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威信的教师应该“有人格做背景”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将教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重要。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虽然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夏丏尊先生所讲的“人格背景”至今对每一个做教师的人来说仍有现实意义,对每一位教师树立威信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这些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
“有人格做背景”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是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气质,这种人格魅力与精神气质来自于领导者高尚的领导风范、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管理艺术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在“有人格做背景”的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就能被激活,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完善的人格品质也能被较好地塑造。
“有人格做背景”的教师应该处处体现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呵护。
有一位艺术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但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他的另一个弟子看到后,不解地问:“师父,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十分劳累憔悴。”“但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师兄呢?”大师解释道:“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关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我要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还是有机会教他的。”
这位艺术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保护了徒弟的热情与自尊,既没有让徒弟当场难堪,又没有影响自己根据剧情需要的设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处理技巧,其背后体现出的是这位艺术大师的“人格背景”。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没有人格做背景”的情况,有的“教师人格”的结构不完善。在他们当中,有的在学生管理、学科教学中采取了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通过强制手法来控制学生;有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长期不注意学习和反思,不注意师德素养磨练与教学业务进修,导致教育行为不够规范和教学质量不够高等问题,这些导致了教师威信的缺失。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报酬及社会压力下的工作表现,仅能发挥该人工作能力的60%,其余的40%则有赖于领导者运用统御功能加以激发。所谓统御,不是凭借特权、机构赋予的权力或外在形式,而是凭借品德、才能、知识等非权力性影响力,集结人们的能力与意愿,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因此,建议大家努力修炼自己的“人格”,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威信。
教师的人格背景体现在其人文素养的建构上。
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素质,特别是要有那种虚怀若谷的胸怀。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接,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听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好一个“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怀!我们教师当初的职业选择不是为了生气,我们也不是为了生气走进课堂的。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经常生气,因而也失去了一些快乐的时光,有的甚至因生气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教师因学生的过错忍不住地要生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情绪不能迅速地从生气中解脱出来。
一个老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还应当开发非智力因素。
田建国说:“一个人的素质就像冰山一样,露出水面大家所看到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但真正决定这个人能不能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精神。”后面这部分所涉及到的便是非智力因素。世界经合组织就21世纪人才素质问题,调查了众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总裁,他们共同认为成功的要素是:责任心、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20世纪末,在美国纽约出版《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之前,访问了1300多名百万富翁,问及他们成功的秘诀,几乎没有一个人说才干,都强调以下几点: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善于与他人相处、勤奋、贤内助。那么,作为教师是否更应当具有一种高尚的人格特征、更应当会处事和做人?
“有人格作背景”的教师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包括师爱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形象魅力、气质魅力等。比方说,教师的学识魅力,指的就是教师的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所谓“博喻”,即广泛地启发、诱导、晓喻学生,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做到“博喻”的。
从现实情况看,中小学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读书的自觉意识,缺乏潜心研读的恒心,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观。如一些教师存在着实用主义,急功近利,他们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往往关注的是与学科教学直接有关的,关注的是教学技艺和技法,关心的是别人的教学模式,企图模仿。对教师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当然,对广大教师来说,不是不愿意广泛地读书,而是存在阅读书籍的结构不合理、阅读面窄、阅读的品位不高的问题,这不单是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来自现行的教育体制、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一个教师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人文内涵的滋养,没有潜心研读,就不能担负起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使命,就不会在成功塑造学生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就不会成为教育名家。
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责问:你们当教师的在大学阶段学了些什么?为什么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呢?其实,有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知识性的短缺,而是由人文素养不足造成的。
上海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都有一些志愿者担任翻译工作,这些在校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很高,有的甚至都可以做到同声翻译。但是,在向外国人介绍我国传统文化时,却出现类似“上海的豫园,就好比北京的颐和园”、“三国故事里的曹操,是一个追求和平的人”等一系列文化常识性错误。这种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大学的外国语专业,没有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即便是有,也是用中文教的一般性文化常识,而且这门课程与英美文化常识相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翻译人才至少是不完善的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呢?
应该看到,一些大师几乎都是文理相通的。比如大文豪胡适,他读本科时是学农的;哈佛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本科是学物理的;杨振宁、丁肇中的文学底蕴也很丰厚。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的是知识,艺术给我的是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我们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是文理分离的,受重理轻文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普遍缺乏人文精神,教师当中也不乏其人。教育的弊端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他们有知识,缺素养,缺责任感,缺道德感,同时也缺创造性,难以成为大师。教师也是如此,我们的师范教育或者是教师的在职教育,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需要提升自身文化底蕴。
学校的魅力根本在于文化,每一所学校都有文化,关键是能否挖掘出来。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责任重大,而作为学校文化使者的教师应起到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
唯如此,我们的教师才更加具有威信力。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我国中小学班主任近500万。如果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著名班主任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你能说出几个呢?
10个?50个?即使你能说出100个,但也仅仅是班主任大军中的五万分之一。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任小艾、张万祥……寻觅他们的成功之路,走进他们的教育故事,你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思想与理念精彩纷呈、他们带班方式各具千秋,但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个人魅力却是那样的相似:
激情——教育者的一种状态,它能让你始终保持初出茅庐时的工作状态;
爱心——教育者的一种品质,它能让你包容一切的孩子和孩子的一切;
创新——教育者的一种能力,它能让你的每一天都不是昨天的简单重复;
时尚——教育者的一种魅力,它能让你紧跟时代的脉搏而显得永远年轻;
沟通——教育者的一种武器,它能让你拉近与他人心灵的距离;
敏感——教育者的一种机智,它能让你捕捉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反思——教育者的一种习惯,它能让你不断挖掘自己成长的潜力
……
许多年轻班主任总是希望能一下把那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学到手,能为我所用。孰不知,单纯的模仿只能是形似而不能神似,只能学其表而不能及其里,只有植根于教师高尚人格这块沃土上,那些优秀的经验与思想才能绽开绚烂之花。因此,教师要提升威信必须先从完善自身的人格做起。
如果你习惯了睡懒觉,就不要责怪孩子总是迟到;
如果你没有认真备课,就不要责怪孩子在你课堂上的无精打采;
如果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心与情感,就不要责怪孩子的冷酷与无情;
如果你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就不要怨孩子与你越来越远;
如果你总是对生活充满怨气,就不要指望孩子身上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来自家庭、社会、人生、学识等方面的积极、健康因素的凝聚和综合。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如清泉流淌,清新扑面;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暗示,都会形成人格魅力的磁场,让学生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教育氛围:一种让人轻松的教育氛围,一种让人解除戒备和不满的氛围,一种让人为自己的偏执和鲁莽感到惭愧的氛围,一种让人敞开心扉、乐于沟通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一篇初中学生写的文章:
我的初中班主任
初中三年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在这三年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样也为我以后考上省重点中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很感谢每一位教我的老师,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班主任——王靖。
也许是第一届带班没有经验,她经常组织班委开会,了解班里的情况,而且每一天都会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对当天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作总结。她家离学校很远,差不多一个小时路程,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我们补课到多晚,她都会等我们,就算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她也会留下来和我们聊聊,时不时地鼓励我们。
为了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她自有一套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家庭联系本”,每天她都会写下每一个人的表现,当然有好也有坏,而且要求家长签字。这个方法也许很麻烦,可是这样做让家长及时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并与老师有了联络。
在课上她是老师,在课下她就是大姐姐,完全没有老师的架子,很随和,和我们一起玩。最让大家喜欢的是,有事和她说,她绝对会像朋友一样帮你保守秘密,而且热心地帮你解决困难。
说她是大姐姐一点没错,因为她在我们面前会生气也会哭。有一次,她留我们全班下来背书,留了很久大家很不耐烦。她很着急,可是似乎时间久了,大家了解了她的脾气,况且私下里和她相处得非常融洽,于是大家就不太认真去背书,拖了很久还是没有人去背给她听。
那次她真的很生气,她很用劲地把门带上就出去了。她的举动把我们都吓坏了,平时看来很温柔的她,生起气来也很吓人,没有人敢再说什么。最后,我去办公室把她请了出来,全班给她鞠躬道歉。当时她哭笑不得,不过经过这么一吓,很快大家都背完了书。因为是班长,所以我与她接触的时间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我们私下里是很好的朋友,她有什么都会告诉我,我们之间无话不说,经常打电话聊天。有次她打电话给我聊了快两个小时,那一次她哭了,我感觉到她的无助,很心疼她。那段时间班级里不是很平静,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把她压得很累很累,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她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小朋友或者说是学生,我和她共同研究了很久,对班上的情况一一作了分析,最后想了不少的方法去处理一些琐事。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从一个普通班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班级,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比其他的班要出色很多,她自己在不断地摸索,从中得到了收获,但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她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
我们不妨再看另外一篇文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纪念因癌症去世的初中班主任——吴冠华老师。
可能是班上最早知道这一噩耗的人吧,在将消息登上校友录的时候,说真的心里也没有太去想什么。但有些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一旦打开仍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