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德战场上,经过长期而又浩大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局面对苏军来讲,已是胜势已定,苏军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在黑海舰队和多瑙河区舰队协同下,粉碎了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消灭德军22个师,击溃罗军几乎全部在战场上的师,导致了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改变了巴尔干地区整个的军事政治形势。使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和伊兹梅尔地区获得解放,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退出与法西斯德国结盟的战争,并对德宣战。通过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和尔后的进攻,苏军在510公里宽的广大地区突破了敌人的战略防线,向纵深前进了750公里。到9月底,苏军已前出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西部边境,为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发展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战役不仅在当时的战局下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就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是短时期内围歼敌重兵集团的典型战例之一,是实施合围战役的同时又在复杂的山林战区条件下在对外正面实施迅猛进攻的富有教益的范例,是苏联军事学术高度发展的生动体现。这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与其他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既有相同之处,亦有相异之点。例如,这次战役与白俄罗斯战役一样,在建立合围对内正面的同时,在相距被围之敌85~100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移动的对外正面;分割并各个歼灭敌人是对付被围敌军集团的基本方法。与其他合围战役不同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机械化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18坦克军的部分兵力,是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52集团军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37集团军的步兵兵团一起在合围对内正面转入防御的,其任务是阻止敌人向普鲁特河对岸撤退;而近卫第4集团军、第5突击集团军、第57集团军和第37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则实施进攻,以分割被围的敌军集团。这时,炮兵、航空兵则对突围之敌实施炮兵和航空火力突击。
这场战役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苏军的各方面军和集团军能够正确的选择攻破敌军的防御缺口,并在此基础上投人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从而使得苏联的一次次进攻能够顺利的实施。这是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又一突出特点。乌克兰第2方面军把主要突击方向选在罗军第4集团军与德军第8集团军的接合部,该接合部没有永备工事,防御兵力薄弱,而且该方向是通往普鲁特河渡口和进人德军主力之一第6集团军后方的捷径。乌克兰第3方面军也同样把防御薄弱的德、罗军的另一个接合部选为主要突击方向,出敌意料之外。这两个方面军均在各自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高度集中了兵力兵器,从而保障了强大的首次突击。据统计,这两个方面军在突破地段上集中了67~72%的步兵、61%的火炮和迫击炮、85%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几乎全部航空兵,从而形成了很高的战役密度:每公里正面近240~280门76毫米以上的火炮和追击炮、35~7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苏陆军与海军、航空兵之间的密切协同。战役中,地面军队与黑海舰队和多瑙河区舰队之间保持了密切协同,并适时地得到了航空火力的支援。进攻一开始,各方面军的空军集团军对敌实施了不间断突击,保障了地面军队的高速进攻。两个空军集团军都最大限度地靠近前线:轰炸机和强击机机场距前线30~40公里,歼击机机场距前线仅20~25公里。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第四个特点是:军队的纵深战役布势对向战役纵深迅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编入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的5个集团军中,第27、第37集团军都编为两个梯队,而第57集团军则编为三个梯队,从而保障了兵力的及时增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第二(第三)梯队和预备队投入交战主要是为了扩大突破地段;第37集团军则是为了粉碎敌人的突围企图。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第五个特点是:有效地使用了快速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苏联卫国战争的其他战役不同,在这次战役中坦克集团军不是在完成对敌防御战术地幅突破时,而是用在摧毁敌防御战术地幅之后才进入突破口进行交战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和第37集团军,都在战役第二天投入交战,用于消灭敌预备队,完成对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以及在战役纵深继续发展胜利。值得强调的是,在突破敌防御后,乌克兰第2方面军还有第二梯队的1个集团军和2个军(13个步兵师),乌克兰第3方面军总共还有12个步兵师。l个摩托步兵旅和1个坦克旅尚未动用。由于保存了如此强大的预备队,各方面军就能在合围对外正面顺利发展进攻,并能加强负责歼灭被围之敌的兵力,以及完成其他任务。
在合围对外正面追击敌人时,快速集群也起了重要作用。这时,快速集群都是在宽大正面沿独立方向遂行任务。例如,在追击敌人时,第6坦克集团军进攻的地带宽24~50公里,每个军都在两个相隔3~20公里的方向上作战。由1个加强坦克旅或1个机械化旅组成的军先遣支队通常脱离主力20~30公里。追击速度达每昼夜30~35公里到40~60公里,有时甚而至于达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