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叟说:“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显然是把自知和自胜放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价的。没有自知,不能自胜。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真正了解自己的才是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
善于体察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是高明,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我的是坚强。
了解别人,慧眼识人,这种人了不起,但识人有术,这里面有经验成分,但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者。
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面前,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
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
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在这段言论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却自作聪明地解释为“忠”、“恕”两个反面,可见曾子并没有领悟老师的讲学内容。但曾子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说出了如笑话般的话。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正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汉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一天,文帝到陈平家去探视。面对文帝的深切关怀,陈平非常感动,但也非常惭愧。他对文帝说:“皇上您太仁慈了,但我却犯了欺君之罪。我对不起您对我的一片爱心啊!”原来,陈平并没有生病,而是装病。他不想当丞相,而是想把相位让给周勃。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皇上听陈平如此说,理解听从了陈平的建议,决定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文帝对国家大事非常重视。有一天汉文帝上朝时,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
汉文帝看周勃答不上来,就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文帝听后就生气了,说道:“既然什么事情都有专人负责,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是:上能负责皇上,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同时,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他们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了他的辞呈,任命陈平为右丞相。从此以后,不再设立左丞相。
陈平辅佐汉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的中兴。
智者做人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以自己的才能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及”的辩证法则。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对别人认识得很清楚,把握得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认识,也不能准确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
“你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首先要自己跳出“庐山”,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和审视自己。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认识不足,才能克服缺点,推动自身进步。其次,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自我评价高或低,把自己放在年龄相似并较熟悉的人中间作比较,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在群体中的地位,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再者,通过交往征求别人意见,依靠朋友,向他们了解对自己的看法,从中总结自己。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一事无成;把自己估计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不敢去试,最后抱怨终生。可见,认识自己多么重要。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面临成功,不会忘乎所以,瞧不起别人;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丧失信心,只能更加谦虚,更加勤奋。
尤其在竞争的今天,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愚者谋己,智者谋人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苏洵
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人生不过百岁,就应该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多行善积德。有什么利益可以超过百岁,能带到棺材里去呢?有的人为了蝇头小利,连最起码的仁义道德都不顾,丧尽天良,为所欲为,被世人痛骂。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辆兵马的大国拱手让人,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分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为了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目中。所以,“谋事公道,人我不二”的糊涂之人,他们舍弃一己私利,成全公义,最终为天下人尊敬、爱戴。
就大多数人而言,当眼前的工作若无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他开始就会放弃。实际上每一个人在工作之初都会产生“自己恐怕办不成”的不安感觉。此时,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拿出勇气,来进行一番尝试的话,也许效果大不相同。
曾有人这样说:“虽然有人说,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知困难就不要去动它,要不然就很难有成功的一天,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其实,一个人越遭遇困难,就越能够发挥出他的潜在能力。”一件事当你自己还不知道能否成功时,不妨自认为做得成,然后全力以赴。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宋代文学家苏洵在《审敌》中写道:“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个人谋利益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它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一己私利考虑得多,就必然将一己的利益凌驾于许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维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思维结局的变化。所以,只有思维开阔,不受私利的狭隘思维所限制,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清醒、正确、明智。
刘邦登上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后,傲视群臣,目中无人。
有一次,他患了感冒,于是传下圣旨:“任何人不得入宫进见。”许多事情连续几天都得不到奏报,地方上的百姓叫苦不迭。
大将军樊哙是一个粗人,十分恼怒,他闯进皇宫,来到刘邦榻前,高声说道:“想当初,陛下在沛县起兵时,何等英雄气概,如今天下安定,您怎么就变得如此萎靡不振?您患病,不与文武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成天与太监待在深宫里,难道不回想秦始皇当年病死时,宦官赵高假造遗诏,杀害公子扶苏与忠臣良将,祸乱天下的事情吗?”
樊哙越说越激动,刘邦原本是轻感冒,听了将军的陈词,深受感动,翻身下榻,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共商大事。
《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说:“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这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
书中又说:“由于喜欢蛇,而贸然出手去抚摸它,往往会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为不喜欢老虎,而动手击打它,同样也会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须远离老虎和蛇,即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老虎和蛇就是指小人。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遭致不必要的伤害。
淡看名利,耐住自己的本性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凡事有利则必有害。何为利?利不仅是经商做买卖,赚取的利益是利;以私害公,只要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都是只顾一己之私的利。它不仅危害社会,同时也是害了自己。“利”和“义”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利”与“害”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是非常微妙的。
面对“利”与“害”,我们又当“忍”什么呢?“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不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收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
唐建中二年,成德李惟岳、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悦与山南东道梁崇义四镇节度使联兵叛唐,形成“四镇之乱”。唐德宗李适下令调集兵马平叛。
公元781年和782年,唐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一带)节度使马燧、昭义(今山西长治一带)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李晟两次大破田悦军。田悦收拾残兵,逃回魏州(魏博的治所),守城自保。马燧兵围魏州,但久攻不克。朝廷派马燧等军进击田悦的同时,命幽州节度使朱滔攻成德李惟岳军。李惟岳大败,逃回恒州(今河北正定)。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降朝廷。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李讷(时李正己已死,其子李讷统领军务)也都被朝廷派兵战败。梁崇义投水而死,李讷上书朝廷,请求悔过自新。整个平叛战局对朝廷很有利。官军一时取胜,进剿有功的节度使都争封地。
王武俊和朱滔认为朝廷分封不均,心怀不满,被困在魏州的田悦得知后,遣使前往离间。朱滔、王武俊素有异志,三方一拍即合,于是三镇联合叛唐。公元782年初夏,朱滔、王武俊率军救援魏州田悦。朱、王两支兵马抵达魏州时,魏人欢声雷动,田悦备酒肉出迎。第二天,朝廷派来增援马燧的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节度使李怀光,率步骑15000人也赶到魏州城外,马燧领将士列队欢迎。
朱滔见李怀光率军来支援马燧,立即出阵。李怀光有勇无谋,想乘朱滔、王武俊二军营垒未立就挥师出击。马燧建议说:先让将士休息一下,待敌情观察清楚后再战。李怀光刚愎自用,对马燧说:“等对方立成营垒,后患无穷,不可错过现在的大好时机。”于是挥军出战。两军接战,李怀光军勇猛冲杀,斩杀叛军步卒千余人,朱滔引兵败退。李怀光骑在马上观望,骄矜自得,任凭士卒们窜入朱滔军营争掠财物。这时,王武俊率2000名骑兵突然横冲过来,把李怀光军一截为二。朱滔亦引兵反击。李怀光军大败,被逼入永济渠(今卫河)溺死、互相挤踏而亡者不可胜数,尸积永济渠,渠水为之断流。马燧欲出兵相救已不及,急忙命令本军严密守住营垒,才免于与李怀光军同时溃败。当晚,叛军又放水截断官军粮道和退路。第二天,道中水深3尺,官军被困。马燧大惊,被迫派人向朱滔等婉言求和,保证遣还诸节度使军权,并向唐皇保奏,让朱滔统辖整个河北。官军撤兵后,11月,朱滔、王武俊、田悦宣誓结盟,推朱滔为盟主,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讷称齐王。唐廷这次平叛遂以失败告终。
由于见利而不见害,李怀光败于魏州,这里是不能忍于利的诱惑而失败的。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损。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因此,聪明智慧的人看到名利,就考虑到灾害;愚蠢的人看到名利,就忘记了灾害。考虑到了灾害,灾害就不会发生;忘记了灾害,灾害就会出现。
人不能过于贪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谁都懂得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哪里有那么多现成的好事在等待你呢?许多人也明白,小利之后会有大害的道理,但是一事当前,则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小利不得的吃亏感,那后果又是什么呢?
自古至今只有能明是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见利思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要兴利除害,趋利避害,也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才能办到。人生能有几何,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
人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而不奋斗,则会一事无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愤图强?
忍安逸,首先要知道珍惜时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的事情。
其次,忍安逸,要积极进取,否则就会像《论语》中孔子说的那样“吃饱穿暖,安逸地住着,却没有受到教育,就与禽兽相差无几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退一步也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工作,才能不停地奋斗,永不止息地前进。
古人认识到了贪图安逸,人就会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养成“娇骄”二气。面对挫折则放弃自己的志向,那又怎么能立身立国呢?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所以要忍安逸、艰苦奋斗,才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怨恨他人等于荼毒自己
不要对任何人产生怨恨之心,要将慈善之心广布于天下。——林肯
作为一个人,一定要保持一颗慈爱的心,除去那些怨恨别人的想法。因为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越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因此,谁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地会与他人之间发生摩擦,或者是不愉快的时候,尤其是当你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是否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呢?你是否会因此而在心里对他人怀有怨恨之心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当你受到了真正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完全有理由怨恨他人,因为你是真的受了委屈。可是,请你冷静地想一想,当你在怨恨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事实上,你所得到的只能是比对方更深的伤害。
你的怨恨对他人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是你自己内心里的怨恨影响了你自身的健康,因为你的怨愤态度使你产生了消极情绪,这消极情绪对你的健康和性情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从而对你造成伤害。更为严重的是,你总是想着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总是因此而极不愉快,从而也就会因此招致更多的不愉快。
想想看,你是否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呢?你要知道,我们所受到的不公,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所欲求。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心理上的这份欲求,或者把这份欲求看得很淡,那么不公又从何而起呢?
当然,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你不必与那些与你之间存在着嫌隙的人表现友好,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原谅和学会遗忘,那么你也就否认了你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这样一来,你对他人的怨愤也就会因此而升级,你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也同样会由此而升级。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
我们常在自己的脑海里预设了一些规定,认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不是很可笑吗?
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其实,倒霉的人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甚至连觉也睡不好。
如果你觉得怨恨一个人时,请先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反应,你就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一个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能明白什么道理就明白什么道理。你要不要让他感到愧疚,对他差别不大,但是却会破坏你的生活。假如鸟儿在你的头上排泄,你会痛恨鸟儿吗?万事不由人,台风带来暴雨,你家地下室变成一片沼国,你能说“我永远也不原谅天气”吗?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怨恨别人呢?我们没有权利去控制鸟儿和风雨,也同样无权控制他人。老天爷不是靠怪罪人类来运作世界的,所有对别人的埋怨、责备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
即使遭逢剧变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释怀。因为如果你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就得抛开愤怒,原谅对方。
悲痛和愤怒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第二种人却能得到超乎常人的同情心和理解。
令人心碎的事,例如大病、孤独和绝望,在人的一生中都难以幸免。失去珍贵的东西之后,总有一段时间会伤心、绝望。问题是,你最后到底变得更坚强呢,还是更软弱?
宽恕、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
事实上,忘记你所受到的不公,忘记对他人的怨愤,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只能是你自己。当你忘记了怨愤,学会了遗忘和原谅,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所认为的那些所谓的不公,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它们在你的一生之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你也同时会认识到,抛开对他人的怨愤之心,你所获得的快乐是你这一生都享受不尽的。
学会宽恕而不怨愤,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如果你还没有学会遗忘和原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强迫自己,不要怨恨别人。
骄矜的人无知,自知的人智慧
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王阳明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咳,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固执自己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
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清将向荣战死,太平军举酒相庆,歌颂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功绩。天王洪秀全加更深居不出,军事指挥全权由杨秀清决断。告捷文报先到东王府,天王命令赏罚升降参战人员的事都由杨秀清做主,告谕太平军诸王。像韦昌辉、石达开等虽与杨秀清等同时起事,但地位低下如同偏将。
清军大营既已被攻破,南京再没有清军包围。杨秀清自认为他的功勋无人可比,阴谋自立为王,胁迫洪秀全拜访他,并命令他在下面高呼万岁。洪秀全无法忍受,因此召见韦昌辉秘密商量对策。韦昌辉自从江西兵败回来,杨秀清责备他没有功劳,不许入城;韦昌辉第二次请命,才答应。韦昌辉先去见洪秀全,洪秀全假装责备他,让他赶紧到东王府听命,但暗地里告诉他如何应付,韦昌辉心怀戒备去见东王。韦昌辉谒见杨秀清时,杨秀清告诉他别人对他呼万岁的事,韦昌辉佯作高兴,恭贺他,留在杨秀清处宴饮。酒过三巡,韦昌辉出其不意,拔出佩刀刺中杨秀清,当场穿胸而死。韦昌辉向众人号令:“东王谋反,我暗从天王那里领命诛杀他。”他出示诏书给众人看,又剁碎杨秀清尸身让众人咽下,命令紧闭城门,搜捕东王一派的人予以灭除。
东王一派的人十分恐慌,每天与北王一派的人斗杀,结果是东王一派的人多数死亡或逃匿。洪秀全的妻子赖氏说:“祛除邪恶不彻底,必留祸。”因而劝说洪秀全以韦昌辉杀人太酷为名,施以杖刑,并安慰东王派的人,召集他们来观看对韦昌辉用刑,可借机全歼他们。洪秀全采用了她的办法,而突然派武士围杀观众。经此一劫,东王派的人差不多全被除尽,前后被杀死的多达三万人。
《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句子,也就是说不张狂、不自满,人才能有所收益。一个谦虚的人必然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子》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讲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不足之处,有欠缺的地方,这是明智的人。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毛病之所在。圣人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却忧虑自己有过失,有毛病,谦虚自省,正是这样检查自身的过失、错误、毛病,才能真正地没有过失,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世界上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谦逊是对症之药。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
自满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防止自满情绪产生,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不被表面的胜利所陶醉,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明智者当明察自己的不足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老子
正确地看待自己,自知自己弱智无知,有什么不好呢?古代西方有则流传很广的故事:
德尔斐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说,苏格拉底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去证实这个“神谕”。他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诗人、工匠等。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不能驳倒的”,于是,他反身自问,自己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很无知,因而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聪明之所在。
无独有偶。古代东方的老子也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自知自己不知才是最上等、最聪明的人。看来,自知自己无知才是真聪明,相反,自认为自己博学多知甚至能智胜天下者,倒可能是真糊涂。
有一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有所感触:
有一个人对自己坎坷的命运实在不堪重负,于是祈求上帝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对他承诺:“如果你在世间找到一位对自己命运心满意足的人,你的厄运即可结束。”于是此人开始了寻找的历程。一天,他来到皇宫,询问高贵的天子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天子叹息道:“我虽贵为国君,却日日寝食不安,时刻担心自己的王位能否长久,忧虑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还不如一个快活的流浪汉!”这人又去询问在阳光下晒着太阳的流浪人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满意,流浪人哈哈大笑:“你在开玩笑吧?我一天到晚食不果腹,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呢?”就这样,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地方,被访问之人说到自己的命运竟无一不摇头叹息,口出怨言。这人终有所悟,不再抱怨生活。说也奇怪,从此他的命运竟一帆风顺起来。
迄今为止,我们还未曾见到过一位内心平和、生活愉悦的绝对完美主义者。而且,今后可能也不会遇上。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所以,完美主义与内心平和相互矛盾,两者不可能融入同一个人的人格。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单纯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有谁试图使既定事物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变化而不顾客观条件,那么他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神话中,渔夫那贪婪的妻子,终于未能逃脱依旧贫穷的命运便是证明。现实中,我们许多人都过得不是很开心、很惬意,因为他们对环境总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幸福的一面。也许你会说:“我并非不满,我只是指出还存在的问题而已。”其实,当你认定别人的过错时,你的潜意识已经让你感到不满了,你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了。
一床凌乱的毯子,车身上一道划伤的痕迹,一次不理想的成绩,数公斤略显肥胖的脂肪……种种事情都能令人烦恼,不管是否与你有关。你甚至不能容忍他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如此,你的心思完全专注于外物了,你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精神生活,你不知不觉地迷失了生活应该坚持的方向,苛刻掩住了你宽厚仁爱的本性。
没有人会满足于本可改善的不理想现状。所以,你努力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你要用行动去改善事物,而不是“望洋”空悲叹,一味表示不满。同时你应认识到:我们总能采取另一种方式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但这并不是说已经做了的事情就毫无可取之处,我们一样可以享受既定事物成功的一面。有句广告词不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所以,不要苛求完美,它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有过于要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就赶快治疗——这可是容不得耽误的疾病啊!当你又要认为情况应该比现在更好时,就请把握住自己,理智地提醒自己现实中的生活其实很好。当你放弃自己苛刻的眼光时,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起来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会感觉到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的。
风紧扯呼,风松再来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菜根谭》
旧社会的江湖有一句黑话叫“风紧扯呼”,意思即为发现势头不对,马上主动撤离。这虽是黑话,但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生活中也一样适用。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使用蛮力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先保住自己的本钱再说。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决不可拖泥带水,这最能反映出你的心力深浅。因为,如果本钱没有了,就一切全玩完。对于会做人的聪明者来说,此时的“扯呼”是为了以后的再来,眼下的退,是为了下一步的进。
第一,要仔细分清“风”是否很“紧”,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扯呼”的决定。
因为,“扯呼”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所以,做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西去,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这时,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扯呼”,她还在想着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
第二,“风”如果很“紧”,就一定要主动“扯呼”。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能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则天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如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入宫中。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扯呼”,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又再回来,后来时机一旦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不仅为自己,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女性争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