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逢节假日,外漂的游子难得回乡小住,吃着乡村的土菜,粗茶淡酒,虽不够档次,不够有面子,但是绝对的安全放心。餐桌上乡亲们都为此引以为自豪。食材从菜园到饭桌都在父母亲人的视线下。除非被骗买到假油之外都是干净的。油然产生的感受是:乡村是安逸的,温馨的。它有种种的好处:阳光、空气、水都是都市无法比拟,也没有朝八晚六。归家的游子言语之外总是透露着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的向往。大伙的共识是:不求大富大贵,在乡下其实是安逸的。
小富即安,胸无大志似乎总是被人不齿。有意思的是知足常乐也是常被人宣扬的一种生活境界——人总是这样自相矛盾,举棋不定的,咋说都有理。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们上辈的写照,基本是负面的形象了。我们一辈都不甘于与土地为伍,纷纷逃出土地,淹没到都市的繁华中。世纪之交的外漂打工一族,如今多已人到中年。历经职场变幻,商场沉浮,多数人看起来虽已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但说到底,我们骨子里还是农民。虽然不少人头上都戴着总经理、经理、科长、总监、主任……林林总总的职场头衔,但是哪个都不如“农民”来得贴切。
从时间上算,我和土地直接接触的时间不长。我体质不好,上学时只是农忙时的帮忙,工作后也就不再怎么与土地打交道了。我至今田间耕作的技术局限于小时候父亲的口传手教。对于土地,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恐惧、逃避、思恋……但他就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就如父母在我生命中的存在一样。
二十年前,面对成家立业的压力,我深感除了土地别无出路,也是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在土地身上。在农村,种植和养殖是最现实的事了(我如今还是对此情有独钟)。我花了好些时间把村子周围的山地都“考察”了一番。心里一遍又一遍钩画着农庄的蓝图:种果树,间作,盖座小屋,建个养殖场,用禽畜的粪肥地……梦想过着诗意的农庄生活……
我最终选在离村几公里外的甜泉水库边上的一个山头上开荒。那时候家乡推广种植油萘(李和桃嫁接成的水果)和板栗。棠口村一带已经开发了大片大片的油萘园。我买了些种植方面的书学着,利用假期和周末(那时我上高三补习班)去开荒。只要天气不坏,早上就带上些饭,扛着柴刀出工(锄头多是就地藏在山上免得来回拿),傍晚才回家。就这样到第二年春天,终于种上了百来棵油萘苗,也算是种上了希望……
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当初真是浪漫。那个山头其实是十分贫脊的。有经验的老农一般不会选这种地开荒。看见我在这里开荒的同村的长辈也曾建议我另找地方,说这里“土太衰”,可我最终没有换地方,只因为我觉得这里地势好(一个小山包),风景好,视线开阔,不阴森(虽然在背阴的一面也有一个坟地),靠近公路,我一个人开荒的时候不害怕。土衰就勤施些肥吧,再说我还要搞养殖呢,我这样想。
两三年后,萘树也长得有些模样了,春天里也花开满树,看着满心欢喜。山上也有几棵野生的柿子树,我也把它嫁接了,成活了几棵。每到空闲时我就到山头上锄草,剪枝,施肥……我还想着建个木屋或砖房,再种些竹子之类的。似乎诗意的生活不远了……
可是这终究只是我内心的理想,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当时基本就靠我一双手。如今算计起来,我自以为在这块土地上投入很多精力、体力,可除了劳作外也没有太多的成本投入。肥料、农药都少得很,因为没什么钱可以投进去。油萘刚结果的那几年,采了一些。因缺管理,长得不多也不好,卖不了什么钱,基本自家零吃了。另一年父亲在园地里种上些萝卜,收了一些。后来似乎油萘行情不好。即使别家种得很好的也卖不了好价格。许多人都砍了萘树,改种板栗了。我外漂打工后,山地交给弟弟管。他也没太大兴致,看到别人都把萘砍了种别的,他也把萘树砍了,种上了杉树,也没管它,如今整个山头看上去已是一片荒芜。
我曾经是想着让这园地圆我的发财梦的。可事实是它不堪重负,承载不了我的梦。它也没给我多少金钱上的收入,更没让我发财,哪怕是在故乡娶妻生子,男耕女织的梦。我是真切地体会了农民从土地上掘取财富的艰难。
故乡的土地,想说爱你不容易!我终于半推半就,依依不舍地退却了……
我曾经十分疑惑:我们为何对土地如此恐惧,失望,无奈?或许因为土地能给我们的太少太少?……可是干百万年来,土地是一如即往地养育着子民的。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是先民的理想,可不知为何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不屑于这样或变得更难以实现,以致到了纷纷逃离的地步。
若回过头用功利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这片土地所给我的,确实是不多。但是从当时来说,它也是给我带来快乐和希望的。在失意的岁月里,至少也算画饼充饥吧。在挥汗如雨中,我也得到成长和经验,感受土地的温情和冷峻,也许比实物的收入更重要吧。
我常想,面对土地,我们常常感到无奈失落,只是因为我们奢望太多。贪欲,攀比。若是生活能够简单一点,其实千百年来我们只要有几分田地也就足够。我们如今的追求似乎总是远超土地能够给予,以至它不堪重负。土地其实已经满足了我们最重要的口腹之欲,我们却没有知足。老指望着靠土地发大财,为此常常不惜违背土地的自然规律,也就难免受挫痛苦!---这就是我们背叛土地的代价。
如我一般的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职场商场沉浮起落,每到失意时,常愤而放言:“……大不了回家种地去……”土地已成了我们最末的选择了。但也确实算是我们最后的一道屏障了。在我们年轻气盛,被世俗的欲望无情裹挟的时候,我们对土地是淡漠和轻蔑的。也许当我们慢慢成熟,直到繁华落尽,看尽虚名浮利,钩心斗角,才能再回头来寻找土地与乡村那一方清静。当我仰望都市上空,把我这许多年的都市生活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开,发现能真正沉淀的已所剩无几。最终只剩下故乡那一片日渐荒凉的土地。我想到了《人生》中的高加林和《乱世佳人》思嘉丽的结局,无不是土地给了他们最终的安慰。千帆过尽,我们终将明白土地是根。土地,才是世上唯一真实的东西,那是唯一留下的东西……
本文入编《文笔荟萃》2014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