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6日)
今年,是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我们能够跨入一个新千年、新世纪是“千载难逢”的,也是十分幸运的。我们进入的这个新千年,人类将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成什么样子,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描绘出不同的蓝图。但对于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来说,必将是一个满载着科技与文明、充满着挑战与希望的新世纪;必将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新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的新世纪;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政协事业继续发展的新世纪。进入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任务,人民政协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争取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实施“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改革和建设的任务都很繁重。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今年的工作,确保我省“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在这里我就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讲一些意见。
一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的计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贯彻了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展示了新世纪之初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它必将鼓舞全省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为完成我省“十五”计划而奋斗。
新世纪开始的五年,将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我省将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增强特色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持作用,逐步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和城镇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好基础。
“十五”计划是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而制定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而这些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推动,稳定需要人民群众的维护。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改革和建设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觉得有前程、有奔头,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不断扩大,才能逐步开拓生产和投资的需求空间,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明确的方向;只有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十五”计划,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九五”时期,我省城乡人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十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有效地实施好“十五”计划,千方百计地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一,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九五”以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新世纪、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只靠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靠外延型扩张来增加收入,路子会越走越窄。我们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依靠科技,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我们一定要加大推进和扶持的力度,并把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的基本条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随着省上财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投入。注意安排一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得到实惠,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竞争能力的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制止农村“三乱”,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我省国有经济比重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突出,失业人员较多,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国企改革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加上新增劳动力因素,我省就业的形势更加复杂、艰难和严峻。“十五”时期,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稳定的战略全局出发,扎扎实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展就业渠道;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新机制;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鼓励和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步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缓解无序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要针对我省下岗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技能水平较低的实际,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措施,营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环境,使这个特殊群体能按市场需求顺利实现再就业。
第三,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实践证明,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经济应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缩短与较发达省、区、市之间的差距。“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基础上的发展。发展经济,不仅要看产值、速度和总量规模,更要看产品的质量,经济结构质量,以及经济竞争能力。发展经济应当把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看做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学会运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来促进经济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增强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结合省情、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强对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科学决策。协调好省内大的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处理好城乡关系、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使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三是搞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统筹安排财力,正确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优先位置,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上项目要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第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保障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妥善解决城镇老龄人口社会保障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才能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也才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社会保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支撑能力较弱,国有企业负担加重;社会保障的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十五”期间,我省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病残人员、离退休职工和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特殊困难群众予以更多的关注;要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失业保险,并通过劳动力市场努力实现再就业;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并定期公布执行情况,以便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保障全体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妥善解决特大疾病的医疗保险费用问题。
第五,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改革和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把中央精神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和解决关系本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更加切合本地实际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痛下决心,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病,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心上,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兢兢业业地当好“公仆”,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断提高生产积极性;要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问题,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切实把群众的呼声和情绪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信号。根据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要,真正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
实现新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我省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各级政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明确使命,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新贡献。
第一,要把协助党委和政府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履行职能的中心内容,摆到突出位置。“十五”计划为我们描绘了世纪之初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今年及今后五年,政协组织履行职能,都应围绕协助党委、政府实施“十五”计划进行。把这项工作摆在政协工作的中心位置,作为检查和衡量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成效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协组织无论是制定全年工作计划还是季度工作计划,无论是组织视察还是调查研究,无论是政协例会还是进行专题协商,都要把协助党委和政府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发挥政协优势,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献良策。我省“十五”计划,是一个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符合我省实际、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的宏伟目标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陕西现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新世纪、新的一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良好机遇,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人民政协协助党委和政府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联系广泛、位置超脱的优势,特别是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里政协委员中教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作用,精心选择“十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具有前瞻性、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建议,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分布在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要结合实际,选择本地区、本单位实施“十五”计划中的重要问题多做调查研究,更好地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献良策。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要坚持团结,发扬民主,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实施“十五”计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新的困难,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如果重视不够、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越深入,事业越发展,我们越要重视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各级政协组织要坚持团结、民主的主题,自觉地沟通党和政府与各界联系的渠道,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代表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依靠委员和各方面人士,深入到群众中去,多做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的真知灼见,努力使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在一些具体政策出台前后,要深入基层,注意了解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想法,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使我们的政策措施制定得更加合理和科学,促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真正地统一起来。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反映他们的困难和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始终保持信息的灵敏度和通畅性,及时发现和反映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同“法轮功”邪教组织进行坚决的斗争,进一步深入揭批其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政府的本质和危害,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宣传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倡导推进文明健康文化生活的开展,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社会进步的氛围,全省形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十五”计划的起步和实施,对人民政协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