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胃肠功能会逐渐减弱,对各种油腻食物很难享用。带馅食品非常适合老人食用。
比如猪肉、鱼肉、鸡蛋、韭菜、西葫芦,配上葱、姜、盐、酱油等调味品,随意搭配做成水绞、馄饨、包子等带馅食品,既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利于消化吸收,老人吃这种食品,很容易补充营养。
虾皮虽小,却是老年人的健康好朋友。一是肉质松软,易消化。二是营养极丰富,它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尤其是丰富的钙,对老人因缺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帮助。平时做汤做菜,放上一些虾皮,既可以提高老人的食欲,又能增强体质,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选择水果
水果对健康有好处,这没错,但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弱,如果不加选择地乱吃,就有害无益了。有的老年人觉得吃完水果后不舒服,就是因为不会选择。
老人吃水果,首先不要一次吃太多,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否则会加重胃肠负担。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水果。比如,便秘的老人可以多吃桃子、香蕉、橘子,这些水果有缓下的作用;有心脏病的老人就不宜吃水量较多的水果,例如西瓜、椰子;有糖尿病的老人,梨、苹果、香蕉等含糖多的水果就不适合了。
有氧运动适合老年人
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的老人比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其心血管病住院率减少69%,死亡率减少73%。
我们不提倡老年人进行举重、百米赛这种无氧代谢运动,而以步行、游泳、登山等有氧运动为好。
1997年,国外通过对1645名65岁以上老人的4年前瞻性研究发现,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的老人比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其心血管病住院率减少69%,死亡率减少73%。
因此,步行应成为老人良好的保健运动,是心血管病有效的预防措施。
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一定不能空腹运动。空腹运动不仅会增加心脏负担,而且极易引发心律不齐,导致猝死。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警惕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美国“檀香山心脏计划”对2678名81-93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每天步行2.5公里以上的人比少于2.5公里的人心肌梗死少一半。
我国也有一组资料,把老年人分成两组,一组一天平均走4.2公里,一组基本上不走路。结果发现,走4.2公里的这组老年人死亡、冠心病比不走路那组下降60%。这就是走路的好处啊。
太极拳和气功——不花钱的健身方法
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美国老年协会对太极拳做了研究,分两组老人,一组练健身房的器械,天天练肌肉;另外一组一分钱不花,练太极拳。结果练下来一对比,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反应快,走路不摔跤,骨折减少50%。最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还有气功。大量的科学研究已充分证实,气功(不包括属于伪科学的所谓“能发外力治病”的各种功能)可以调节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使神经稳定,血压、心律、新陈代谢、白细胞吞噬功能得到良性变化,和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多”要多做,“三不”使不得
“一多”是多咀嚼。老年人可以多吃口香糖,促进咀嚼功能。有些老年人没有牙齿,就要装上假牙;还有许多人由于牙周炎,牙也不好,所以要早晚刷牙,饭后刷牙,保持口腔清洁,牙齿就不容易掉。
“二多”是多做腹部按摩。将清凉油涂在手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面积由小到大,力量由轻到重,按摩到皮肤有些发红。按摩以后,肠子会跟随蠕动。老年人多有顽固性的便秘,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同时也有利于腹部脂肪的吸收和肠管的蠕动。
老人大便干,强烈屏气、猝死厕所里的事经常发生。千万不要用力,要用其他方法通便,如用开塞露、麻仁滋补丸等。当年,一位著名京剧艺术家得了心梗,第8天就死在了阜外医院,就因大便一使劲。一条生命啊,太可惜了。
“三不”首先是不做剧烈转头运动。我经常看见晨练的老人做转头运动,转动过快、时间过长或动作幅度过大,这可能使颈动脉受压扭曲导致急性脑缺血,发生意外。
其次是洗澡水不要过热。水温过高会使大量血液分布在体表,导致心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
第三是不要蹲便。老人长时间蹲便和突然站起,都容易发生脑缺血甚至猝死。所以使用坐便为好。
预防是关键,护理不可少
尊重老人生活习惯和自尊心,加强营养,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接近大自然。
痴呆症是大脑老化、萎缩、功能受损所致的智能障碍。面对老龄化社会,人人都应关心、体贴、爱护老人。
老年性痴呆症的征兆表现是什么呢?例如,平时讨厌外出,无精打采,常闷在家里;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常常忧虑、焦躁;配偶去世5年以上;老讲自己过去值得自豪的事,等等。
如果能预测自己将来会不会痴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预防痴呆,就得对生活充满热情,应该勤动脑、多思考,并注意身体锻炼,有规律地生活,戒烟限酒,合理膳食。
目前,大部分老年痴呆患者由家庭照顾。家人在照料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各种变化,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和自尊心,要学会引导他,而不是命令他。要加强营养,鼓励他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太极拳。想方设法带他去沐浴阳光,接近大自然,开阔视野,给他以细心的照料。
早预防,早知道,早治疗
人到老年,身体各种功能水平下降,多种疾病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一旦发病,病情也会十分严重,难以疫愈,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家庭,物质上、精神上都要遭受巨大损失。因此,老年人更要加强疾病预防意识,多了解一些老年人常见病的科普知识,定期到医院做检查,对疾病早预防、早知道、早治疗。
老年人一般都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不在乎,顶多买些简单的药吃吃了事,舍不得到医院做检查,结果日积月累,把病给耽搁了。其实,懂得提前预防的知识,不但能节省很多医疗费、抢救费,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个人幸福、家庭安定、社会稳定。
远离“魔鬼时间”
早上6时~10时左右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所以国外学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魔鬼时间”,这段时间尽量不要晨练。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儿女。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体内的生理代谢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都与生命的规律有关。冬季天寒,血压就偏高,冷空气过境,血压就波动;夏季血压就偏低,但血黏度又容易偏高。
闻鸡起舞,晨间锻炼,是我国从古代传下来的良好习惯。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自然规律。
早晨东方日出,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即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黏度上升,因此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心血管病人就容易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如果健康状况良好,一天中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就适合在下午4时-6时左右活动,或在上午10点以后外出。大雾天气不仅空气污染重,而且湿度过度,使空气中含氧量相对变少,也不宜晨练。
人的生物钟常有相对固定的节律,按照规律的生活作息,人体生理代谢最平稳,并且耗能最少,最节约能量,心理生理都处于和谐状态。相反,若是生活无规律,作息无秩序,体内代谢极易被扰乱,轻者有损健康,重者导致疾病,缩短寿命。
科学家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生物也有其自身神秘的、复杂的生物钟在控制着生理节律。如果经常扰乱它,就像经常拨动生物钟的“时针”,可以使其代谢紊乱,寿命缩短约10%。
人越到老年,生物钟越会固定节律,顺应性越差,也就是说老年人更应有规律地作息,尽量少改变生活节律。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自我感觉健康的老人,因出差、旅游、劳累猝发心肌梗死或猝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却因为小心谨慎,规律生活,反有颐养之福,得享天年。
一触即发成千古恨,豪饮冰啤误百年身
有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最怕有诱发因素触发急性心梗、脑卒中或猝死。这就是触发了“扳机效应”,促成发病。其中最明显的“扳机效应”是两个“死亡三联症”。
第一个“死亡三联症”是“饱腹,酗酒,激动”。这三者都对心脏有危害作用,增加心脏负担和耗氧,而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刚刚满足平时需要,如果在庆典、欢聚、节日宴会上,很容易产生合力造成“乐极生悲”,使欢乐相聚变成伤心永别。
一位老人在节日宴会上举杯祝词,说话间,杯落人倒,瞬间死亡。尸检证实: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心性猝死。有的老友相聚,喜不自禁,谈笑兴奋间,猝死在朋友家中。有的老人,节日期间,上午聚会,下午心梗。
第二个“死亡三联症”是“寒冬,凌晨’扫雪”。同样,这三者都分别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肌耗氧,三者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解释了为什么各个国家猝死最多的时间,都集中在寒冬大雪后的凌晨,因为都有着非常相似的气象条件。
中老年人应当避免面部暴露在零度以下的冷空气中,因为冷空气可立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升高,造成心绞痛发作。我们就曾遇到过冷天茫雪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因此,中老年人要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再外出,别怕麻烦。
一个小伙子下班后感到疲劳,路过小酒馆,狂饮了一升半冰镇啤酒,半小时后回到家,突然感到剧烈胸痛,满头大汗,急忙送医院抢救,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原来他是因大量饮冰镇啤酒,图一时痛快,诱使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强烈收缩,促使急性心肌梗死。小伙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中老年朋友。请记住:警惕冰凉饮料,不宜多饮,更禁忌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