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
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过50多年的调整、建设和发展,陕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高校多、大校多、名校多,综合实力雄厚。目前,陕西有普通高校52所,成人高校27所,民办高校56所,位居全国前列。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大、长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6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这些高校以其各具特色的优势而享誉国内外,显示出了陕西高校的群体优势和综合实力。
——学科门类齐全、实力名列全国前茅。目前陕西高校覆盖我国高等教育11个学科门类的所有专业,全省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其中西安交大就有20个;第四军医大学有13个;西北工业大学有航空、航天、航海的“三航”特色和学科优势。
——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全省普通高校现有专任教师2.36万人,其中副高以上占40.4%,有两院院士20名,博士生导师1200名。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政治业务素质好,学科、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资源丰富,科研与产业实力比较强。陕西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技术推广中心及国家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等39个。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农林科大三个科技园被评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全省高校每年投入科研活动人员4万多人。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已成为陕西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源头,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一大品牌和亮点,为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产业开发带的迅速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陕西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把这一优势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不仅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且对加快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拉动全省GDP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政府统筹支持力度,加快新的大学园区建设,不断增强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统一规划大学园区,带动西安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
制约我省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主要“瓶颈”是办学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都在计划建设新的校区。为防止新校区建设中由于各自为战、搞小而全而出现的布点多、建设散、配套费用大、建设速度慢的问题,同时便于市政配套,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资金,在西安周边科学规划2-3个集中连片的大学园区,尽快完善市政配套,统一建设公用设施,使新建的大学园区成为陕西省整体规划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集教育、科研、旅游、居住、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式大学城,以此带动西安周边卫星城镇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大学园区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各高校都在积极筹建新校区的实际,对规划中的大学园区在征地费、公用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目前,陕西各高校新校区所用资金主要来自学校自筹和银行贷款,政府不负担任何债务。2001年,陕西省政府投入高校基本建设费用仅2000万元,而实际用于全省高校基本建设的资金高达26亿元。如果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会大大加快大学园区的建设步伐。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拟新建大学园区需土地2万多亩,政府总共只需减免6.4亿元,高校就会投入近百亿元的建设资金,仅从带动陕西建材、建筑行业的发展、增加基本建设税收方面看效益就已十分惊人。大学园区建成后,全省高校在校生规模将会翻一番,从现在的6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学生每年直接消费超过100亿元,再加上国家计划内招生部委院校每生每年6000元左右、省属高校每生每年2000元左右的政府投入,总额将超过15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对带动陕西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全省GDP的增长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整合高校后勤资源,组建陕西高教控股,不断增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
目前,省属高校后勤企业的资产已超过80亿元,只要盘活便可通过资本市场为陕西高等教育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1]1号文件精神,陕西省已批准组建了陕西高校后勤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属高校将各自剥离出来的后勤资产以股份形式进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形成国有股份,同时寻找合作伙伴,向社会投资者募集资金,组建以国有资产控股的大型股份企业,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以陕西高教控股的名义早日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估计,5年后省高校后勤集团的总资产预计可达100亿元以上。通过剥离、重组、上市,融资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每年可望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投资10亿元以上,可望形成陕西省服务行业的一艘“航空母舰”。
二、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到2005年,高校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力争达到70%以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深化实施跨校选课、创建名牌专业、推行浮动学制、加强教学督导四项改革措施,实现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坚持从严治校,引导高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科研上来,使广大学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着力打造陕西高教的质量品牌。
三、以三个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陕西高校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为了尽快改变陕西省高校众多,科研成果显著,却没有国内外著名的高新科技产业品牌的状况,从人才、资金、项目上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三个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三个大学科技园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的技术人才入园创业;陕西高校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要充分发挥优势,整合队伍,集中力量,尽快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与资本市场对接和引进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加速成果转化,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市步伐,使陕西省高校的高新科技产业迈上新台阶。
四、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建议参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按照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进行配置,以吸引国内外有影响的院士、博导以及学有成就的留学归国人员来陕西高校工作。“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首批设置100个,每个岗位的津贴按照1:1的比例,由政府资助,学校配套,以加大吸引人才、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力度,确保做大做强陕西省高等教育。
五、加快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带动陕西整体对外开放
高校要抢抓加入WTO的机遇,充分发挥高校出国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多、国外联系广、知识层次高、开放意识强的优势,依靠他们,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借助国外优质的高教资源,把陕西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建议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出国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陕西经济建设实际,多方联系,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加强合作,以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国外资金,实现高校从一般的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尽快向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的经济合作转变,不断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通过高校的对外开放带动陕西的整体对外开放,开创陕西对外开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