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要代表学校参加桌球比赛。
比赛前一天,校长带领参赛的学生到附近的竹莲寺祈祷,希望明天获得冠军。
李远哲当时只有13岁,他认为这是无聊透顶、毫无意义的举动。
他对校长说:“不去!比赛能不能得冠军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打得好才会得冠军,去拜神是没有用的。”
校长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命令李远哲去竹莲寺祈祷。李远哲一到竹莲寺,拿起一根香就说:“希望明天打败!”没有料到,校长正站在他的身后,李远哲的头上重重地挨了一下。
他回头一望,看到了校长一脸的愠色。李远哲不再信口乱说了,但他的心里还是默念着那句话。
第二天,他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李远哲马上跑过去对校长说:
“校长,你看,我昨天许愿说我们打败,结果我们还不是打赢了吗?说明神灵没有保佑我们,是我们的技术好!”
面对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学生,校长是又好气又好笑,对他无可奈何。
上中学时,李远哲担任了班里的班长,他特别热衷于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球赛、文艺、话剧等。
大陆解放时,台湾当局为了防止学生闹学潮,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其中有一项规定是周六下午要上课。
李远哲对此深恶痛绝,因为这无疑占用了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他的叛逆的性格决定了他对这项规定的蔑视,他常常趁周六下午最后一堂美术课带领一班同学去爬山,一直到例行的降旗曲礼仪式结束也不归来。
结果,训导主任看不到整班的学生,弄不清是没有下课呢?还是另有原因。
期末操行评定时,训导主任要给他定个丙等,幸亏班导师彭商育先生对他颇为赏识,与训导主任据理力争,才给了他甲等。
1955年,李远哲因成绩优秀,被保送上台湾大学。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李远哲这么顽皮,怎么可能“成绩优秀”?
因为他的顽皮是一种反传统的思想的表现,换而言之,正是因为他的独特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使他有了类似“胡闹”的举动。在这种思想和方法下,他怎么会拒绝接受知识的营养呢?只不过他的方法更科学、更迅速罢了。
大学生活
台湾大学是台湾最有影响的高等学府,李远哲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没有听从父母的话学医,而是选择了化学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因为在他的心里,“科学救国”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在台湾大学,学生们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一流的学生在二号馆里跟三流教授做研究工作。
这句话是对台大的师资力量和设备的形象说明。
当时的台大,教师的人数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学生问倒老师是常有的事。
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更是匮乏。对于以做化学实验为主的化学系学生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打击。
不过,李远哲还是非常喜欢台大,因为在这里,学术空气比较自由,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些课程,作业也不多,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地讨论功课,这还是很合李远哲口味的。
最初,李远哲有一个疑问:在学校里好好努力,掌握每一门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就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比他高两个年级的学生张昭鼎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成为优秀的物理化学家,一定要在热力学、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上打好基础;要成为实验科学家,也应该学好电子学。张昭鼎的看法对李远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答了他心中的疑问,他认识到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博采众家之长。
台大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许多学生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住宿条件也相当差:10个人合住一间房子,共用一张桌子,两人合睡一张床,要做作业时,就把桌上的东西放到床上,晚上睡觉时再把东西搬回桌子上。
一日三餐也很简单,早晨是一碗稀饭和一点儿花生米,中午和晚上是在铝盘里盛上饭,然后加一点菜站着吃完了事。
在这种环境下,李远哲既不逃避,也不抱怨,他尽自己的能力,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它,体现了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
台大有一个最好的读书地方——图书馆,这里经常人满为患。
每逢星期天,李远哲就同大家一样,早早地在图书馆外等候,待8点钟门一开,便进去占位置,一直到晚上12点才离去。
在台大,李远哲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上,第一个暑假就没有回家,在学校里自学高深的热力学。
台大经常开办舞会,可李远哲从来也不参加,他不是不喜欢轻松愉快的舞会,但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把自己的感情牢牢地控制住,为理想而平心静气地去读书。
1959年6月,李远哲获得台湾大学理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了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的设备比较先进,有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等贵重的仪器。
李远哲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做了不少现代物理的实验,充实了在台大所学的有关知识。
早在台湾大学,李远哲就摸索出一套主动的自学学习方法,在清华大学,这种方法又帮了他的大忙。
有两件事,李远哲一直记忆犹新。
1960年,清华大学从日本聘了一位教授,名叫滨口博,他是李远哲硕士论文的指导教授。
在跟滨口博作硕士论文时,有一次李远哲发现滨口博对一个实验分析得不对,后来自己又严格地做了这个实验,纠正了错误的数据。
滨口博回日本后,李远哲把自己的数据写进了论文,寄给了教授,然而,滨口博还是给他改成了错误的数据。
两个人书信往来,争执了好久,最后还是用错误的数据发表了。
这件事,李远哲多年后还一直觉得很遗憾:为了维护老师的绝对权威,就将科学的正确性置于一边,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件事,则是李远哲独立进行的第一个成功的实验。
李远哲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跟王企祥教授做了一段结晶构造的研究。
有一次,王教授要他合成一种化合物晶体,这种晶体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一遇到空气就燃烧掉了,所以必须在真空里面合成。
王教授对李远哲和几位助手说:
“人家都做出来了,你们做不出来,就是笨蛋!”
李远哲是刚刚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所以缺乏经验,但他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在困难面前退缩,为了完成任务,他和助手们每天都是实验、研究,研究、实验、生活单调枯燥。
经历了多次失败,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终于合成了这种晶体。
李远哲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当时简劣的条件下能合成那种晶体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首次合成这种晶体的人在10年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学金。
这个成果证明,李远哲是一个聪明、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
美国深造
1962年,在一位教授的推荐下,李远哲考取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即加州大学。
加州大学以其原子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而闻名于世,能进入这样一所名牌大学,李远哲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拼搏一番,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加州大学有两个著名的教授、马汉和赫希巴赫。李远哲选定马汉做他的指导教授。
在马汉这里,李远哲发现他很少指导学生,在指定一个研究课题之后,他就不闻不问了。
有一次,李远哲向他请教一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马汉教授的回答是:
“正是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要你去研究的,你应该自己去研究,然后将方法告诉我。”
李远哲只好自力更生,独立工作,去思考实验的方法。
后来李远哲才感到马汉教授指导方法的优点,就像中国一句俗语说的那样:“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
这个优点在李远哲和一个博士生讨论问题时就更加明显了。这个博士生在赫希巴赫那里进行研究工作,李远哲惊讶地发现:这位博士生几乎不懂得如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好像只是充当了赫希巴赫的两只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