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7200000010

第10章

第九章 在纷乱复杂中安顿自己的灵魂

拥有的一刻

工作的吸力不如那几本诗词的吸力大,面对两张书桌,理智让我整理演讲稿,感情却拖着我来投奔这边的几本诗集。

在这边,我可获得一种快乐的宁静,一种美好的清凉;在这边,我可得到灵魂的涵泳,似一条鱼,泳于宁静深湛的碧海。智慧之洋托拥着我,卫护着我,使我觉得安逸与闲适。告诉我,这里有来自自然的真爱护,真照顾;有来自自然的博大深沉的真理。你属于自然,因此你的乐来自自然,你的苦归于自然;你的得原属自然,你的失消灭于自然。无得无失,只因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微粒。你不会真的拥有,但你也拥有一切。

早上去邮局寄信,路经那无边的草地。新树的新绿与青草的清香,在薄雾氤氲的早晨空气中,一片宁适。我谛视这美好,不忍离去。人,如想拥有,这一刻,便是真的拥有。一切都是你的,只要你知道,你领悟。

许多时,人们不知道自己已然拥有好多,而只一味追求那微小而局限的,并希望永远拥有那已经到手的微小而局限的。于是为了保有微小与局限,而无心去理解自己随时可以由了悟而拥有的博大与广远。

傍晚去华冈,沿途一片灰绿的色调。迷蒙澹远,杳无人踪。平滑的山路,静静地向上延伸,车子静静地向上行驶,远远近近的林木与灰蒙蒙的空间交织成一片宁静。这幅大自然的巨画无尽无穷,色调却只是灰与绿,何等单纯!

我欣赏,我即拥有。谁比能拥有这幅巨画的人更富有?

有个学生问我:“应否保有赤子之心?”

当然啊!当然!

世上岂有比这颗赤子之心更可贵的?

当你保有它,你才知道爱,才相信爱,才知道真,才相信真,才知道美,才相信美。世故是一把利刃,它削剥剖解一切的美好,使它们支离破碎,然后自己也随之支离破碎。

我说,我要去山上走走。现在就去,不要等将来。

有些事不必等将来。

人生有涯,健康有暇的日子不易获。当你享有,你要把握。

——罗兰

哲思录:

居里夫人这样说过,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难道不是吗?只要有几本诗集,我们便可像鱼一样,拥有快乐的宁静、美好的清凉,灵魂的涵泳;只要能亲近自然,便可享受树木的新绿、芳草的清香。这一切,那么恬静,那么美好。许多人觉得遥不可及,是不是过于迫切追求生命中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呢?不如保持一颗灵透的心,拥有眼前一刻,珍惜当下的愉悦与幸福。

追求出人头地的利弊

由于自身想要出人头地,故而我们对他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格外关心,恨不能藏在他们心里把他们的感觉看个究竟。然而,由渴望出人头地而产生的这种对于别人的感觉的过分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与人为善的、情同手足的或慈悲为怀的。相反,我们希望看到或发现,别人怎样因为我们的原因而经受着外在的或内在的痛苦;怎样失去了对于他自己的控制,在我们的地位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外观对他所产生的印象面前俯首称臣。即使追求出人头地的人造成或希望造成的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赏心悦目的或喜气洋洋的印象,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也并不是给别人带来的欢乐、愉快或希望,而是因为他在这些灵魂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改变了他们的面貌,并按照自己心爱的意志对他们进行统治。

追求出人头地就是追求控制别人,虽然这是一种非常间接的控制,只存在于感觉甚至幻觉中。此种暗中豢养的控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发展阶段,所有的都加在一起几乎就是一部文化的历史,从最早的尚未开化的蛮风陋习,直到过分讲究和病态的唯心主义的别出心裁。

对于出人头地给他人带来的首先是痛苦,往上是消沉,再往上是恐怖,再往上是震惊,再往上是惊奇,再往上是羡慕,再往上是赞美,再往上是神化,再往上是快乐,再往上是笑声,再往上是讽刺,再往上是挖苦,再往上是嘲弄,再往上是进行打击,再往上是施加折磨——在这架长长的梯子的尽头,站着苦行者与牺牲者,他们由于追求出人头地而忍受痛苦,正如他们那站在梯子另一端的野蛮人兄弟,他们为了出人头地而给别人带来痛苦。

苦行者战胜了自我,便将目光转向内部,看到自己分裂为一个受苦者和一个旁观者;当他观看外部世界时,似乎只是在为焚烧自己的柴堆而搜寻木柴;在这幕渴望出人头地的最后的悲剧中,唯一的角色点燃和焚化了他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和与开局遥相呼应的结局;两者都表达了面对痛苦景象的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确实,在想象中最强烈地表达了对权力感迷信的苦行者的灵魂,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灵魂。

毫无疑问,在内心体验的广大世界中,我们只是一些在黑暗中摸索的笨拙的新手:几千年前的人们对于那种自我享乐的技巧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或许就在那时,一些印度幻想家开始把世界的创造想象为上帝加诸自己的一种苦行!或许这位上帝希望放逐自己一个醉生梦死和方生方死的世界,把它当做一种刑具带在自己身上,从而双倍地感觉他的权力和祝福!此外,我们还可以认为,他是一位爱的上帝:他创造了痛苦的人类,为的是使自己因为不断地看到人类受苦而受苦,神圣的和超越人类的受苦,并因此毫不留情地虐待他自己!这使人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他不仅只是一个爱的上帝,而且还是一个神圣的和天真的上帝:当他创造出罪、罪人和永恒的惩罚,看到一个充满了永恒的痛苦,永恒的叹息和呻吟的巨大世界展现在他面前,这位高尚的苦行者必定是多么欣喜若狂啊!对于但丁、达尔文之类的人来说,一度窥见这样一种滥用权力的可怕秘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想起他们,我不禁要问:出人头地追逐的圆圈真的在苦行者那里永远结束了吗?难道这一循环就不会重新再来一遍,把苦行者那套作风与一位怜悯的上帝的基本性情紧密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伤害别人而伤害自己,以便战胜自己和自己的怜悯,登上权力感的顶峰,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每当想到权力欲在精神世界的胡作非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全部后果,我的心便难以安宁。

——〔德国〕尼采

哲思录:

出人头地这个理想,不知道曾激励过多少人奋发努力,他们有的因此得到了幸福,而有的却一直都在痛苦之中挣扎。出人头地其实大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想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间接或直接地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虽然我们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的确是如此。如若出人头地的理想能如同黑夜里的火焰,点亮你黑暗的天空,那么就轰轰烈烈地去实现,轰轰烈烈地释放自己吧;如若出人头地只是为了占据高位的虚荣,那你得想想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

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

这些不是值得尊重的事情:植物的叶面蒸发,或是家畜和野兽的呼吸;从事物的表面获得感官的印象、被各种欲望操纵着自己的行动,与别人群居共处,从饮食中得到营养来养活自己,这些都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事情,事实上,进食和排泄又有什么差别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是众人对我们的称赞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赞美只不过是舌头在嘴里的运动而已,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所以你不应当沉迷于对功名的追求,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依我来看,要顺应你生命的要求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取舍,因为任何工作和技术都自有它的目的;而每一种技术,都指向它被创作出来的目的,例如种葡萄的、驯马的、养狗的人都是如此。那么训练和教育年轻人也是为了这一目的,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一旦全身心投入其中,就不会再去追求别的东西。如果还要追逐别的东西,那样你将得不到自由,不会感到知足,也无法摆脱情感的支配;因为如果有谁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内心必然会充满嫉妒和猜疑;如果有谁拥有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你还会想尽办法去加害他们。总之,如果内心对这些充满了欲望,一定得不到自身的安宁,甚至会抱怨神明。但是如果你尊重自己的理智,并以此为荣,便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能与别人和谐相处,遵从神的安排,也就是说,对于命运的赐予和为你安排的一切,你都欣然地接受并且在心里虔诚地感恩。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的周围,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元素在运动,但德性的运动不是这样的,它有一种更神圣的方式,是以一种不易觉察的东西推动,在它自己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进着。

人们的行为真的是很奇怪,从来不赞扬那些与自己活在同一个时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是又非常看重后世的人会怎样赞扬自己,尽管他们从来没见过那些人,甚至永远也见不到。这和你因为没有得到生活在你面前的人的赞美而感到委屈,是一样的可笑。

不要认为你自己不能达到的事情,别人也不会达到;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别人能够达到的,那么你要相信你自己也能达到。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哲思录:

什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呢?透过一些事物的现象又会得到怎样的本质呢?放弃口舌的赞扬,寻找自身的优点作为自己的追求,不要奢望一些别人拥有的,而对自己毫无益处的东西,那样只会加重心里的负担,让自己感到不知足。放下一些自己能力不能到达的事情,对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认真专注,专心于自身的建设。

论焦虑

当我看见有人焦虑的时候,我说:“这人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如果他想得到的不是他力所不及的东西,他怎么会焦虑呢?”正是为此,一位鲁特琴手独自弹唱时不会焦虑,但当他进了剧院,他就会感到焦虑了,尽管他有动听的歌喉和高超的琴技。因为他不仅希望唱得好,还希望博得掌声,但这是他力所不及的。所以,他的技能所及之处,就是他的自信所及之处。对一个音乐门外汉表演,音乐家不会焦虑。但是,对于一窍不通,也没有经过亲历亲为的事情,人们就会感到焦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知道“观众”意味着什么,或者“观众的赞美”意味着什么。他学过如何弹奏低音弦和高音弦,但是,观众的赞美意味着什么,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他并不知道,也从未思考过。所以他必然会战栗不已,面色苍白。

看见他害怕的时候,我不能说这个人不是一位鲁特琴手,但我可以把他说成是其他某件事物,不是一件,而是多件。首先,我称他为陌生人,并且说:“这个人不知道他处于这个世界中的哪个位置,尽管他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却对国家法律和风俗一无所知,不知道允许做什么和不允许做什么;而他也从未请过律师为自己讲解法律。”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写遗嘱,他就不会去写遗嘱,要不然就会请人替他写,而且他也不会草率地签署合同,或立下担保。所以,他用不着律师的意见,也能运用自己的欲望、憎恨、追求、尝试和目标,“你说用不着律师的意见是指什么呢”?他不知道自己的遗嘱里哪些条款是不合法的,也不知道哪些条款是必须写上去的,他也不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但是,如果他知道这些,他就不可能受到限制和阻碍,也就不会感到焦虑。“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有人会惧怕并不“坏”的东西吗?“不会。”难道有人会惧怕尽管是“坏”,但他能够掌控和避免的东西吗?“当然不会。”那么,如果独立于意志的东西既不“好”也不“坏”,我们也能够掌控所有取决于意志的东西,而且不让别人把这些东西从我们这里夺走或者把想要避免的东西强加于我们,只要我们不去选择焦虑,哪里还有焦虑的容身之地呢?

然而,我们为自己可怜的肉体、我们零星的财产和恺撒的意志而焦虑,而不为内在的东西焦虑。那我们应该为如何避免形成错误观念而焦虑吗?不该,因为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应该为如何避免使行为违背自然法则而焦虑吗?也不该。当你看见某人面色苍白的时候,除了像医生那样从面色做判断说:“这个人的肝脾失调。”还应该说:“这个人的欲望和憎恨也紊乱了,他机能失常,发烧了。”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人面色改变,使他牙齿打战。正是为此,当齐诺要见安提贡的时候,他并不焦虑,因为安提贡不具备掌控齐诺信仰的东西的能力。但是,安提贡为见齐诺而焦虑了,因为他想讨好齐诺,但这属于他能力不能掌控的外物范畴。而齐诺不想讨好安提贡,因为没有一个拥有百般技能的人愿意讨好一个一无所长的人。

我应该设法讨好你吗?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你懂得一个人评价别人的标准是什么。你努力学习了好人和坏人的含义,以及人是怎样变成好人或者怎样变成坏人的吗?那么,你自己为什么不是好人呢?他答道:“我怎么不是好人呢?”因为好人不会忧郁、抱怨或哭泣,好人不会无精打采,哆哆嗦嗦,也不会说:“他会不会接受我,会不会听我的呢?”你为何为属于别人的东西担心呢?如果他无法充分理解你讲的观点,难道不是他的错吗?“当然是他的错。”犯错误的是一个人,而受危害的是另一个人,这可能吗?“不可能。”那你为何要为属于别人的东西焦虑呢?“你问得有道理,可我担心的是不知道怎样跟他讲。”难道你没有按自己的意愿讲话的能力吗?“可我怕自己会紧张。”如果你要写Dion这个名字,你会担心自己紧张吗?“当然不会。”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你已经练习过多次了吗?“当然是。”那么,如果要你念出这个名字,你也不会担心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每种技能对于它的从属物都有某种力量和自信。难道你没有练习过演讲吗?你在学校还学了些什么?是三段论和诡辩术吗?学它们有何目的呢?难道不是为了娴熟地演讲吗?“娴熟地演讲”不就是理智、慎重、聪睿、准确、畅达、自信地演讲吗?“是的。”那么,你跃上马背,纵马平原的时候,你会担心被步行的人赶上吗?你会在你受过训练,而别人没有受过训练的事情上担心吗?“是这个道理,但是那个人有置我于死地的能力呀。”那么,实话实说吧,不幸的人,你不要吹嘘、不要宣称自己是哲学家,也不要拒绝承认你的主人,既然你为自己装上了这个把柄,那就心甘情愿地受比你强大的人的牵制。苏格拉底常常练习演讲,他对暴君和判官演讲,他还在狱中演讲。第欧根尼也练习过演讲,他对亚历山大、海盗和赎买他的人都作过演讲;他们都对自己练习过的事情自信满满。所以,你还是走开,做自己的事情去吧,而且再也不要丢开这些事情,然后坐在角落里,研究三段论,拿去考别人吧,像你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国之君的。

——[古罗马]爱比克泰徳

哲思录:

焦虑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心里对某件事情或某种东西太过在乎,特别是对一些假设性“自我实现寓言”的在乎。

焦虑是我们把危机扩大化的一个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既欣欣向荣又充满生存危机的焦虑年代,每个人都被裹挟在拼命奔前程的潮流中备受刺激。很多人过度焦虑,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这种状况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而无法自拔。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曾在《沉思录》中告诫我们,“要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当那些对于未来的担心成为事实,无论焦虑与否,都是无济于事的。与其陷入无用的焦虑状态,还不如静下心来做好该做的事情。

人最难摆脱的便是名利欲

人性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我们经常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加反省就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其实并不能影响我们可能获得的幸福。因此,对于为什么人人都对别人的赞美夸奖感到十分快乐这一点,非常费解。假如你打一只猫,它会竖立自己的毛发;如果你赞美一个人,他的脸上便会浮起一丝愉快甜蜜的表情,而且只要你所赞美的正是他引以自傲的,即便这种赞美是显而易见的谎言,他仍会高兴至极。只要有人赞赏他,即便厄运当头,幸福的希望犹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他们也可以安之若素;反过来,当一个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自然、地位或是环境的伤害,当他被冷淡、被轻视和被人忽略时,他都难免要感觉苦恼甚至极为痛苦。

假如荣誉感是基于此种“喜褒恶贬”的本性而产生,那么荣誉感就可以取代道德,而有益于大众福利了。可惜荣誉感在心灵安宁和独立等幸福要素上所产生的影响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存在危害性。因此从幸福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弱点的蔓延,自己恰当而正确地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感受性、期待性。不管这种意见是谄媚,还是会导致痛苦,我们都不必太过在意,因为它们都是诉诸情绪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便会成为顾及别人怎么想的奴隶——对一个贪于赞美的人来说,伤害他和安抚他都是很容易的。

不会听到诋毁的话,他就会尽量诋毁,我们就会真正不在乎他人的意见了。只要我们有机会知道古来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知道在乎别人怎么说便是太尊敬别人了。

假如人不能在性格与财产中找到幸福的源头,而需要在名誉里寻找安慰,换句话说,他不能在他自身所具备的事物里发现快乐的源泉,却寄望于他人的赞美,这样,他便陷于危险境地。因为照实说来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筑在身体的本质上,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要素,其次是要有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这两种幸福因素的重要,不是任何荣誉、奢华、地位和声名所能匹敌和取代的,如果必要,我们都会牺牲后者来成就前者。要知道任何人的首要存在和真实存在的条件都是藏在他自身的身体里,而不是在别人的看法中;而且个人生活的现实情况,例如健康状态、气质、能力、收入、妻子、儿女、朋友、家庭等,对幸福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假如不能及早认清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就将一片晦暗。

假如大家坚持认为荣誉重于生命,坚持认为生存和圆满都比不上别人的意见重要,当然这种说法可能只是强调如果要在社会上飞黄腾达,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即名誉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当我们见到那些不畏艰险、刻苦努力、奉献生命而获得成就的人,其最终的目的不外乎顾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见到人们不仅职务、官衔、修饰,就连知识、艺术及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求取同僚更大的尊敬而发时,我们难道不为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而感到悲哀吗?

过于重视他人的意见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根源于人性深处,也是文明与社会环境的结果,但是不管它的来源到底是什么,这种错误在我们所有行径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有害于真正幸福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这种错误小则使人们胆怯和卑屈在他人的言语面前,大则可以造成像维吉士将匕首插入女儿胸膛的悲剧,也可以让许多人为了争取身后的荣耀而牺牲宁静与平和、财富、健康乃至生命。由于荣誉感(使一个人容易接受他人的控制)可以成为控制他人的工具,因此在训练人格的正当过程中,荣誉感的培养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荣誉的这种地位和它在人类幸福上所产生的后果是两回事,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幸福,所以必须劝读者切勿过于重视荣誉感。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太重视名誉正是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人们非常计较别人的想法而不太注意自己的感觉,虽然后者较前者更为直接。他们颠倒了自然的次序,把别人的意见当做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感觉弄得含混不清。他们将次要事物当做首要的主体,以为它们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影像比自身的实体更为重要。他们希望从间接的存在里得到真实而直接的结果,把自己陷进愚昧的“虚荣”中,而虚荣心重的人就像吝啬鬼,热切追求手段而忘了最初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置于他人意见之上的价值,以及我们经常为博取他人欢心所作的努力,与我们可以合理地希望获得的成果是无法平衡的。换句话说,前者是我们能力以外的东西。然而人又不能抑制这种虚荣心,这就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疯癫症了。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便会想:“别人会怎么讲。”人生中几乎有一半的麻烦与困扰都是来自我们对此项结果的焦虑上,这种焦虑存在于自尊心中,人们对它也因日久麻痹而没有感觉了。我们的虚荣弄假以及装模作样都是源于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焦虑上,假如没有了这种焦虑,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奢侈了。

各种形式的骄傲,不管表面上多么不同,骨子里都有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焦虑,然而这种焦虑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多么大啊!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都有这种焦虑,我们在小孩身上就能见到,而它在老年人身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更显强烈,因为当年华已老,没有能力来享受各种感官之乐时,除了贪婪,剩下的就只有虚荣和骄傲了。

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所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合理地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本能冲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此类冲动原是人性内自然的执拗。泰西特斯说:“一个聪明人最难摆脱的便是名利欲。”制止这种普遍愚昧的唯一方法就是认清这是一种愚昧。要认清这是一种愚昧,我们就需先明白人们脑里的意见大部分都是错误、偏颇和荒谬的,所以这意见本身并不值得一顾。在日常生活中,大半的环境和事务也不会真正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何况这种意见通常是批评褒贬的居多,所以一个人如果完全知道了人家在背后怎么说他,他会烦死。

其实,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同其他许多事情相比,荣誉并没有直接的价值。如果人们确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获得现在所不能想象的平和和快乐,就可以更坚定和自信地面对世界,不必再拘谨不安了。

退休的生活有助于心灵的平和,这是由于我们离开了长久受人注视的生活,不需再时时刻刻顾忌他们的评语。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归返到本性”的生活了。同时我们也可以避免许多厄运,这些厄运是由于我们现在只追寻别人的意见而造成的,由于我们的愚昧造成的厄运只有当我们不再在意这些不可捉摸的阴影,并注意坚实的真实时才能避免,这样我们方能没有阻碍地享受美好的真实。但是,别忘了:值得做的事情都是难做的。

——〔德国〕叔本华

哲思录:

人最难摆脱的就是对名利的追逐,当我们过度地关心别人怎么看我们、对待我们的时候,就很容易失去自己,为别人而活,将自己的幸福寄于别人的脸色上。获取幸福的能力来自于内心的清醒,不要受别人观点的摆布,弄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遵循内心的召唤去追寻自己的所需。

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我这么看: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做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做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贪欲首先是痛苦之源。正如爱比克泰特所说:“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苦乐取决于所求与所得的比例,与所得大小无关。以钱和奢侈为目的,钱多了终归可以更多,生活奢侈了终归可以更奢侈,争逐和烦恼永无宁日。

其次,贪欲不折不扣是万恶之源。在贪欲的驱使下,为官必贪,有权在手就拼命纳贿敛财;为商必不仁,有利可图就不惜草菅人命。贪欲可以使人目中无法纪,心中无良知。今日社会上腐败滋生,不义横行,皆源于贪欲膨胀,当然也迫使人们叩问导致贪欲膨胀的体制之弊病。

贪欲使人堕落,不但表现在攫取金钱时的不仁不义,而且表现在攫得金钱后的纵欲无度。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人,除了少数守财奴,多是为了享乐,而他们对享乐的唯一理解是放纵肉欲。基本的肉欲是容易满足的,太多的金钱就用来在放纵上玩花样,找刺激,必然的结果是生活糜烂,禽兽不如。有灵魂的人第一讲道德,第二讲品位,贪欲使人二者都不讲,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周国平

哲思录:

金钱没有错,错的往往是人们内心克制不住的贪欲。对待金钱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与素质。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安全与自由,这是追求金钱的必要。而被贪欲控制的人却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为了金钱本身以及金钱所能带来的奢侈生活抛弃了仁义道德,最终自取其咎。

对待金钱,我们要持一种宽容且理性的态度。不抛弃金钱,而抛弃过分追逐金钱的欲念。追求金钱,却不要被金钱所奴役。

同类推荐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观念(1)

    观念(1)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Hello,宝贝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0~3岁)

    Hello,宝贝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0~3岁)

    《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分两册,集合新浪育儿名博主的育儿文章精华,给爸爸妈妈提供丰富的育儿经验。本册主要关注0~3岁孩子的常见问题,包括生活篇、教育篇、话题篇三部分内容,从孕期保健的注意事项开始,关注孩子的健康护理、卫生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方面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亲子关系、亲子阅读等方面;热点话题讨论,关注要不要生二胎、孩子该不该上早教班、孩子该不该早识字等困扰家长的问题。
  • 我和爱豆有地下恋情了

    我和爱豆有地下恋情了

    论一个小白散粉是如何让爱豆和自己陷入爱情
  • 芊芊仙劫

    芊芊仙劫

    异世而来的裴芊芊穿越到了一个被魔气毁容的小姑娘身上,她努力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求生存,然而没有灵根,修仙无门。好不容易遇见一个愿意庇护她的师父,却也……只为了寻求心中的那片乐土,裴芊芊寻宗门,下地府,进古墓,闯龙潭,入深渊,结果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裴芊芊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是身边这个俊俏无双的男子?还是异世的魔界之主?
  • 人类学世纪真言

    人类学世纪真言

    从1999年开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徐杰舜教授的主持之下,开辟了一个《人类学学者访谈录》的专栏。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访问了20多位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以翔实长篇幅刊登于专栏中。由于我一直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忠实读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访谈录都浏览阅读过,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内故事,因此也常常对这些访谈录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今,徐教授将这30多篇访谈录汇编出版为《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学者们的“坦言”。
  • 江湖生死斗

    江湖生死斗

    他的名字叫冷云,是一个身背血海深仇,以复仇为人生目标的江湖客。她的名字叫贺如红,是一个年轻貌美,统领着千余人江湖帮派的女首领。他们,都在风云诡异的江湖中走着各自的道路……
  • 桓生不知情

    桓生不知情

    遭遇了饥荒,与父母走散,姐姐为保住自己被难民分食。唯一活下来的桓生流落到了一个被称作“赤狗营”的地方,求生不得,求死无力。他不能死,他的命是姐姐用自己的血肉换来的,所以他只能选择成为他们口中的“赤犬”,活到最后。本故事纯属虚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欢迎提出来,但如果需要大篇幅改动的话,你们就随便看看吧,别当真。事先在电脑上有存货,所以更新速度不会慢……也许?
  • 桃运巫医

    桃运巫医

    辍学回家的韩佑阳,从爷爷留给自己的古书里获得了巫医门的传承,从此走上了一条群花簇拥的桃运人生路!
  • 精灵之最强系统

    精灵之最强系统

    少女时樱穿越到精灵宝可梦的世界,变成了一颗蛋……
  • 危险如何应对

    危险如何应对

    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还不多,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缺乏经验,所以这本书介绍了家居安全急救、交通遇险自救、野外避险、意外伤害的防范、自然灾害自救、少女自我保护等知识,从孩子身体、健康的保护,到在家庭生活、校园活动、野外活动以及遇到自然灾害时,如何避险以获得安全,都对孩子们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些将增强广大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危险如何应对》还精选了一些安全避险案例进行讲述。这些案例基本囊括了平日生活中和野外遇险的各类典型情况,从中告诉孩子们如何预测和规避各种各样的危险,遇到险境时,应该以怎样的知识和心理状态把危害降到最低,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 卿物唯苏

    卿物唯苏

    略腐。白苏是个死宅,但死宅也有用,他是名黑客,帮助自己哥哥在股市大赚,可白苏自己并不开心,因为,他是个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