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在《浮士德》里有句话,“让自由的人们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可是,中国的户口制度严格的就像不可逾越的铁栏栅,限制着人们迁徙自由。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尤其是迁移到像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比欧洲一些国家之间的迁移还困难。
而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承担着管理职能,而且直接和就业、购房、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子女上学等息息相关。因此户口是大学生求职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读博以前,我天真地以为,不管目前户口怎么难解决,博士毕业生解决户口是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根据国家政策,博士生毕业,不仅自己的户口可以自动落在就业所在地,还连带解决家属和子女的户口。我以为,不管国家对********管的多么紧,这一条政策大概还没有变。
事实证明,我想的太天真了!这条政策早就不存在了。在毕业前夕,我的一位师弟告诉我,想到上海可要注意了,不是上海的所有单位是可以解决户口的,有些单位答应解决户口,可最后还是解决不了。据说,E校去年就有这样一位博士,在上海待了一年,最终还是因为户口问题解决不了,离开了上海。
在我的求职的过程中,我才深切地感受了户口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了为什么许多人把户口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北京,应届毕业生要想把户口落到北京必须有进京指标。每个希望引进人才的单位都要在上一年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指标。不用说,政府部门会给指标卡的很紧,不会你想申请多少就会给多少。如果毕业生想到某个单位,能不能解决户口,首先就看单位有没有进京指标。如果没有,即使单位要你,他也没有办法解决你的户口问题。一般而言,国家机关、公办高校申请指标会宽松一些,国企、民办高校只能申请到很少的进京指标,而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一般是申请不到指标的。面对这些十分有限的资源,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上面那些进京指标是对应届生而言的。应届毕业生毕业时,如果在北京求职找到单位同时该单位有进京指标,这样在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书后,户口就可以从高校直接进北京了。这是解决进京户口最便利、花费最小的一种途径,也是一般解决北京户口的基本方法。
但这种方法仅限于在北京读书的外地生源的毕业生。
对于外地生源同时在外地读书的应届毕业生,要想解决进京户口比登天还难。因为这种户口指标非常少,只限于少数北京急需的专业和人才,对生源所就读的学校也有严格的要求,至少也应该是211学校毕业的。
对于往届毕业生来说,要解决北京户口就变得十分不可能了。往届生因为户口已经打回原籍。想要将自己的户口从外省调到北京,基本没有可能。
为什么人们那么看重北京的户口?北京的户口含金量到底有多大?有人算了一笔账,一纸北京户口的价值在每年8万至15万之间。如果一个人在北京工作生活40年,他的北京户口产生的效益约等于320万至600万之间(北京户口值多少钱,文/烈华)。一座城市的户口,竟然是如此值钱,高昂到如此地步,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里面有着现实的经济考虑。首先,有了北京户口,孩子读书就不用缴纳巨额转读费,孩子高中毕业后就可以参加北京的高考,享受北京考生的优厚待遇,就更有可能读北大、清华等名校。仅就孩子读书来说,将户口从外地转移到北京无论多大代价都是值得的。其次,在就业方面,北京户籍的大学毕业生比外省籍的拥有更多的机会。再者,有了北京户口,你就可以享受北京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单位按照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总之,北京户口的含金量之大,也许一年两年还看不出来,从一辈子的角度讲,从孩子将来的学习发展角度讲,无疑是巨大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北京,户口解决在北京。这跟在北京找一个好工作同样的重要。许多人正常途径进不来北京,就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如通过市场买进京户口。据说,目前一个进京指标要值十几万万,这对一个还没有参加工作的无疑是一个大数目。而往届生、或者社会人士,解决一个户口要花几十万,据说,通过这种途径还只能解决北京远郊的户口。
毕业生想进上海,户口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上海户口都是打分数。通过打分,极少部分能解决上海户口,一部分只能解决一个临时户口,即所谓的上海暂住证。还有一部分连暂住证都不够格。这种暂住证主要是为上海引进人才而设计的,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上海户口打分系统相当繁琐。有的有特殊照顾,如公务员直接加20分,在上海郊区从事教育、为生等行业的要加10分左右,上海特殊人才的要加分。高学历如博士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基本分。但上海给高校打分的标准定十分不合理,第一类是少数211学校(主要是上海本地的211高校)分值最高。一般211学校次之。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院校都只能按第三类算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分值连上海社会科学院都不如,显然是有失公允。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无疑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准,被排在第三类只有10分,显然是不合理的。从这种分类排序来看,主要还是照顾上海本地高校的毕业生。
毕业前夕,我有一次解决进京户口机会,可惜自己放弃了。主要是考虑哪个招聘的学校太偏,单位又不能评职称,待遇差。但要从解决北京户口的角度讲,那次机会丢掉还是可惜的,主要还是当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北京户口的意义。
后来,我在海淀区找到一家民办高校,也是户口不能解决。人事部门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每年倒有一些进京指标,但这些指标很少,不在人事部门掌握之中,而在校长的直接掌握之中。一般人也不知道。
2010年7月,我们毕业离开北京。但按照规定,对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档案仍然在学校托管,户口也还是北京集体户口。这实际上还有半年的机动时间。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在北京找到工作,且能单位能解决北京户口,这时候要解决北京户口还是可以的。
在这中间都有一家单位央企考虑接受我,我们洽谈了多次,但谈到户口,我被告知,它们当年的进京指标已经用完,所以解决不了北京户口,只能解决工作。这样解决户口问题又化为泡影。
北京的一家出版社也愿意接受我,我在那家出版社实习了一段时间,本来想毕业后就留到哪家出版社。但那家出版社不能解决我的户口问题,结果只有放弃。
经过几次尝试以后,由于想到户口不能解决,我基本放弃了进京的梦想。一门心思到外地求职去了。
北京户口难进,上海总可以了吧。可是一打听上海的户口控制的比北京还严。在上海求职其间,我的在上海的朋友要我按照上海的评分标准自己先打打看,我从网上下载了上海的评分标准,自己算了一下,离申请暂住证要求的分值还差3—5分。
一个博士就业,却首先要遇到户口制约,这是不可思议的。难道我国的人才已经过程的容纳不了自己博士研究生了!这显然是政策决策者们刻意而为之的政策,是人才政策中的一个败笔。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我不知道,在国外有没有这种户口限制,进东京、进纽约首先要解决户口问题?进加尔各答、进新德里有没有它们的户口限制?难道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难道是建立在彼此歧视、分隔、保护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的吗?
我知道这些问题提出来,就会有一大堆理由,这些理由说的是如此冠冕堂皇、如何凿凿有据,论证目前户籍制度的必要性,什么没有户籍制度国家就无法管理,没有户籍制度大城市就会出现人口爆炸,没有户籍制度中国就不会稳定,就会天下大乱。
“让自由的人们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理想!人在北京工作,却没有北京户口,这是目前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不得不面临的荒唐的现实!
就业胜经第28条:不要企求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求职就业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工作岗位、事业前途、地理位置、还是家属安排。如果你主要考虑的事业前途,那就要朝最有利于你事业的地方和单位努力;如果你主要考虑的是地域,户口问题就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然后再解决其他问题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