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华罗庚(当代数学家)
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二时,他的语文老师比较喜欢胡适的作品,于是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华罗庚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但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完全相反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意思,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如此混淆不清,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他当时只有13岁,就能够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可以见得他是有缜密的“科学头脑”了。
还是那位语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依据正史的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二人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叛乱被周公平定,管、蔡服诛。
写此题目,一般的写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但华罗庚却写了一篇“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正因为管、蔡看出了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以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国文老师这次特别生气,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全体学生群起而攻之。
华罗庚不慌不忙地辩解道:“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允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驳,逻辑性之强让那位老师也只好作罢。
点石成金
即使一个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也比没有经过自己思考而人云亦云得出的正确结论强得多。要知道,如果你从未对老师和书本上的内容产生疑问或不同意见,那只能说明你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