们能判断是否存在教师作弊行为及作弊的普遍程度。
他认为如果一个班级存在作弊行为,那么会有三个显著特点:
(1)学生答案分布异常。
(2)作弊当年考试成绩优异。
(3)作弊发生的次年成绩显著下降。
从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出发,他设计出甄别教师作弊的两组指标:一是考试成绩的异常波动;二是学生答案的异常分布。
考试成绩的异常波动可以得到精确的数据,但答案异常分布的测量则相对困难。首先,莱维特分析了确定无作弊行为的考试中学生答案的分布情况,以此作为测量的基准,然后,用四个指标来测试不同作弊手法对答案分布的影响:
(1)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不同问题答案的相关程度。如果学生对有一些问题的答案高度一致,而对其他问题的答案则平均分布,说明教师有可能更改了一些特定问题的答案。
(2)一个班中一组相连续的问题答案异常地趋同,这说明教师的作弊手法初级。
(3)班级之间学生答案的总体相关程度。如果教师随机更改答案,那么这个班级答案的总体相关程度将会提高。
(4)不同班级间学生对不同难度问题答案的差异。
如果一个班级成绩波动幅度大,但答案分布差异不大,说明教师没有作弊;如果这两个指标的差异都比较大,则有可能出现教师作弊。对于不同班级中得分相同的学生来说,如果简单的问题回答错了,但困难的问题却回答对了,说明其中有教师作弊的可能性。
戴尔·乔根森(1933~?)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阐述了以资本服务的租金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以及从增加投资中物化的新技术方面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在旧式的生产理论中,新技术被设想成是“非物化的冶,即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之外的。乔根森成功地证明了技术变革能够作为改善资本量的投资过程来分析,因此,“资本冶像葡萄酒一样,要紧的不仅是量,而且是“酿造期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