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家玉器商店里,店老板十分的精明,他让年轻的营业员把两副相同的玉镯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中一副标价200元,一副标价500元。
年轻的营业员觉得奇怪,就问老板:“同样的东西,谁会多花300元钱去买?500元的那副能卖出去吗?冶老板笑而不答。
不一会儿,一群外地游客走了进来。五六位女人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一位穿着考究的少妇拿起那两副手镯,比较来,比较去。营业员也不知说什么好,干脆不予理睬。看了一会儿,那位妇女说:“这副500元的手镯我买了,给我包起来。
她的另一个同伴说:“这副看起来和那副200元的没啥区别啊。冶买镯子的顾客看了同伴一眼,自信地说:“有区别,质地不一样。冶顾客走后,老板看看营业员说:“怎么样?冶营业员说:“她为啥要买500元一副的?这不是明摆着当‘冤大头爷吗?冶老板说:“我也不知道为啥,反正我知道愿意当‘冤大头爷的人还真不少!
这个故事即使是虚构的,却也揭示了顾客的一种心理——凡勃伦效应心理。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在我们出去逛街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质地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
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冶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其实这都是凡勃伦效应心理。
让我们再阅读一则小故事来揭示凡勃伦效应心理。
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徒弟,给他的徒弟一块很大,很美丽的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冶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为很好的小摆件,供孩子们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称菜用的秤砣。冶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硬币。那个人回来。他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冶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冶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徒弟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冶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冶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
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冶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冶这个徒弟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冶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蔬菜市场的价格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有时候,消费者这所以要购买高价商品,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冶,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
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冶和“超凡脱俗冶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就成为可能。实际上,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冶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罗伯特·卢卡斯(1937~?)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周期模式》、《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