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在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根据对我区农村社会形势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第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农民的利益追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助长了部分人的“商品人格”,给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巨大冲击。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把农民引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但是,由于目前农村法治环境较差,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不高,在利益的诱惑下,有的农民干出了一些违反法律、有悖道德的事情。不少农民为求快富、大富,往往为富不仁、见利忘义,不惜出卖道德、灵魂和人格,使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这不仅使当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地区的“道德再生机制”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决定了意识形态结构的丰富性,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价值整合的目标面临新的考验。一方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客观要求农民群众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实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整合。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队伍逐渐分化为农业生产者、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私营企业主、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因而具有不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价值观念取向呈现多元化。正因如此,许多农民价值观念混乱,信仰日益迷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日趋淡薄。许多地方反映,现在农村党员会开不拢,而教派、宗族开会,却风雨无阻,整整齐齐。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牢固的价值观念整合机制,坚持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引导和教育农民,进行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但由于利益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性,实现价值观念的整合目标,无疑是很艰难的。
第三,随着农村各种独立利益主体的出现和发展,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给精神文明建设赖以维系的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和秩序目标造成了巨大冲击。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秩序,规范每个人的社会行为,无疑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随着各种利益冲突的加剧,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正呈上升态势。从全区范围来看,边界纠纷、水利纠纷、矿产森林资源纠纷、宗族纠纷、工农纠纷等隐患和苗头还大量存在,并不时引发群体械斗和闹事事件。这些纠纷和矛盾的存在和发生,其间夹杂着许多不文明、不理智和非理性行为,必然冲击精神文明建设所构筑的“文明防线”,给群众增加了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从而也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随着农村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文化需求日趋扩大,但各种“反文化现象”大量滋生,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健康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根据调查,目前农村社会生活中存在“六多”:一是打牌赌博的人增多;二是搞封建迷信的人增多;三是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四是加入各种邪教组织的人增多;五是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的人增多;六是中小学生失学的增多。上述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村,但其影响带有普遍性,如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纠正、取缔和疏导,必将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也对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不利。
第五,农村基层少数党员干部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侵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形成了强烈反差。总的看来,大多数农村干部是勤奋工作、廉洁奉公的,与农民的关系也是好的,这一点必须肯定。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干部徇私枉法,不秉公办事,欺压群众;有的干部作风飘浮,光有唱功,没有做功;有的干部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动不动就骂人、打人、处罚人;有的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骗取地位和荣誉;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农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存在,引起了部分农民的心理失衡,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农民群众在心理层面上造成了严重障碍。如农村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加重农民负担问题、社会治安形势恶化问题、农产品价格不合理问题、干部腐败问题以及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仍然存在等等,在一些农民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部分农民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滋生了对抗情绪。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有的表现出强烈的冷漠心态和反感情绪,导致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气氛不浓、权威不够和效果不佳。
根据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分析,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改革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出发,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渗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中去,以形象生动、简单易行的典型加以灌输,如领导干部学孔繁森为民奉献等,赋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内涵。
二是要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特别是要把多年来通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等管理手段,辅以政策体制、方式上的配套措施,使之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的基本内容,像“希望工程”“扶贫工程”那样家喻户晓、人人关注。
三是要努力开创农村“大文化”格局。现在的文化下乡活动,大多是小打小闹,唱唱跳跳的小演出、小活动,给群众的印象不深,收效不大。因此,必须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的框框,引入科技、扶贫、教育、普法、计生等丰富内容,构筑“大文化”的框架,以实用型(如科技致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吸引农民,以娱乐型(如影视作品、节假日喜庆)教育农民,最终以全方位的工作帮助农民摆脱封建愚昧观念的影响。
四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去带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员作用对农民的影响,比我们讲许多道理还管用。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关键要抓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党员教育抓不好,群众工作就难做。抓党员教育,重点是要抓好干部党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与本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官僚主义,消除腐败现象,防止脱离群众,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实事。
五是要认真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农民群众最讲实际,他们的思想情绪,往往来自于他们的实际感受。这些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要的原因,在于注重坚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努力为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脱贫致富搭桥铺路;为农民解决饮水、看病、行路等各种问题和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帮助;为农民减轻不合理负担,消除不满情绪,密切党群关系办好事实事。
六是要切实增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没有一定的投入,也不会有好的产出效益。要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助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筹资机制,逐步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体制。财政预算事业经费的安排要优先考虑科教文化事业。要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财政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坚持勤俭办事业、精打细算,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是要努力改善农村社会环境。通过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制的手段,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地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优化公众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1998年7月·《学习与宣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