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要做到最好
永远追求持续不断地改善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谈到过经济学上的边际分析。
假如有三个金矿。在第一个金矿里,每花1块钱成本就可生产市值5元的金沙;第二个花3块成本可得5元金沙;第三个要花4元成本才可得5元金沙。在这三个金矿中,第三个最接近边际。若金沙因需求变动而有所变动,第三个金矿的资产净值会有最大的百分比转变。以如上的数字为例,若金沙市值上升1元,则第一个金矿的盈利上升25%,第二个上升50%,而第三个的盈利却上升100%。若金沙下跌1元,盈利下跌的百分率也与上面一样——第三个金矿下跌100%。若金矿下跌1元以上,这个边际金矿会首先关闭。
无论是办公司还是做人,在边际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风险最大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样才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做到最好了,占领的市场才能最大,利润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说过:他永远只做行业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总裁却更有魄力,他说:“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么退出。”
杰克·韦尔奇在GE有一个著名的经营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战略,也就是只保留在行业中处于第一第二的企业。
曾有中国企业家问他:“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我们没有足够的钱,实力不够、资源和品牌不够,即使拼了老命也很难达到第一第二,我们如何学习你?如何实行你在GE所推行的第一第二战略?”
对此,杰克·韦尔奇反问道:“你是不是在你的细分市场当中希望成为第一名?你是不是在你的特定的发展领域当中希望成为第一名?”
人如果还不能在大的方面成为第一,就力争先在小的方面成为第一。事实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为你所在的街区的第一第二,然后逐渐成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国家的第一第二,最后再成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犹如你不能成为第一CEO,你可以成为第一面包师、第一鞋匠、第一服装师。
第一第二战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种精神,就是永远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从事的行业中成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远抱持这种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态度,即使我们开始从事的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们也要力争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一、“集中”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则
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将放大镜放在报纸上,离报纸有一小段距离。如果放大镜总是在不断移动的话,报纸是永远也不会被点燃的。然而放大镜不动,你把焦点对准报纸,阳光就会聚焦在报纸上,报纸就会燃烧起来。要善用太阳的威力,就要将所有的光和热都聚焦在目标上。如果你总是游移不定。即使有伟大如太阳的能量,也是无法燃烧的。
最近研究兵书,发现攻势的原则有三种形态:正面攻击;突破攻击;迂回攻击。
“正面攻击”好似以推土机的推力正面向前推进,以全面攻击使敌人溃退。“突破攻击”就像把铲雪机的尖锐的刀锋戳人障碍物那样,冲人“敌阵”。“迂回攻击”则是避开敌人强固的防卫据点,从侧翼攻击。
英国著名军事战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个战例,结果发现以正面攻击打胜的例子只有6个。而且这6个都不是一开始就计划要采取正面攻击,而是在战斗的过程中,迫于需要而改变战术的结果。
同样道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就像障碍物挡在我们面前,阻挡着我们取得成功。我们要突破这层障碍物,就要像攻击战一样,不能发起全方位的进攻,也就是不能要求全方位发展,四处出击去寻找成功的机会。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只有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适合发挥我们潜能的某一个方面才容易取得突破。我们必须按自己的环境、条件选定一个人生的目标,集中力量向这个目标发起攻击,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会有差异,有人强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强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战场上两军实力会有强弱之分,但真正的强者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方的弱点,这样在局部上你就是强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们能集中精力去发展我们的某一项专长,我们就比那些聪明但四处出击的人占优势。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诀。
李德·哈特说:“如果把战争的原则凝缩为一个词——那就是‘集中’。”
其实你看古今中外各种兵法,其核心无非就是要善于制造局部的优势。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牺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获得优势。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所谓欺诈,所谓“声东击西”、“奇袭”,无非就是要分散敌人的兵力,捕捉敌人的弱点,以便自己集中力量获得优势。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调侃:一位老红军战士谈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说白了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其实这正是聪明的战法。打不赢还要打,那不是傻吗?我们的人生也要这样,避开那些我们不可能取胜的领域,只投身人我们能够赢的人生战争。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面对蒋介石武装到牙齿的800万军队,解放军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毛泽东善于集中兵力,避其锋芒去打击蒋介石的薄弱环节,形成了我军在战斗中的局部优势。就像一个人将五根手指都伸出去是没有力量的。但我们可以将手指缩回来,攥成一个拳头再打出去,就力量无穷了。
我总觉得人的差异是不大的,那为什么有人成功却有人失败呢?其实关键也在于“集中”两个字。成功的人能集中精力,而失败的人精力却总是分散的。
在传媒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其实在人生中也是这样。人总在四处寻找生意,了解别人是怎样成功的。我认为去寻找生意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起码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总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创造生意。特别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意头脑都很敏锐,都在捕捉成功机会,而只有那些真正有特长的人,才能创造出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生意领域。所以培养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点,才是现在的成功之道。
其实培养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我的一些高中同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他们总在四处找生意,弄到一笔算一笔,武汉话叫“撮虾子”。但多少年后,我回去时他们还在靠这种方式做生意,我对他们说:“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要赚第一桶金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但最后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这样才可能长期发展下去,才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书商对我说:“你太划算了。一个电话打到纸厂,纸厂就将纸运到印刷厂,印刷厂印出书后就送货到仓库,我从仓库拿货帮你销到全国,再将款汇到你的账上。你在全国各地游玩,钱就自动进了你的口袋。”
我回答说:“全国像你这样的书商我可以找几百个,但全国像我这样的人只有一个,我是无可替代的。”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要能持续的成功就要做到无可替代,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不会被淘汰。
即使要从政,走专业化道路也更有效。
记得毛泽东在给他最疼爱的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就说:“现在不要过早地从政,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我见到很多人在一些小单位里,为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官,不辞辛劳,吹牛拍马,阿谀奉承。实际上这是…种既愚蠢又眼界狭窄的方法。做人如果能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就很容易获得良好的名声,也就很容易超越众人而赢得领导的青睐。而且中国的传统大家总是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瞧不起那些不学无术的向上爬者。这样你也很容易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先把精力用在专业上,力求在专业上出类拔萃,正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我并不关心你具有多少能力、才华和能耐,如果你无法管理它,将它聚焦在特定的目标上,并且一直保持在那里,那么你永远无法有多少成就。
那个能射到鸟的猎人,决不是去追逐满林子的鸟,而是一次只瞄准一只鸟。你必须学会舍弃其余一切的欲望,而专注于你最强烈的欲望。能否专注,是你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
其实寻找一点突破,也是突破人的防卫心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比如一道大坝,洪水正面冲击,大坝不容易被冲垮,但只要小小的蚂蚁在里面做穴,洪水来临,则大坝整体都会崩溃。
人的防卫心理也正是如此,只要有一点突破,则整体都会变得软弱。
如果一位先生首次和女士约会,就急切地想拥抱接吻,后果自然是女士的一巴掌。
聪明的先生往往是这样做:坐在长凳的一端,先斯斯文文地和女士谈话,融洽感情,然后随着谈话的热度增加。一点点地向女士挪近,无意之中轻碰女士的手,如果女士没有明显地躲闪,就温柔地握住……
许多聪明的推销员总是对顾客说:“拿起来看看嘛!买不买无所谓。”先提出容易为顾客接受的条件,寻找突破口,再逐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日本有家公司推出一种类似中国赤脚医生背的药箱,里面放了各种家庭常用药,但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后却很少家庭购买,大家均认为买一箱药没必要。为此公司出了一个新招。派推销员挨家挨户送货,对家庭主妇说:“这箱药先放在你家,如果你真觉没用,我过一星期就来拿走。”家庭主妇想:反正这箱药放在家里也不碍事,需用时就用,没有用就让他们拿走。所以都爽快地同意了。
但药箱里的药都属于家庭常用药,谁家都难免会有磕磕撞撞,用起药箱来自然方便。所以一星期后当推销员来取药箱时,发现十有八九的家庭都已用过了。她们自然也就得买下这箱药了。
这种方法也曾诱导我买了一套我并不怎么中意的西服。
那是去内地旅游的事。本来外出游玩自然不会去买衣服,但我突发好奇心,就去西服店转转。
当时售货员见我远远地盯着一套西服看,就说:“拿下来看看嘛!”
“不用了。”
“拿下来看看,不买无所谓的。”
我听了就将西服取在手中看。
这时小姐又说了:“穿在身上试一试吧!试试才知道好坏。不中意我再放回去,反正我也没事,没关系。”
我一听不好意思拒绝,就穿在身上试一下,谁知那套西服竟那么合身,我一时也挑不出毛病,弄得又不好意思放回去,结果稀里糊涂地买下来,可回家就后悔得不得了。
当你觉察到别人有戒备心理,这时千万不要发起全面的进攻,这只会使对方更加退缩;聪明的做法是:寻找对方最薄弱的环节,力求取得一点点突破,则随之对方整体都会崩溃。
要点:
“集中”的原则,是一切成功者取胜的法宝。
二、做自己喜爱的事
如果你们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们想从我这里学什么,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好忠告。
——巴菲特
有位医生在医学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别人说他是天才,他却伤心地说:“我辛苦研究了27年,他们却说我是天才,”一句话将他27年的辛勤努力都抹杀了。
画坛的一代宗师齐白石,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但他在画螃蟹上也下过很大功夫。他开始画螃蟹壳时只用一笔,但画了很多次都不满意,就改为画两笔,但仍然不满意,最后用三笔画一个螃蟹壳。三笔画出来的螃蟹壳表现出了层次感。就这样齐白石仅仅为画好螃蟹壳就用了20年时间,直到70岁时才成熟。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换句话说,对于成功而言,智商只占1%的重要性,其余的99%要靠辛勤的努力。
其实,一个人要能为事业流下99%的汗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世界上成功的人为什么永远只是少数呢?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事业不成功,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只是因为他们对事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日本左川捷运公司的创始人左川清,白手起家,在短短的30年间,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3000亿日圆的日本商业运输业中最大的公司。有人间他成功的秘密,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在拼命地干。”左川清以自己的勤奋,写下一条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一生额头上流着汗水拼命工作的人。”
还有拿破仑,书上说他精力充沛,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从不知疲倦,有4个秘书跟他一起工作,都感觉吃不消。用这样的精力投入工作,还有什么样的伟业是不能成就的呢?所以拿破仑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工作狂,他们精力旺盛,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呢?我不相信人仅凭毅力就能做到这样,要能如痴如狂地工作,首先就得热爱所献身的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那种使我合宜地投身于工作的感情状态,就像一位献身者或一位情人的感情状态。”
试想,如果我们也能像爱因斯坦,像拿破仑,像左川清那样投入工作,我们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所以,成功说困难也困难,说不困难也不困难。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我从来没听说过一个因爱好而工作的人会不成功的。因为爱好,他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一个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情感投入的多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一本叫《情商》的书。为了比较智力的高下,人们引入了“智商”的概念,相较如此,戈尔曼引入了“情商”的概念,并认定这比智商更为重要。现在人们不仅接受了“情商”的概念,甚至认为“情商”标志着文化上的一个转变。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在谈论现代教育时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在教育上,我们总是逼着学生学习,从来不去注意他们的情感、爱好,一味强调智力、能力、知识的作用,也就必然使学生认为学习很苦,于是我们就大力宣传勤奋和毅力,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而一个没有爱好、没有情感投入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的呀!世界上有哪一个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从事的事业不都是自己的所爱呢?
在现代管理学中,大家热衷于时间管理。人不是机器,怎么可能不考虑情感的投入,而只机械地管理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