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1980年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文中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这段话中包括了“南方谈话”提出的三项标准中的两条。是用以判断“经济政策对不对”的标准。1983年,他又在《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不对的标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三项标准中的两条,是将其作为判断“各项工作对或不对的标准”。这里丝毫不存在什么判断“资”与“社”的标准问题。1992年,邓小平把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规范和集中为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这与他以往讲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紧密相关,因而有必要澄清这一理论是非,应把握其原意,进行正确的宣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赵家祥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术语。他在1959年11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他的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够坚持和发扬下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重要贡献。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期性、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当时有人否认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否认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观点,侧重于强调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因而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强调的重点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有人认为物质文明不发达,就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错误观点,强调在我国现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因而这时也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道德是经济建设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并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比前两次作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已经接近于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我们可以把十三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论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二,论述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生产力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第三,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即“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四,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和终点。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其起点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第五,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第六,说明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并且确定了六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第七,全面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以后,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一步论述了十三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从9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又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将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起来。报告指出: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仅要从一般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更要具体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合理的、最佳的实现形式。
第二,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有机统一起来。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也不能从对马克思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第三,十五大报告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报告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了明确概括,并指出,这些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第四,十五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丰富内涵。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五,十五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第六,十五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报告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报告着重论述了股份制问题。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对股份制经济,既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又要防止“一股就灵”的简单化、片面性认识,防止一拥而上、一哄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