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其科学性而只讲其价值性,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般的人本主义;只讲其科学性而不讲其价值性,又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论或经济决定论。
当然,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是历史的、辩证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它与古代人本思想、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还只能是一种理想,不可能作为现实任务提到实践日程上来。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列宁强调,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特别是青年,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面向”的现代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经济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在思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世界所公认。
当然也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长期未能更好地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过许多教训。客观上,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可能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作为实践的主要任务提出来;主观上,则是对人的发展问题存在忽左忽右的认识误区。一方面,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甚至出现过“谈人色变”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盲目追求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严重错误,最终从根本上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垮台就是明证。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我理解,其内涵有二: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革命;二是中国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大革命。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要把人们的思想从假马克思主义和假社会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不合理的政治体制下解放出来,把人从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把人从封建主义残余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发展人,亦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成为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新人”,特别是要使青年成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有用人才。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一再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适时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明确提出“两个历史过程”相统一,亦即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相统一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并用来指导党的实践,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跟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大不同,与20世纪90年代也不尽相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自身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协调情况。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党应当怎样才能充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发展要求,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新的时代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握时代脉搏,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做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哲学理念,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其核心理念,贯穿于党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以人为本思想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党中央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衷心拥护。
完全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们党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新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新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对新的时代课题的新解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二、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全新的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了迄今为止最精辟、最系统的阐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非常丰富,时代特征非常鲜明。
第一,以人为本是作为我们党的宗旨的重要内容和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出来的,是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更加自觉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为本,也就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原则,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这是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它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逐步转变“以物为本”即单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每个人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三,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体现在教育和个人的素质方面,而且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是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这包括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一句话,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点是讲人的物质生活的发展,是人在自然界获得自由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建设国家,同时行使充分的民主权利,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讲人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获得自由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升华。三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讲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是人在精神生活中获得自由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四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代人都能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自由的体现,是人的“类存在”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次。这四个方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主体和发展动力思想的新丰富。
第四,在这里,还要倡导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权、维护团结、保护自然、共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价值理念;营造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局面。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新发展。
所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都是对我们这个新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的新解答,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我们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为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可靠保证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是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阐述,并制定了科学的实施规划,这就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可靠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在多个层面上体现着以人为本。当然,对其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充实。弄清这些环节,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思想。
第一个层面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层面,包括它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现途径、根本目标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这些理论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与前人有关思想的关系,特别是与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的区别,也涉及“以人为本”思想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其他有关理论的关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才能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个层面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体制和制度层面,包括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体制和制度、法规、政策,例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制、社会财富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及其相关的制度、法规、政策和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体制和制度是保证以人为本思想贯彻落实的重要机制。关于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都涉及到了。当然,这些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只有通过主动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我们才能逐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旧的“以物为本”模式,形成新的“以人为本”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弄清这些社会机制的发展情况,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推进体制或制度创新,才能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