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扎根理论”有系统化的步骤。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研究涉及对研究场所或个体的具体描述,现象学研究使用了重点陈述分析,催生意义单元,进行“本质”
描述。叙事性研究采用了重述参与者故事,结构包括情节、背景、活动、高潮和结局等。这些事例说明,过程与术语一样,不断地在一种分析策略与另一种分析策略之间变换。
尽管不同的设计类型所使用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定性研究者还提出了研究方案中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理想的状况是将这个一般步骤与具体的研究设计步骤相结合。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第一步,数据分析的组织和准备。这包括转录访谈,浏览材料,打印田野记录或依据信息来源将数据拣选、排列在不同类型之中。
第二步,通读数据。其首要环节是获取信息的大体意义,有时定性研究者会在页边做旁注或者对数据提出一个大体想法。
第三步,详细地分析和编码。“编码”是指在把意义带入“模块”前把材料纳入“模块”的组织步骤。它包括把文本数据、图片、句子(或段落)或图像进行分类,并用特定的术语将它标示出来,这个术语通常是基于参与者的真实语言。
第四步,描述包括对研究中的场所、人或事件的信息的细致解译,研究者能生成这些描述编码。然后,用这个编码来形成少量的主题或范畴,大约5-7个。
第五步,提出在定性叙事中如何呈现记述和主题。流行的方法是用叙事性段落来陈述分析结果,可以是按事件年表顺序进行论述,或对几个主题进行细节论述,或者是交互式主题的论述。许多定性研究者还将图像、文字或图表作为附件来论述,他们提供了一个过程模型(如在扎根理论中),并提出了一个具体研究场所的图解(如在民族志中),或者他们转述表中每一参与者的信息(如在个案研究和民族志中)。
第六步,表达了研究者由于自身文化、历史和经验所决定的个体理解,它也可以提出需要探索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由研究者在研究的早期并未预见的数据和分析引出。民族志学者结束一个研究的方法是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
5证实结果的精确性
尽管结论的论证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步骤,但研究方案开发者需要陈述他们用在其研究中以检验研究结果精确性和可靠性的步骤。
第五节混合研究路径与设计
有关定性的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之间结合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界早在60年前就曾经有过一些呼吁。在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的20世纪50年代,特罗(M.Trow,1957)就提出,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成为对社会现象进行推行的主宰,占主导地位的定量方法在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吸收别的研究方法的长处。近年来,随着定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壮大,有关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Campbell,1978;Pelto&Pelto,1978;Reichardt&Cook,1970;Meyers,1981)。1973年,西伯(J.Sieber,1973)明确提出,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适当地同时使用实地工作和抽样调查的方法。1979年,库克(T.Cook,1979)和雷查德特(C.Reichardt,1979)在进行教育评估时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其文章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被正式发表。最能说明学术界对不同方法之间的结合给予重视的一件事情是,1982年《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用了整整一期的篇幅全部刊登使用多元方法所作的研究的报告(Smith & Louis,1982)。进入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重视多元、强调对话的思潮推动下,社会科学研究对多种方法之间的结合问题日益关注。新的《社会与行为科学中的混合研究方法手册》(Tashakkori & Teddlie,2003)以及一些报道和推广混合研究的期刊(如《田野方法》)都对混合研究敞开了讨论的大门。随着混合研究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很多文章出现在诸如职业医疗(Lysack & Krefting,1994)、人际交往(Boneva,Kraut & Levkoff,2000)和中学科学(Houtz,1995)等多种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两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结合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跨范式的热门话题。
一、混合研究程序的基本要素
研究者设计一个混合研究时,以下的问题清单来进行自我检查。这些构成要素包括混合研究的特征和计划用于研究的策略类型,以及研究的可视模型、数据搜集和分析的具体程序、研究者角色、最终报告的结构。
1混合研究步骤要素
许多资料显示,混合研究来源于心理学以及坎贝尔和菲斯克(Campbell & Fiske,1959)为对源于定量和定性的数据进行整合成三角互证而提出的多质多法模型(multitraitmulti method matrix,Jick,1979),发展到混合研究的步骤和推论研究(Creswell,2002;Tashakkori&Teddlie,1998)。
2策略选择的标准
方案设计者应该说明其打算使用的数据搜集策略,还应该说明选择策略的标准。表31所示的这个矩形说明了在选择混合研究策略时的四个决定因素(Creswell犲狋a犾.,2003):
实施意味着研究者既可以分阶段(按顺序)也可以同时(并行)搜集定量定性数据。当分阶段搜集数据时,策略选择首先应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先搜集定性数据还是定量数据,这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最初意图。
策略选择应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是否给予定性还是定量研究以更大优先或权重,尤其是在使用定量数据和分析时。这种优先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向定性或定量数据倾斜。
在研究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可以出现这两种数据类型的整合: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解释或一些需要合并(com bination)处理的地方、整合意味着研究者“混合”了数据。
最后要考虑的因素是是否有一个宏大的理论视角来指导整个设计。无论研究策略的实施、优先和整合特征如何,这一框架都将在其中起作用。
二、混合研究方案的备选策略
为选择一个独到的研究策略,混合研究者可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尽管接下来的讨论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但下面提出的这六种根据克雷斯威尔(Creswell,2003)等人的讨论改写的主要策略,可以作为研究方案的备选策略。一个方案应当包括策略的描述及其可视模型,以及研究者在实施这一策略时的基本步骤。每种策略都在图36和图37中予以了简要的描述和图式说明(Creswell,2003)。
插图中的注释改编自莫尔斯(Morse,1991)和塔什亚考里和泰德(Tashak kori & Teddle,1998)的论述,他们建议:
“+”表示同时发生或并行搜集数据的方式。
“-”表示按顺序搜集数据。
大写的字表示研究中定量或定性数据分析的强调或优先。
“Quan”和“Qual”分别代表定量和定性的,用同样多的字母以示两种数据的对等。
每幅图下画是具体的数据搜集、分析和解释程序,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具体的操作过程。
用方框突出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搜集。
我们以并行三角互证策略为例作个说明:
在六种主要的混合法研究模式中,并行三角互证策略可能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参见图37a)。但是,研究者试图在一个单一研究中使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来对结果进行证实、交叉效度分析或确证时,常常采用这种模式(Greene,1989;Morgan,1998;Steckler,Mcleroy,Goodman,Bird&McCormick,1992)。
其模型一般是让独立的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因此,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搜集是同步进行的。理想状态下,两种研究方式的优先是对等的,实际应用中,则要么是定量研究,要么是定性研究优先。这一策略通常在解释说明阶段将两种研究得出的结果加以整合,这一解释既可以深化对既往知识的认识,也可以解释对既往认识的修正。
这种传统混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它为大多数研究者所熟知并且能够得出充分有效和确切的结果。此外,与顺序性研究相比,并行法的数据搜集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这种模式同样存在很多局限:要使用两种独立的方式充分地研究某种现象,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更多的经验和付出更大的努力,研究者在比较两种数据类型的分析结果时也是较困难的,另外,研究者也不一定清楚如何解决出现在结果中的分歧。其他策略,读者可以依据示图予以仔细推敲应用。
三、混合研究程序示例
下面是使用混合研究的例子,它们既采用了顺序法又采用了并行法的策略和步骤。
例3.1顺序性研究策略
库什曼(Kushman,1992)研究了63个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的两类工作责任——组织责任和教学责任。他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混合研究,下边是研究的目标陈述:
本研究的核心假设是,在一个有效组织的学校里,组织责任和教学责任虽然区别很大,但教师的态度具有同等重要性。这一理念在文献上有一定的论述,但却要求更多的经验证实……第一阶段是定量研究,探明教师责任、组织责任及其在中小学的实施效果之间的统计关系;紧接着这一宏观分析的是第二阶段,对具体的实施学校进行考查,使用定性/个案研究方法更好地了解教师责任的动力机制(Kushman,1992)。
这一目标陈述说明了目标和基本原理为混合(“为更好地了解”)而进行的联结,这一陈述也为研究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混合进行了联结。这个导言集中在检验组织责任和教学责任的需要上,这一需要使得定量研究优先,这一优先在定义组织责任和教学责任以及借用大量文献来证明这两个概念时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接着,为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性框架(用可视模型完成)和研究的问题,这给研究的定量阶段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Morse,1991)。
在这个两阶段研究中,是按定量法(QUAN)→定性法(qual)的实施方案进行的。
作者分两段展示结果,首先是定量结果——展示和讨论了相关性、回归方程和双向方差分析(twowayANOVAS),然后以引证作为支撑,以主题和次主题的方式提出个案研究结果。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在最后的讨论中予以整合,其中研究者突出了定量结果和从定性结果中显现的复杂性。此外,研究中作者并没有用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的透析。
例3.2并行研究策略
1993年,霍斯勒(Hossler)和维斯珀(Vesper)进行了一项研究,考查影响家长为筹集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而节约开支的有关因素。研究者用了三年时间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纵向数据搜集,作者考察了家长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节衣缩食的最密切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支持、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值和大学消费的知识是重要的因素。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作者通过182个调查和56次访谈从家长和学生那里搜集到了信息,他们的目标表明了三角互证法对形成结果的益处:
为了尽可能把家长储蓄这一情况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本文考察了家长的储蓄行为。三年间,作者采用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纵向研究的多重调查,用逻辑回归的方式来确定与父母为使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储蓄最相关的因素。此外,从对二次抽样样本的学生和家长的访谈中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对样本进行了5次访谈,以此用于进一步分析家长的节约行为。
这些准确的数据使研究者花费了4年时间,它是从182名学生及其家长那里进行调查和从56名学生及其家长那里进行访谈得来的。从目标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把并行数据搜集作为实施策略。此外,他们还对定量分析和调查数据提出了广泛的讨论,包括讨论变量测量和逻辑回归数据分析的细节。他们同样提及了定量分析、详细的狋检验和结果回归分析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之相反,他们只用了一页的篇幅来进行定性数据分析,简要注明了讨论中出现的主题。这个混合研究中的优先是给予了定量数据搜集和分析,研究的标记法是:
(QAUN)+(qual)。两种数据来源的整合是在研究过程说明阶段的“调查和访谈结果的讨论”那一节里。在这一部分,他们一方面把家长储蓄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和定量结果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又与访谈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与例3.1相似,虽然文章以计量经济学研究和关于大学选择的研究的文献开头,以“家长储蓄增强模型”结尾,但这一研究并没有以理论透析引导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混合研究的理论应用概括为归纳法(如定性研究一样),源于文献(如定量研究一样)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生成并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