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924年8月20日日记:
(星期三,晴)遇功一,购蛋糕及小面包,而没有开花馒头,甚怅!因日来颇思当年在唐大家吃油炸“京江脐”蘸鸡汤风味也。
上一篇文章里说过,朱自清还算是个容易因食物而心情舒畅的吃货。不过8月20日,朱自清本来心情就不好,这天的日记开篇就说“连日心绪甚烦,精神亦极不振”——虽然16****刚吃过一顿酥面萝卜丝饼,但是连续几日人事不顺、生活费无着也就罢了,19日晚他还被三弟“来信催信,词甚锋利”的行为气到“甚怒”的地步,20日心情处于低谷也可以理解。于是朱自清决定再次依靠吃来缓解自己的心情,这次他想到的是家乡的小吃京江脐。
朱自清的家乡是连云港,然而他自称“扬州人”。从对京江脐的描述上看,朱自清确实不愧为扬州子弟。京江脐这种点心,在盐城等苏中地区被称为金刚脐或金刚麒,在苏州和上海则被呼作老虎脚爪,只有镇江扬州南京一带,它才叫京江脐、京江脐儿。而且,用京江脐蘸鸡汤的吃法,也是扬州、镇江所独有的。
到底什么是京江脐?京江脐是一种烤出来的面点(烤炉类似烧饼炉,烤出来的样子类似面包),有甜脐、咸脐两种,均无馅,外形六瓣,干食或用开水泡食均可。朱自清所说的扬州名点“京江脐”是咸脐,讲究放入荤汤浸食,其味更美,吃法类似西北的泡馍。所谓甜脐,则是苏州、上海嗜甜如命者的改良品种,刷了糖,当然也就不能蘸鸡汤食用了。京江脐和泡馍一样,本身是没什么味道的,又是平民食品出身——据说该点心的出现是因为清明早上不得生火,故百姓食此充饥。今天扬州镇江民间仍有“清明不吃脐儿、撒子,死后阎王爷打屁股”的说法,可知此说不虚——所以口味上不见得多么吸引人,流行的范围也很小,朱自清只是从扬州去了宁波,就吃不到这脐儿了。
京江脐有盐城起源说和镇江起源说,个人认为镇江才是京江脐的发祥地。这不是出于身为南京人的一己私心,因为苏南方言“江”读“刚”——今天江苏城市论坛上不断出现的“刚拔拧”,就是江北人的意思——所以金刚脐其实是京江脐的误传(一说盐城人以为京江脐长得像佛主的肚脐眼,故称金刚脐。个人认为老虎爪子之名可以解释为象形,金刚脐作此解有点牵强)。镇江古称京口,故长江镇江段有京江之称。另外京江脐是公认的扬州名点,“京口瓜洲一水间”,盐城则离得远了。
不过镇江民间关于京江脐的传说也多有误,如称京江脐本为八角,因避讳八旗而改为六角。实际上晋代贵族就有“饼不坼作十字不食”(何曾语)的讲究,后来普通百姓不用笼蒸而用锅炉炕制这种十字饼,便成了橐驼脐,明弘治年间《宋氏养生部》即有记载,当初这个饼是四瓣的,改成六瓣才百余年,和满清对江南的高压政策毫无关系。不过传说之类,本就只是谈资,这里再录慈溪柴小梵《梵天庐丛录》里的一则轶事:
高宗南巡时,太后因渡江眩晕作恶,思得食物镇之。适某巡检小舟在御舟侧,以所携京江脐三枚进,太后食之而乐。晚宿金山行宫,高宗问安,太后告以渡江晕船,因京江脐而愈,遂以县令官巡检。下次又南巡,太后忆及京江脐之功,问高宗,某巡检至何官。高宗对日,命江苏巡抚查覆,则已卓异得知府矣。以奏太后,太后喟然日:“朝廷三品官乃如是之难耶?”高宗纯孝,遂承太后旨,进某巡检官为监司云。
除了传说,京江脐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早已深入扬州、镇江百姓生活中。这绝不是故意抬高这开花烤面包的地位——且举扬州弹词《审刁案》“顿把顿好哝啊,巷子头上烧饼店里买个京江脐子,带个脆烧饼,就吃京江脐子嚼脆烧饼”之句、扬州民间“六角整整”之俗语(以京江脐形状规整喻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之行为言辞)、剧作家梁冰回忆江蛰君“忆及儿时旧事,诸如瘦西湖上泛舟,翠堤春柳骑驴;富春赏菊,冶春品茶;大校场听书,辕门桥观灯;乃至共和春的饺面,大麒麟阁的京果粉泡京江脐”(《梁冰艺术文论集》)之辞,凡此种种,足见不理解京江脐也就难以读懂扬州文化。
提到京果粉(桂花炒面糊),不能不多说两句。凡善做京江脐的扬州、镇江老字号,往往也善做京果粉,盖京江脐泡京果粉,是扬镇人的家常吃法,可惜今天也已不多见了。除了梁冰和江蛰君,不少江南文人对大麒麟阁的京江脐泡京果粉都情有独钟,南京作家梁晴就有“路过辕门桥,务必要在麒麟阁买上一包京果粉,买几只刚熏烤出炉的金刚脐——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东西”之语。
京江脐今日被抬举为扬州名点,民国时无非扬州平贱布衣所食之物,当年扬泰一带的戏班子,若是发不出工钱,就发几个京江脐以充饥。梁冰文中提及冶春、富春、共和春、大麒麟阁,都是扬州老字号,朱自清就读扬州中学时可没少光顾,相信各种包子糕点干丝豆腐他也没少朵颐。然而在穷极无聊之时,他心中想到的,还是京江脐,还是在扬州友人家中所吃的最粗犷朴实的京江脐。可惜江浙虽然文化相连,浙江却没有京江脐可吃。万不得已,朱自清想到用开花馒头代替京江脐——虽然口味完全不同,好歹外形有相似之处。但天意从来未可知,恰好开花馒头也没有!心情不好又遇上故乡小吃不可得,故乡小吃不可得又遇上替代品不可得,朱自清此时的心情,怎一个“甚怅”了得!
附:有熟悉朱自清先生、田仲济先生掌故者,烦请赐教,邮箱xjcmlq@163.com,所赐请注明出处,一经采用必在文末书后列名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