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7900000010

第10章

第五章 可怕的政治谜团:机关算尽,螳螂捕蝉,黄雀后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古政治的历史最险恶,一旦投身其中,又有几人能独善其身,寿终正寝。轻则身陷囹圄,流落发配,重则身首异处,死了却不知被谁所害……

第一节 迷雾笼罩的宫廷内外

在权力与利益的角逐中,真有胜利者吗?

曹操杀害华佗的真正原因

曹操之所以杀害华佗的真正原因是华佗触犯了大汉律例吗?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由于不肯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被曹操一怒之下给杀了。然而,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注: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事实真的如此吗?历史学家认为,曹操杀害华佗另有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有学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词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那么,曹操杀华佗有法律依据吗?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而华佗的所为,正好给曹操以杀死他的理由。

然而,曹操之杀华佗只是因此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只有等待历史学家的继续探索了。

“烛光斧影”:宋太祖赵匡胤缘何而死

面对权力之争,有真正的兄弟之情吗?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公元976年便猝然离世了。然而,《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他的死亡记载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而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是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然而按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而《烬余录》则记载,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另外,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

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似乎相信“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赵匡胤之死,史学家只能根据已有记载进行推理,至今是个谜,以后也很难说清楚。人们之间即使亲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难、不易共富贵,一遇权位、金钱之争往往演出一幕幕宫廷政变或残酷竞争。

“狸猫换太子”是真是假

后宫佳丽三千,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真是任何手段都可以采用。

京剧《狸猫换太子》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演的是宋朝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一处破窑之前,被双目失明的李娘娘拦住,向他哭诉自己的身世。靠近一问,她竟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原来,李娘娘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后宫的宫女,由于长得不仅花容月貌,而且多才多艺,深得皇帝的宠幸,而怀上了“龙种”。可是,阴险毒辣的刘德妃,由于自己没有生育,十分嫉妒李娘娘,便想出一个“妙计”:在李娘娘生育之时,偷偷地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刚刚生下的宋仁宗。宋真宗听说得了“龙子”,自然十分高兴,便喜滋滋来看自己的亲生骨肉,掀开被窝一看,竟然是一只血淋淋的怪物。李娘娘自感十分冤枉,可又说不清楚。而宋真宗又坚持认为李娘娘是作了孽,才得此报应,于是恼怒之下,将她打入冷宫。后来李娘娘在一位好心宫女的帮助下,逃出深宫,才算躲过刘德妃的灭口之灾。李娘娘逃出宫后,苦苦等了20年,才在清正廉明、大公无私的包拯帮助下,戳穿了这一骗局。结果坏人受到应有的惩处,李娘娘也被封为李宸妃。

人们看后,都被戏中李娘娘悲惨而又离奇的经历深深的感动。然而,历史上真有“狸猫换太子”一事吗?

宋仁宗在得知自己的生身母亲时,李宸妃已经去世很久了。

据《宋史》记载,说李宸妃确有其人,不过只是刘德妃的侍女而已。但人长得却是花容月貌,十分讨皇帝喜欢。当她怀上龙种时,刘德妃已被封为皇后,但为了能让自己有个儿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她便亲自请求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己子。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于是就设了一条妙计把孩子从李宸妃怀中夺走,从此李宸妃母子之间的联系就这样被割断了。

真宗去世之后,11岁的赵祯继承皇位,历史上称为宋仁宗。刘德妃也顺理成章地称为刘太后,辅助政权,谁也不敢挑明这个真相。但刘太后心想,现在仁宗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自己一旦将来去世,仁宗肯定会知道实情,一定会怨恨自己,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后代。于是,她就暗地里晋升仁宗生母为李宸妃,并且在公元1032 年李宸妃去世时,刘太后还吩咐举行隆重葬礼。

公元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便无比悲痛和愤怒,随后下令包围了刘太后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出面劝说皇帝:太后虽然做得不对,但也有养育之恩,不能忘却,况且她还以皇后礼仪安葬了宸妃,说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起初,仁宗并没有立即解除对刘太后府第的包围。后来在重葬生母的过程中,发现生母并没有遭到残害和虐待的迹象,随后下令解除包围。

即使重葬了生母,仁宗仍然感到对不起生母,为了弥补这份内疚之情,后来他把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提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如此看来,包拯与李宸妃肯定毫无关系,李宸妃更没有流落到民间。至于刘德妃如何将宋仁宗收为己子,现在已无从考证。

直到现在“狸猫换太子”的真假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狸猫换太子”是真是假,这段离奇的宫廷之争都是很引人深思的。

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即使是病猫也有发威之时,手无寸铁的宫女也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皇帝为防人行刺,往往会日日夜夜命人巡逻守卫,所以皇宫自古以来就是防范最森严的地方。明朝也不例外。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此,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能知道。这种布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

然而这种防范只能对外有效,一旦内部发生变故呢?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皇帝身边的宫女呢? 就是这群宫女,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昏迷不醒,好久才醒来。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

事后,司礼监对她们进行了多次的严刑拷打,对她们逼供,但供招均与杨金英相同。最终司礼监得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

从司礼监的题本中可知,朱厚熜后来下了道圣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刑部等衙门领了皇命,就赶紧去执行了。有个回奏,记录了后来的回执情况:“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这场宫廷政变的。

司礼监题本中记录了杨金英的口供:“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可能指宁嫔王氏、端妃曹氏),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或有意避讳)。’”有些人便以这一记载作为主谋是曹氏、王氏的证据。

然而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如果主谋是曹氏和王氏,那么史料上应该记载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的情况,而在以上所述的行刑过程当中,却从未见到过对曹氏和王氏的处置描述,因此主谋是谁尚不能断定。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学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

谁是“红丸案”的幕后主谋

宫廷淫乱,自古皆然。小小红丸,了结性命。

明代末年,宫廷接连发生离奇的三大案,和朝廷派系斗争紧紧纠缠在一起。各种势力纷纷介入,因此案情变得扑朔迷离。著名的“红丸案”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红丸呢?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红丸,是“红铅金丹”,又称“三元丹”,取处女初潮之经血,谓之“先天红铅”,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煮过七次,变成药浆,再加上红铅、秋石(人尿)、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产的朱砂)、松脂等药物炮制而成。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八月初一朱常洛登基,郑贵妃立即向朱常洛进献八位美女,取悦于朱常洛。好色的朱常洛照单全收,“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于淫欲过度,八月初十日便病倒。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进以泻药,服后病益剧,连泻三四十次,乃召阁臣方从哲等人受顾命,询问册立皇太子之事。众臣退下之后,只留方从哲一人。

皇上问方从哲道:“鸿胪寺官进药,人在哪儿?”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皇上听后,命宫中侍人立即传唤李可灼到御前,给皇帝看病诊脉。等他谈到发病的原因以及医治的方法时,皇帝非常高兴,命令进药,让诸臣退去,并令李可灼和御医们研究如何用药。辅臣刘一说:“我有两乡人同用此丸,一个失效,一个有效,此药并非十全十美。”礼部官员孙如游说:“这药有用与否,关系极大,不可以轻举妄动。”然而皇上催促众人配药,诸臣又回到御前,李可灼将药物调好,进到皇上面前。皇上从前喝汤都喘,现在服了李可灼的药,不再气喘了。皇上反复地称道李可灼忠心可鉴。

然而大臣们都心怀不安,等候在宫门外。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诸臣欢呼雀跃,退出宫外。到了傍晚,李可灼说:“服了红丸药,皇上感觉舒畅,又怕药力过劲,想要再给服一丸,如果效果好的话,圣体就能康复了。”诸医官认为不宜吃得太急。但皇上催促进药非常急迫,众人难违圣命。众臣即问服药后的效果如何?李可灼说:“圣躬服后,和前一粒感觉一样安稳舒适。”方从哲等人才放心离开。谁承想到次日早晨,宫中紧急传出圣旨,召集群臣速进宫。当群臣将要跑入宫中时,便传来一片悲哀哭号之声。这是大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初一日。

朱常洛在登极大典时,“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步态稳健、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征象。泰昌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没想到竟出现如此之事。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满朝舆论哗然,在感到惊愕的同时,人们联想到新皇帝登基一个月来的遭遇,不约而同地都把疑点转到了郑贵妃身上。郑贵妃给太子献美女,指使崔文升进药,大家有目共睹,但李可灼是否受她指使,却没有实据。本来,光宗当时已病入膏肓,难以治愈,但因为吃了江湖怪药,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最后,此案不但追查到郑贵妃,而且方从哲也被迫辞职,李可灼被充军,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究竟幕后有主使吗?到底是谁?现在也不得而知。

顺治帝的踪迹何在

爱江山还是爱美人,对帝王来说确实是两难之举,清王朝的顺治帝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即位,年号顺治。顺治十七年 (1660 年) 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氏去世,他十分悲痛,不仅辍朝五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传说半年后,顺治看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顺治真的出家了吗?

1出家说

戏剧《董小宛与冒辟疆》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绛云楼主人钱谦益及其妾柳如是的促成下,纳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妾。清军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将洪承畴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为辟疆之妾,为泄私愤,将董伪作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皇宫,顺治对董宠爱非常,封为贵妃。冒辟疆知道后,通过已做礼部侍郎的钱谦益,买通太监,混进宫中。夫妻相见,分外悲伤,正在此时,皇太后与皇后闯了进来,见状大怒,遂将董小宛白绫赐死。顺治一气之下,放弃帝位,于五台山皈依空门;而冒辟疆回到故乡江苏,终身不仕,老死乡里。

这个剧本的情节虽说很富有戏剧性,事实上顺治的宠董妃鄂氏并非董小宛,因为“当小宛艳帜高张之日”,是“世祖呱呱坠地之年”。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明白地写着董于顺治八年 (1651 年) 去世。当时,海内无数名流以诗词相吊,这时世祖才14 岁,不可能纳董小宛为贵妃。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一书中写道:“宫中有位董鄂妃,乃是南中汉人,被虏北去,没入宫内。顺治帝见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格外宠幸,竟把她封为贵妃。”后来,“可怜一朵娇花”,“与流水同逝”了。“顺治帝十分悲痛,辍朝五日……顺治帝经此惨事,益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纸,传出宫中”。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关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这样,顺治帝出家的传闻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了。传说终归是传说,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呢?出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顺治一向好佛,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他曾这样对木陈吝说过:“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 (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 削发做和尚。顺治与孝惠皇后颇为不合,宠爱的董鄂氏一死,他以死为借口皈依了佛门。据说,康熙帝曾四次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为看他父亲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独造高峰叩谒。第四次去,顺治已死,康熙见景生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于是顺治帝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证据。

2死于天花

据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人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王熙是顺治进士,授检讨,后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并奉命专管密本。因此,他的记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张宸在《青琱集》中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张宸也是当时人,曾任兵部主事。王、张两个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似乎清世祖死于出痘是无疑的了。

民国初年,史学界对顺治出家一案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考证。其中考证最详尽的一篇文章是已故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他举了《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又认为吴梅村诗中“房”为天驷,“房星未动”是指顺治本将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后几句诗孟森认为是自责之词。但是他没有对康熙帝为什么四次去五台山,五台山为什么存有这么多供御器具,还有顺治帝生痘疹怎么会短短几天就去世等问题作出解释。

顺治出家与否?是死于痘疹吗?仍是未解之谜。

雍正皇帝继位之谜

一个堂堂正正的帝王,竟然为了自己是否合法继位而辩解,为什么呢?

提起雍正皇帝,二百多年来常是民间传闻野史的要角,特别是雍正继位,更是议论纷纷,就连雍正自己也不得不曾亲自写作《大义觉迷录》来为此事辩白。那么,雍正究竟是如何即位的呢?历史学家有如下几种看法:

1根本不存在篡位的问题

第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用满语宣读的,不可能篡改。第二,隆科多与雍正原无深交,何苦冒险矫诏拥立? 有关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中伤。第三,胤禵若真是康熙未来的皇储,为何长期滞留边陲,令人费解。第四,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病危前夕,曾将几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说:“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况且,康熙临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不存在疑案。

2谋父篡位

第一,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将皇位传于他。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十四子胤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因为西征之役关系到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认真地选择他所最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充当大将军。对胤禵的任命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群臣倾心悦服,也是康熙以新的方式选择、培训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第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 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第三,遗诏是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以将“十”字改为 “于”字。

3康熙的无奈选择

康熙原本要在胤禛和胤禵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确定了胤禛。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确实说明他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但还未最后选定,否则为何让他长期滞留边陲呢? 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22 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众皇子之冠。康熙还屡次让他参与政务,赐给他圆明园和狮子园,并常去他的花园内游玩,这是对他的特殊恩遇。此外,康熙十分喜爱胤禛之子弘历,称赞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候选人。也有人认为,康熙临终时本想传位于胤禵,但他远在边疆,若将他叫回再宣布诏书,在空位阶段必定发生皇位纠纷,不得已只好传位于雍正。

帝王继位,从来众说纷纭事。雍正一生被神秘和疑案环绕,本人和周围却充满阴暗气象。雍正继位的疑案并没有因为他继位而结束,至今仍是一个悬案。

耸人听闻的“胡蓝之狱”

伴君如伴虎,稍不留神,不仅自己有灭顶之灾,恐怕九族都难幸免。

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45000余人,可谓亘古未有的最大狱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开国功臣。其中朱元璋家乡的漳洲人、凤阳人就有6个国公、28个侯。他们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组成了势力强大的“淮西帮”。

李善长做丞相之时,小心谨慎,与朱元璋的冲突并不激烈。胡惟庸当了丞相后,飞扬跋扈,独掌生杀大权。他竟敢拆阅呈给皇帝的奏折,径自处理,对不利自己的奏折隐匿不报;他还时常不奏报朱元璋,独断专行官员的生杀升黜大事。他还在朝廷中不断培植私人势力,并拉拢军界。于是,他的门下出现了一个文臣武将齐集的小集团。朱元璋为此深感不安,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当时李善长已经77岁,被赐自缢,其家属70余人皆被杀。大批淮西帮的异姓公侯家族被处以极刑。著名儒臣、文学家宋潦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10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30000多人。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有许多义子仗势欺人,朱元璋对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特务头子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列侯以下被族诛的不可胜数,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这一案,几乎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将杀了个精光。至此,淮西帮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了。

除胡蓝两案被诛杀者之外,还有其他功臣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除去。如朱元璋的亲侄朱文止,曾在与陈友谅大战中坚守南昌85日,立有大功,却被朱元璋加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鞭挞致死;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曾是朱元璋患难与共的战友,但在洪武十八年他生背疽时,朱元璋明知此病最忌吃蒸鹅,偏偏赐蒸鹅给他,逼着徐达当着使者之面吃下,不久病重而死。杀来杀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告老还乡的汤和幸免于难。

朱元璋为什么要兴“胡蓝之狱”呢?有人认为可能有两点原因:

1巩固皇权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贫民出身的皇帝。称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帮出生入死的朋友们,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称帝后,政体却要求把朱元璋神圣化,这些人突然之间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称臣,这种巨变,他们不适应。另外,他们在平定天下后成为新贵,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经济上都极力扩张,与朱元璋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尖锐冲突。胡惟庸的“擅权挠政”,蓝玉的“进退自恣”,都是想搞专制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朱元璋屡兴大狱,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绝不是简单地处置几个不忠的大臣。

2永葆江山

朱元璋41岁称帝,到天下大定时,他都已60岁了。他从一个贫穷百姓一跃跻身于帝王之列。对其弱子幼孙能否坐稳江山,是他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当他大开杀戒时,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标曾劝谏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了君臣和气,他当时没有做声。第二天,他拿着一根棘杖丢在地下,让朱标去检。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难色。这时,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刺,交给朱标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为了建立绝对皇权,朱元璋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哪怕这些手段是极其残忍,极其野蛮,极其不合情理!

华盛顿为何拒绝竞选第三任总统

在神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委。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首任总统,并且连两次,在美国历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仍有推举他继续担任总统的客观可能,且宪法上也没有限制。他不以功臣自居,断然拒绝竞选第三任总统,并于1796 年9 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返回他心爱的维尔农山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盛顿做出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呢?

1反对派舆论攻击的影响

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则说得比较明确。他说:“由于想要空闲,感到体力衰退和受到反对派的谩骂而气馁,华盛顿拒绝接受要他担任第三任总统的要求。”

美国许多历史和政治学家也认为,随着党派斗争的加剧,舆论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在两派报刊互相攻讦的同时,华盛顿在其第二任总统期间,也受到反对派的无情攻击;这种攻击如此激烈,以致弄得他心力交瘁,十分难受。他被指责为“伪君子”、“恺撒”,说他藐视公众。当他提出不连任第三任总统时,许多杂志在其头版头条中还把他的举动称为“恶毒的谎言”。费城的《曙光报》在华盛顿告退的次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与他同胞们的平等地位。”

华盛顿在其执政末年所受到的舆论攻击几乎使他难以忍受。他在1797年3 月2 日写道:“我现在把自己比做要寻找一个休息之处,并正在屈身倚伏其上的疲惫旅客。但是,人们听任你安安静静地这样工作,这未免太过分了,非某些人所能忍受。”史学家们认为,综合上述考据,就是华盛顿不想再连任第三任总统的理由了。

2担心会卷入党派斗争

当时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激烈的党派斗争,华盛顿本人也觉察到选民中日益增长的忧虑情绪。因此在他的告别演说中,语重心长地呼吁团结,反对党派斗争,反对其他分裂势力。华盛顿在其《告别词》中尖锐地指出了各种分裂的倾向: 政客们施展手法,歪曲“其他地区的意见和目的”,以求在自己本地区内获得影响;形成各种联合团体,以便谋取凌驾或控制合法的当局;一种“根源在于人心中最强烈的激情的党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

不幸的是,在党派斗争中他虽然长期保持中立,但在其第二任总统的后期,他失去了非党派的立场,而成为联邦党人。在这种形势下,他中断他的从政生涯看来是一个开明政治家的最好选择了。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A?卡锐蒂说得更为干脆。他说: “他存心以它来冷却政治欲望。用一个联邦党人国会议员的话来说,人民把它当做一个信号,像摘帽子一样,因为竞争即将开始。”

另外,还有人认为原因在于华盛顿本人的“权力欲”淡薄。然而,由于离职之后并没有明确表明心迹,所以华盛顿不想再继续担任总统之职。种种说法无法考证,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

同类推荐
  • 大明三百年(下)

    大明三百年(下)

    《大明三百年》写了大明帝国三百年宫廷往事的铁血与柔情,书中有近百个形象鲜明的女子。大明帝国三百年宫廷往事的铁血与柔情披露无遗。
  • 兰之扬

    兰之扬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英雄的时代,项羽和刘邦到底谁是英雄?历史与武侠的新结合,旨在评历史,说人性。
  • 大宋屠户

    大宋屠户

    这是北宋。郑途作为一个过来人,本想换一个说得过去的买卖做下去,看一看玩一玩,然后潇洒的混吃等死。但堂堂七尺男儿,可甘心屈居人下?“南有方腊,北有田虎,淮西省反了王庆,在山东,有梁山岗……”那其中,可有我“郑途”的大名?
  • 农明

    农明

    五里城外,十里墎。谁家牧童画山河,万里江山,万里屋。谁道天下换金乌。
  • 长城军魂

    长城军魂

    二十九军,一个光荣而响亮的番号,流传着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事迹。雪亮的大刀是二十九军的骄傲,令倭寇闻风丧胆!抗日经典歌曲《大刀进行曲》也由此诞生。喜峰口,是二十九军的大刀开始扬威的地方,再到后来的一系列会战中,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门的尊严!使得二十九军的精神演绎成了长城的精神!凝聚成了“长城军魂”……(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热门推荐
  • 楚禹

    楚禹

    一个生活无忧的顽劣少年惨遭灭门大祸,侥幸不死,却举世皆敌!以复仇为目标,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 研究生的爱情

    研究生的爱情

    告别大学生活来到陌生的地方继续深造,四个性格迥异的男生成了室友,他们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谁才是谁的谁?谁又是谁的谁?原来爱情已经注定,我们要做的只是抓住它。在二十多岁的黄金年龄里,去追逐自己的爱情,无关对错,只因灵魂里的悸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故乡的好菇凉

    故乡的好菇凉

    16岁那年,我呆呆地问你,五年后你还会在这里吗?十年后你却在哪里……
  • 明爱暗恋之tfboys卷

    明爱暗恋之tfboys卷

    他和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却因一些不堪入目的事造就岁月的坎坷,凯恋,永难忘却……
  • 海滨小城的安秀

    海滨小城的安秀

    本文讲述了安秀,一个其貌不扬,家庭贫穷的女孩子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她个人的性格与这座海滨小城息息相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遗忘之血

    遗忘之血

    准肆掉进了地狱,当他以为重见光明时,却发现这不过是另一个地狱......(简介无用,本文百分百原创,绝对能给各位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看了之后绝不后悔。)
  • 反派成了我的饭票

    反派成了我的饭票

    女主:叶柠(怂,娇,聪明不世故)男主:沐琛(腹黑,内敛,冷心冷情)女主叶柠穿到了七十年代,身为一个白甜但不傻的富二代表示真的太痛苦了,我要回家呀!既然暂时回不了家,就得为了自己的未来打算,她要赖上谁呢……。沐琛表示背后一寒,于是一场鸡飞狗跳的生活开始了。
  • 远处,少年轻笑正好

    远处,少年轻笑正好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专给我的笑,恰好只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