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用五股军队设下埋伏,大败陈友谅军。论战功位列第一。吕珍攻陷安丰(今安徽寿县)后,派强大的兵力来抵抗太祖的军队,太祖的左、右军都战败,常遇春率军纵横突击敌军,三战三捷,俘获的士卒兵马无以计算。彭蠡之战时,他带领诸将英勇奋战,喊声惊天动地,个个以一当百,大败陈友谅。在战斗过程中,太祖的船一度搁浅陷于险境,恰逢常遇春射中正冲向太祖的敌将张定边,太祖才得以脱险。战斗结束后,论功评为第一。
后围攻赣州(今江西赣县)时,太祖告诉他,攻克城池后不要乱杀人。于是常遇春将赣州包围起来,围攻了六个月,敌军财力耗尽,终于投降,果真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他。后讨伐张士诚军,大败敌军。
又和徐达率军北征,随从攻下山东各郡、汴梁(今河南开封)、保定(今河北保定)等地。攻打太原时,恰逢扩廓帖木儿的援军。常遇春夜晚偷袭,大败扩廓帖木儿。
元将也速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州),太祖下令让常遇春回来守备。常遇春率兵在锦州(今辽宁锦州)大败敌将江文清,在全宁(今蒙古翁牛特旗)打败也速,又趁势攻取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俘获元兵一万人,但在返回途中突发重病去世。太祖听说后,震惊悲恸,亲自祭奠。
常遇春沉着勇猛,果断勇敢,摧毁敌锋,攻陷敌阵,从没有失败过,但又毫不骄人。人们把他和徐达同列为名将的行列。
李文忠在明朝的开国战争中立有什么功劳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跟随太祖援救池州(今安徽贵池),骁勇善战,后守卫严州府(今浙江建德)。
苗军统领杨完者率领数万人分水陆两路攻打严州,李文忠则率领轻兵击败了他的陆军,又把割取的敌陆军的首级放在漂浮的巨筏上,敌水军见到后都吓跑了。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正面迎击,同时又派兵抄小道袭击敌军后面,前后夹击,大破敌军。一个月后,张士诚又来进攻,又被击败。李文忠又乘胜攻克分水(今浙江桐庐县内),从此张士诚不敢再窥视严州。
苗将蒋英、刘震以金华(今浙江金华)为据点反叛,李文忠派部将赶跑了他们,亲自安抚稳定金华的百姓。
谢再英叛变投降张士诚,并率军侵犯东阳(今浙江东阳)。李文忠与胡深迎战,带领一千骑兵在敌军中横冲直撞,大败敌军。后张士诚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桐庐东北),李文忠率朱亮祖等人前去救援。新城的守将派人告知他们说敌军势力强盛,应先驻扎军营等待大军。李文忠则说:“用兵在于策略,不在于人多。”便下令说:“敌人虽多但骄横,我军虽少但精锐,以精锐对付骄横,我们必定能战胜他们!”第二天亲率中军正对敌军主力,恰逢处州援兵也赶到,奋勇向前,搏杀冲击,所向披靡,大败敌军。所获兵器粮草几天都收不完。
大军征伐张士诚军时,太祖命他攻打杭州以牵制张士诚军。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相继攻克了桐庐(今浙江桐庐)、丽谯(今属浙江)等地。
太祖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身份随常遇春出塞。常遇春去世后,奉诏代常遇春率领军队与徐达进攻庆阳(今甘肃庆阳)。驻扎太原后,获悉大同被困,前去救援,拼死奋战,大败敌军。三年拜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分道北征,大破元军。太祖大封功臣时,认为他功劳最大,封他为曹国公,授予铁券。
洪武六年(1373),行军北平、山西边境,击败敌军。七年,派部将分道出塞,击败各路元军。此后,多次出兵守备边防。
李文忠器量宏大,临阵又无惧无畏,遭遇强敌更加威壮,而且爱好学习,常向人请教,通晓经书义理。
邓愈有什么战功而被封为国公
邓愈(1336~1377),原名邓友德,现在的名字是太祖赐给他的。太祖起兵滁阳(今安徽合肥东北)时,前去归顺,授予管军总管一职。跟从太祖渡江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后与胡大海攻克徽州(今安徽歙县),升任行枢密院判官一职,守卫徽州。
苗军统帅杨完者带兵攻打徽州,邓愈与胡大海合兵攻击,击破并赶跑苗军,又进军攻伐休宁(今安徽休宁)、婺源(今安徽婺源),追赶逃敌到淳安(今浙江淳安),又击破敌军援兵,攻克建德(今浙江建德)。过了一个月,又在乌龙岭击破杨完者,连续迁升任佥行枢密院事。
后移兵守卫饶州(今江西鄱阳)时,陈友谅多次侵犯,邓愈都击退了他。陈友谅抚州(今江西抚州)守将邓克明派使者到邓愈的军中假装投降以延缓攻势。邓愈得知内情后,趁夜率精兵攻人城内,邓克明大惊失色,连夜逃跑。邓愈则趁势平定抚州。恰逢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献出龙兴路(今江西南昌),于是太祖便改为洪都府,让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卫洪都(今江西南昌)。
后陈友谅率众六十万入侵洪都,邓愈分守抚州门,陈友谅亲自指挥部众来进攻,城墙倒塌将近三十多丈,邓愈一边修城墙一边战斗,三个月都没有解开铠甲,直到太祖率兵前来救援,才解了围。论他守护城池的功劳与其他将领攻克敌人的功劳相当。后又跟从常遇春夺取了吉安(今江西吉安)、赣州(今江西赣州)等地,晋升为江西行省右丞。自从太祖起兵,众将中早年显达的没有比得上他和李文忠的。
太祖洪武元年(1368),大军攻取中原,邓愈率兵攻取了南阳(今河南南阳)以北还没有归附的州郡,擒获史国公等二十六人,相邻州县也都相继投降,又攻下牛心(今湖北应山北部)等各山寨,平定周围地区。三年,跟随大将军出定西(今甘肃定西),大败元将扩廓帖木儿,攻克河州(今甘肃临夏),河州以西各部全部归附,论功封卫国公,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邓愈为人稳重,办事认真细致,不惧危险劳苦,治军严格,也非常善于安抚投降归附的人。他攻克城池后,秋毫无犯,百姓都很爱戴。
汤和有什么战功而被列为开国功臣
汤和(1326~1396),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跟从太祖攻克滁州(今安徽滁县)后,授予管军总管一职。当时太祖手下的很多将领与太祖都是同辈人,不甘愿身居其下,而汤和虽然比太祖大三岁,但对太祖非常谦恭,因此太祖非常喜欢他。跟从太祖攻击陈埜先时,左腿中箭,他拔出箭后继续战斗,非常勇猛,最终将陈埜先擒获。后又跟从平定集庆(今江苏南京),跟从徐达夺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
守卫常州(今江苏武进)时,张士诚的密探到处出没,但汤和防御非常严密,敌人始终不能窥探到军情。张士诚两次率军侵犯,都被汤和击退。汤和又率军攻打无锡(今江苏无锡),在锡山大破张士诚军,赶跑了莫天佑。率水军夺取黄杨山,击败张士诚的水军,升为平章政事。又征讨、平定江西各山寨,平定永新(今江西永新)守将周安的叛乱。跟从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在战斗过程中被飞炮炸伤左臂,太祖将他召回应天,伤口愈合后,他又接着前往战场,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
不久又与吴祯率军讨伐方国珍,攻下余姚(今浙江余姚)、上虞(今浙江上虞),夺取庆元(今浙江境内),又攻下了隶属各城,最终方国珍自己到军营前来投降,浙东全部平定。又与廖永忠讨伐陈友定,于太祖洪武元年(1368)将陈友定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跟从大将军在定西(今甘肃定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宁夏,立下战功。回朝后,封为中山侯,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十一年晋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汤和沉稳机敏,身经百战,有勇有谋,每战又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朝廷的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开国功臣之一。
沐英有什么英雄事迹传世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少年丧父,跟随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去世,被太祖和马皇后收为己子。年少时聪明敏捷,办事决断,太祖很器重他。
太祖洪武十年(1377),跟随邓愈征讨吐藩,立功显赫,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被授予征西将军,讨伐吐藩。在土门峡击败吐藩军,又取道洮州(今属甘肃临潭),俘获洮州首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拓展疆域数千里。
元军多次侵扰边境,洪武十三年(1380),沐英率军出塞,渡过黄河,翻过贺兰山,跋涉沙漠,擒获元将。第二年又从不同的道路出塞,大获全胜而归。不久又拜授征南右副将军,攻取云南。元将梁王派达里麻率兵在曲靖(今云南曲靖)抵抗,两军隔白石江相望。沐英便让军队装出要渡江的样子,暗地里却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达敌人阵地后面,做出前后夹击敌人的阵势。敌军非常惊慌。沐英趁势挥军渡江,大败敌军,生擒达里麻,长驱直人云南。梁王逃亡而死。次年,太祖诏令留沐英镇守云南。
洪武十七年(1384),沐英降服曲靖酋长的叛乱,平定广南(今云南广南)各处的少数民族。二十年,平定浪穹部,奉诏从永宁(今四川叙永)至大理(今云南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座城池,以做军队屯田用。二十二年,思伦发率领三十万部众侵犯定边(今云南南河彝族自治区),沐英选骑兵飞马救援,兵分三路,将士奋勇而战,大败敌军。
沐英沉稳刚毅,喜好贤才,不随便杀人。镇守云南时,注意选拔官吏,督促农桑,开垦田地,疏通河流,使滇中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太祖曾对他说:“使我高枕而无南顾之忧的,就是你沐英啊!”他为朝廷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善长为什么能够居开国第一功臣的地位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很有智谋,预料事情大多都能料中。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投于太祖军下。闲暇时,太祖曾问他:“何时才能平定天下?”他则让太祖效法汉高祖刘邦,一席话给雄心勃勃的太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他悉心辅佐,很快就成了太祖的得力臂膀。太祖也不断委以重任,把他当作心腹。随着太祖的威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到太祖军中。李善长则细心考查他们的才干,荐举优秀人才。并经常反映将士们的意见,使军中人人心情舒畅。李善长的到来,为太祖军的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太祖的主将地位日益巩固。郭子兴曾盛情邀请李善长到自己军下,被李善长谢绝。太祖因此更加器重他。
李善长的全力辅佐使得太祖可以全力攻占,并无后顾之忧。太祖起兵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时,亲自带兵出袭鸡笼山寨,只留下少量兵力给李善长让他留守和州。元军知道这一情况后便来偷袭。未料想李善长早有估计,提前设下伏兵。敌军一到,伏兵四起,使元军落荒而逃。太祖听到捷报格外高兴,表扬李善长说:“怎么能说你仅仅是策谋划计的文人呢,你今天的胜利真叫执戈的武将也不得不佩服啊!”
此后太祖率军连续征战在外,命李善长始终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李善长很快便使那里将吏和睦,百姓安居,生产发展,百业俱兴,充足的军需源源送往前方,为太祖开国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祖称帝后,对李善长绝对信任。太祖洪武元年(1368)五月,太祖去汴梁(今河南开封)视察,留李善长在京居守,三个月间大小事务都由李善长按定规、时势自行处置。以后,太祖更把除军事外的一切朝廷事务统归李善长掌管,如建置地方各级职官、制订官民丧服仪礼、功臣爵赏、民间诉讼等。事无巨细,李善长也都不厌其烦地认真处理,安排有致。
洪武三年(1370)太祖大封功臣,认为李善长虽然没有攻城夺地的汗马功劳,但在连年征战中,精治后方,给足军食,功劳不可磨灭,晋封他为韩国公。在当时同封的功臣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太祖把他和萧何并论,褒赞备至。
汪广洋为什么能够居于丞相之位
汪广洋(?~1379),字朝宗,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太祖渡长江的时候,召他任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攻下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又授任他为江西参政一职。
太祖洪武元年(1368),山东平定后,由于汪广洋清廉明察,处事稳重,太祖便命他为主管行省。三年,李善长生病,中书省缺少官员,于是太祖便召汪广洋任左丞。当时的右丞杨宪处事非常专断,汪广洋处处依从他,但还是被他妒忌。杨宪一次次地弹劾,终于致使汪广洋被放逐到海南,直到杨宪被诛杀才被召回朝廷。
后来,李善长因病离职回乡。于是太祖便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但由于汪广洋在任职期间并没有好的建议,因此后来被降职,迁任广东行省参政。不过,太祖心中仍然觉得汪广洋好,于是不久又把他召回来任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升为右丞相,与胡惟庸同任丞相。
只可惜,他为求保住官位,只知道随波逐流。十二年(1379),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了刘基。太祖问汪广洋,汪广洋却不以实情相告,妄图包庇胡惟庸。太祖震怒,把他贬到海南,中途又下令诛杀他。
太祖初年设立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管理主持朝廷事务。当时大都任用有功勋的大臣兼管中书省事务。但这些大臣又会经常接受命令率兵征讨,不能专门管理中书省事务。因此,太祖初年真正名副其实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汪广洋虽忠谨厚道,能保住自己,但却不知揭发奸邪,实在有愧于丞相这一职务。
为什么刘基被视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博通经史,尤其精通星象、谶纬之学。西蜀时赵天泽评说江左人物,把刘基列为第一位,说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物。
太祖攻下金华(今浙江金华)后,听闻刘基的名声,便礼聘他出山。刘基向太祖陈述了关于时务的十八条策略。太祖非常高兴,建礼贤馆让他居住,恩宠备至。太祖又询问他征伐攻取的计谋,刘基说:“张士诚只是个武夫,胸无大志,不足为虑;陈友谅劫持君主,占据上游,没有一天不想要杀掉我们,应当先除掉他。陈氏灭亡了,张士诚就会势单力薄,一下就可平定,然后我们再北进中原,就可成就王业了。”太祖依计而行,后来王业的发展,果真大致就如刘基最初所谋划的那样。太祖就曾经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又精通天象,经常借助天象向太祖进言。出现大旱时,他就请求太祖审决以前积压拖延的案件。太祖命他负责纠正冤假错案,没过多久,便大雨如注;他还经常通过分析太祖的梦境向太祖进言颁布一些与民有利的政策。在他告老还乡之后,太祖都还曾亲笔致信向他询问天象,他都逐条地做了回答,主要内容就是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如今国家的威严已经树立,政策应该稍微宽大一些,与民休养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