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都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沙
喜爱宇宙创造的事物
宇宙的本性所赋予你的,都是对你有利的,而且会在有利于你的时候带给你。
“大地是和霖雨相恋爱,庄严的天空也是在恋爱中。”无论宇宙赋予我什么,我都会欣然接受,这就是所谓的因爱而生。
要想继续活在世上,那么就习惯如此;否则就自己寻找办法摆脱;再则只能尽完责,然后离开这个世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无论你住在哪里,山顶也好,海边也罢,还是任何你所喜欢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因为你会发现,柏拉图已经为你做了概括:“居于城墙之内,和在山里的羊圈中挤羊奶并无不同。”我的理性是什么?我把它变成了什么样?目的是什么?它缺少智慧吗?它背离本性了吗?它是不是已经被肉体所控制?
就像逃离主人变成了逃亡者,违反法律也是逃亡者。同样的,那悲叹、愤怒或者畏惧的人也是逃亡者,因为他们希望神灵可以让所有的事情都不发生,包括将来的。
男人将精子给了女人的子宫,然后由另外一种本原来完成这件事情,使得婴儿出世。在本原的作用下,婴儿吃下食物,制造动作与感觉,即被赋予了生命与力量。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想到是什么力量使得一系列事情发生。
要不断地告诉自己,现在的和将来的一切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无论你是依据经验还是历史,你要记住,所有的戏剧都是一样,只是演员不同而已。比如哈德里安的整个宫廷,安东尼的整个宫廷,还有腓力、亚历山大、克罗索斯的整个宫廷。
想象一下对遭遇的事情发出抱怨的人,和那些在祭祀时用作牺牲而挣扎嘶叫的一只猪是一样的,就像一个人躺在床上,独自哀叹命运的枷锁。自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理性的动物才会这么做,而盲目服从则是世间万物都会做的。
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由于死亡剥夺了你做这事的机会,它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哲思录:
宇宙创造的万事万物,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出现、何时何地出现,那都是对我们整体有利的。如果你说讨厌某样事物,那你可知道,这事物是宇宙创造出来的。宇宙是你生活在其中的大环境,你讨厌自己生活的环境,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因果编织着你和与你相关事物的线
你现在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是从永恒起便为你安排好的,那些盘根错节的前因后果,也是早就安排好的,把你的命运在合适的时间与某件事组织在一起。
无论宇宙是原子的集合还是自然的统一,你只要记住,首先,你是宇宙的一部分,受控于宇宙。其次,你与你同性质的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你就不会抱怨或是不满整体分配给你的事物。因为对整体有利的东西不会对部分有害,这是事物的通性。此外,宇宙不会让任何外物对自己有害,这也是宇宙的一个特征。如果记住这些,你就能愉快地生活。因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同类各部分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我就不会损人利己,而会关心他们,做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就像那些为大众谋福的公民,欣然接受国家给予的任务。
只要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必然会消亡。这里所指的消亡是说所经历的变化。假如这个过程对他们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坏事,那么整体就不会以好的方式存在下去。因为各部分都在不停地运动,使得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消亡。是自然本性的行恶,从而使他们从属于恶,并且必然地陷入其中,还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行恶?事实上,这些假设都是不可信的。
现在我们就认为是自然发生的情况,那么一方面整体的各部分自然都会有变化,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觉得事物不应分解为元素。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因为所有事物最后必然变为最先前的元素,由固体变为泥土,由转变为气,由此重回宇宙的理性中去。
不要以为出生之后,你的躯体和灵魂就是你的,实际上它们只是你昨天或前天吃东西成长的结果。变化的只是你后天摄取的那部分,而不是来自母亲的那部分。你母亲给予你的躯体与你后天摄取的各种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不违背我们上面说的那些道理。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哲思录:
因果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所谓“种个善因,终得善果”,因果像是一根绳子,把发生过和未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你会发现所有事情几乎都是有联系的。
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就是以前某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引起的,而你现在的行为,也会影响以后将发生的事情,环环相扣,没有任何事情是独立的。如果你想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好的、积极的,就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做好的、积极的事情,种下这样的“因”,才会得到想要的“果”。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
我现在住的地方离多摩川非常近,所以经常过去散步。那掠过河面的风让人觉得心情格外舒畅。再看看水里,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从水面上突出来的三角形的小石头上,露出来的是乌龟的鼻尖;那在水里晃来晃去,看上去像是线头的,其实是小鱼群;还有那与水草缠绕在一起,跟垃圾似的,其实是蜻蜓的幼虫……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我刚刚上大学时,生物学老师问过我们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在一眨眼的工夫内就把生物与非生物区分开来,但是,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呢?所谓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在座的各位能给它下个定义吗?”
我热切地期盼着,然而,老师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他只是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些生命的特征,比如说,由细胞构成,有DNA分子,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等。不久,暑假到了,这门课也就结束了。
现在再重新回想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明确又正确的答案,总觉得自己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没有落地。所以,20多年来,我仍在不停地进行着探索。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就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DNA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链构成的结构模型,生命的神秘性就在于它的双螺旋。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可以互相进行复制的对称结构。如果我们把对称结构解开,就是底片与照片的关系。以照片为基础,能够制造出新的底片,同样,也可以原来的底片为基础,产生新的照片。而含在照片或者底片里的密码,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基因信息。这就是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当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或者是细胞进行分裂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结构进行信息传递的。
从分子生物学的生命观角度来看,所谓的生命体,就是由微细的零件组成的模型,它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子机械,是笛卡儿机械生命观的最终形式。如果说生命体是分子机械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对其进行“改良”。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可以人为地使其中某一个零件无法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观察生命体的变化,从中判断出这一零件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命体的结构在分子这一层次上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的猜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遗传基因变异动物”,比如进行过基因敲除实验的小老鼠。我对肝脏的某一特定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肝脏是分泌消化酶,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值的重要器官。我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这部分,从其所处位置及数量来分析的话,作用应该非常大。我采用了DNA重组技术,将这部分的DNA片段从DNA中提取出来。于是,一只欠缺这部分DNA片段的小老鼠就诞生了。
这是一只部分DNA片段被敲除的小老鼠。那么,在小老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变化发生呢?我想通过观察来判断。我觉得这只小老鼠可能会无法顺利地分泌消化酶,导致营养失调,或者它的胰岛素分泌会有异常,引发糖尿病。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研究经费,最终获得了符合条件的小老鼠的受精卵,然后将其放到一只母老鼠的子宫里,静静地等待着小老鼠的诞生。小老鼠平安地出生了。那么,这只鼠宝宝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个个屏住呼吸,耐心地观察着。
小老鼠一天天地很快成长起来,不久就成为一只成年老鼠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从它身上看出一丝一毫的差异。小老鼠既没有营养失调,也没有患上糖尿病。随后,我们又对它的血液进行了研究,还拍下了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科学家跟我们一样,满怀期待地看着小老鼠一天一天长大,但是没能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他们感到困惑,感到失落。因为实际结果与预想截然不同的话,就没法作研究发表,也就没法写论文,那么,这一课题也就无法拿来作为研究实例了。事实上,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吗?
最初的时候,我也感到非常失落。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比较失落。因为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在那儿吗?
我们通过遗传基因敲除实验,将其中的一个“拼图块”完全除去,再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弥补,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使这样,新的生命体也不会有任何的机能不全。生命其实就是由各个拼图块组成的类似于模型一样的物体,其内部存在着我们难以言表的重要特性。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动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对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加以区分,不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动力”吗?那么,在这里,活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一位犹太科学家。他还没能发现DNA的结构,就自杀了。他的名字叫舍恩海默。他是最先发现生命体中存在“动态平衡”的科学家。我们所食入的分子,很快就能分散到我们全身各处,在那里作短暂的停留,然后在下一瞬间,排到我们的体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模型是不同的,它并不是由静态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分子机械,而是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
——〔日本〕福冈伸一
哲思录:
生命是什么?也许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些懵懂。按照福冈伸一的观点,生命就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它通过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即使上一代死去,下一代依然能够靠DNA继续进行繁衍。与此同时,生命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共同造就了神奇的生命。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
每个人皆依其自然所赋予的素质而各不相同。父母的生殖因子,可将种族及个体的素质遗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下列几点应该很接近事实:生死之际,父亲所遗传的是属于强性、生殖原理、新生命的基础和根源方向的性质,总而言之就是意志;母亲遗传的则属弱性、受胎原理、次要性方面的性质,亦即智慧的遗传。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性向、心地皆得自父亲,而智慧的高低、性质及其倾向则遗传自母亲。以上的假定可由实际或经验得到确证。这不是光凭闭门造车式的物理实验就能决定的,而是根据我多年来缜密深刻的观察,同时参照史实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怎样的兴趣倾向、存在哪些恶习、性格上有什么缺点,也将所有优点或者美德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与你的父亲比较一下,那么你一定可以发现你的父亲也有着这些性格上的特征。同样,你也可能发现母亲的性格和我们竟是截然相反。
假如我们有机会去调查一般的犯罪记录,就可以发现更多相同的系谱,尤其自杀的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遗传。或许会有人找到反例来驳斥我的观点,比如质疑,为什么勋业彪炳的马克?奥里略大帝竟会生出残虐无道的儿子康莫徳?如果你知道他的王妃是素有恶评的华丝秋娜,大概就不会引以为奇了。
许多经验告诉人们,凡是智慧才绝的人,必有个理智的母亲。相反,父亲的智慧性质不会遗传给子女。
我们说天才不但需要具备非常发达而敏感的脑髓(母亲所遗传),同时也需要具有特异的心脏跳动,以赋予其蓬勃的精力,亦即要有热情的意志和活泼的气质,这是从父亲那里遗传而来的。然而,这一切只有在父亲精力最为充沛旺盛的年龄,才能让这种性质表现得明显且强烈,而且因为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要衰老得快,所以,通常都是父母亲在精力比较旺盛时所生的儿子(长子)禀赋较佳。康德的弟弟比他小11岁,因此,资质上出现悬殊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众兄弟都极具禀赋,相比之下,通常是兄长较为杰出。除年龄问题外,其他如交合之际,父母精力一时性或强或弱的差异,以及其他健康障碍等,都有可能致使某一方面(父或母)的遗传不完全,而阻碍了天才的出现,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常见。顺便说一句,双胞胎之所以没有上述差别,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几乎都是完全相同的。有时候,天资聪颖的儿子未必就一定能超越自己的母亲,探究其个中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母亲有着属于黏液质的父亲,因此虽然有异常发达的脑髓,但是没有配合血液循环的力量,给予其适当的刺激。拜伦的情形就有些类似于此,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母亲的精神力如何优越之类的事情。
总之,只要母亲能够将完整的神经系统和脑髓系统遗传给儿子,同时具有父亲的热情活泼的性质和强烈的心脏活力,就能产生伟大精神力的必要肉体条件。不必在乎他母亲是否有才慧,只要母亲的父亲属于黏液质的人,即可适用上述的状况。
通常,一般人的性格经常会出现不调和、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我认为这恐怕是由于意志和智慧继承自不同的双方所致。双亲在他身上的彼此相异的素质愈不能调和,那么他的内部分裂就会愈大,不调和也会愈为显著。相反,有的人“心”和“头脑”非常相称相适,彼此通力合作,使全体本质呈现出一致的特色,我想那该是因为双亲的素质已经取得均衡及调和的缘故。
写到这里,我要顺便谈谈一些国家,尤其是南德地区的妇女,她们有着以头部负荷重物的恶习,这种做法显然会对头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民间妇女的头脑越来越迟钝,然后又遗传给她们的子女,于是全体国民愈来愈愚蠢。这一陋俗假如能加以革除,便可增加国民的智慧,这才是增加最大的国民财富。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在这里我们也一并提出来讨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便可以发觉,骨肉或手足之间虽出于同一的血统,但彼此间性格截然相反的也不在少数。有的一个善良亲切,而另一个却邪恶残忍;有的一方正直、诚实、高洁,另一方却卑劣、虚伪、刻薄、寡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印度人及佛教徒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前世行为的结果”,这诚然是最古老、最容易理解也是最聪明的解释了,却将问题扯得更远了。不过我们也实在很难找出比这更令人满意的解答。如果根据我的学说,我也只能这样回答:那是意志表现它真正的自由,亦即意志的本来面目。绝对的自由是不必依循任何必然性原理的,唯有作为物自体的意志,才能取得这种自由。但物自体本身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我们亦无从理解,我们所谓理解的只是有原理根据的事项及其应用而已。
——[德国]叔本华
哲思录:
叔本华认为,先天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成为不同的人。父亲把性格遗传给我们,母亲把智慧遗传给我们。这两个遗传因子实际上是掌控我们命运的潜在密码。智慧、乐观、开朗的性格能够通过基因继承,人与人的幸福感存在差异,一半的原因在于基因不同。
按照本性来生活,是自然赋予的力量
每一个工具和器皿,如果实现了它被创造出来的目的,那就是好的;虽然制造它们的人可能不会一直跟随在它们身边。只要是真正与自然和谐的东西,创造它们的力量就会一直存在、伴随在它们身边。所以,你应该尊重你的理性,并相信如果你能按照理性的方式来生活的话,那么你心中的一切想法都能实现。同样,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也都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有些事情是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如果你根据自己的看法认为是好的或是坏的,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你遇到什么坏事或者错过了什么好事,你就会哀怨,抱怨神明,或是怨恨那些你觉得让你失败的人。事实上,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因为我们总是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的事物身上。如果我们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并且只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辨别事物的善恶,就不会抱怨神明,或是对别人充满敌意了。
我们都是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在一起相互协作的,有些人有足够的观察力和理智,而另一些人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和睡着的人一样。我想,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他们在做发生于宇宙的一切事物,他们是宇宙中的劳动者和合作者。有些人是积极地合作,在做事情时尽量配合对方,有些人却是以另外的方式合作,在合作中他们拼命找碴、阻挠事情的进展,因为宇宙也需要这样的人。至于做什么样的人,这就看你自己的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神明都会好好地使用你,把你当做是他的劳动者和合作者,给你一个适当的位置。你一定要做一个积极的劳动者和合作者,不要成为克吕西帕斯所说的“喜剧当中的滑稽台词”角色那样的人。
太阳掌管着降雨的工作吗?医药之神难道会对粮食的丰收负责吗?其他的神明也都有各自的职责。他们各自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不也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吗?
如果神明对于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早已做出了安排,那么我就认为这安排是恰当的。如果是神明判断有误的话,那是必然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况且他们为什么要伤害我呢?那样做不管是对神明自己,还是对他们最重视的普遍的善,会有什么好处吗?即使他们对我这样的个体没有做出安排,他们也会为宇宙普遍的善考虑,为了善做出安排,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一定同意并且接受。假设神明没有做出任何安排——这种想法是大为不敬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会不祭祀、不祈祷、不对他们发誓,再也不会按照我们对神明的那种信仰来做事了。但我要说,假如神明真的没有安排我们的命运,那么我自己也能安排自己的命运,我要考虑真正对我有利的是什么。对于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只要符合它自身的构造和本性,就是有利的。那我的本性呢?就是一个有理性的人,社会的一分子。正像安东尼所说的那样,我的祖国是罗马,从宇宙这个整体而言,我的祖国是这个宇宙,所以对它们有利的事物,对我也是有利的。人所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宇宙的利益,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从整体进一步考虑,你将会发现,那对某一个人有利的,同样对其他人也是有利的。只不过,这里所说的“有利”应该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的,因为它所指的事物的本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在圆形剧场或是其他别的地方看表演,时间长了自然会觉得腻,因为这些节目的内容总是一样的,让人很不舒服。反观人生,或许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一切事物,好像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其实都是一样的,来自同一源泉,而生命的存在会有多长时间呢?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哲思录:
每一事物在被自然创造的时候都伴随着自然赋予它的意义,遵从制造它的力量,遵从它被赋予的意义,按照它自己的意志生活和行动,那是符合理性的行为,体现了它的价值,同时也达到了自然制造它的目的。
人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劳动者”和“合作者”,这其中有些人会抱怨和不满。如果你能按照本性来生活,运用理性的思维,以平常的心态面对,不对事物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就减少了许多不愉快甚至是冲突。
那一轮月
月光在那样清朗的天空上如水银般直泻下来,把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
因此,在那个晚上,当月亮照进那古老山林里的时候,我必也曾深深地感动过吧。
当时那样的年轻,总以为这些时刻是本来就会出现的,是我该享有的,心里的感动只是因为它们出奇的美丽而已。却一点也没想到,能有那样的一个晚上,能在初春的季节来到那样高的一座山上,能有那样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林木,能有那样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实在是一种人间稀有的遇合,一场永不会再现的梦境。
那天晚上,站在那条曲折的山径前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月亮刚刚从山边升起。
那是怎样的一轮月啊!
在它还没出现的时候,世界一片阴暗,小径显得幽深可怕,我几乎没有勇气举步。而当月亮从山后升起来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和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
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在那一夜,当我顺着那一条长满了羊齿植物的小径,缓缓地往山上走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路的迂回,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快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攀爬的辛苦和费力。
走到一块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刚好有几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月光在那样清朗的天空上如水银般直泻下来,把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
那是怎样的一种青春啊!
而并不是夜夜都能有那样一轮满月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那样的一轮满月的。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而今日的我,在怅然回顾时的我,对造物的安排,除了惊讶与赞叹之外,还有一份在年轻的日子里所没能察觉到的,一份深深的信服与感激。
——席慕容
哲思录:
青春是席慕容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吗?像梦中的美丽场景一样,触碰过、感悟过,却挽留不得,终将舍弃或被舍弃吗?
岁月从指间滑过,不是我们不想拥有,而是因为最美、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有些美好的东西注定成为回忆,那么不要勉强,就留下它曾给我们带来的那份感觉与悸动吧。珍贵的东西,往往可遇不可求,在对造物主的安排感到信服之外,我们更要懂得珍惜眼前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