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每个人都只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得点儿,失点儿,又有何妨呢?得不到的或已经失去的,固然会让你觉得遗憾,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保持宁静,好好把握手中的幸福,好好珍惜当下的快乐。
心灵回归宁静,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水能照万物,但前提是水面平静;人能看清最真实的自己,前提是心如止水。如果我们不能戒除浮躁的内心,就无法让心灵回归宁静,而一波动荡的水面,怎能照出最真实的容颜呢?所以,只有当心灵回归宁静时,才能宁静致远。
每个女人都想看见最真实的自己,但若心神不宁,浮躁不安,轻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看见最真实的自己将成为空幻的梦。这个时候与其做一些无意义的改变,不如静下心来观照自己。只有静心走自己的路,才能做最自在的自己,才能找到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对女人看见最真实的自己非常有启发:
从前,有一位年轻人生活在大山里,在父母去世之后,他决定到山外面去闯荡一番。走出大山之后,年轻人发现外面的人和自己很不同,他们大声说话,中气十足,而自己性格温顺,却被别人说成“娘娘腔”。
为了摆脱这个不雅的绰号,年轻人开始学着大声说话、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开始不打理衣服,不梳理头发。可是,后来别人又说他太“粗鲁”、太“野蛮”,于是,年轻人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处处小心谨慎。
总之,他不断受到周围人评价的影响,不断地改变自己,并因此换了好几份工作。他得到过很多人的“建议”,这些建议有些截然相反,这让年轻人非常苦恼,左右为难,也让他在不断改变中变得疲惫不堪。
为了看清最真实的自己,排解心中的苦闷,找到快乐的源泉,年轻人在一位老人的建议下去寻找一位禅师解惑。禅师问年轻人:“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苦恼不堪呢?”
“禅师,我的内心好烦好乱,我不知道该听谁的建议,但我又不能做得让别人不满意,我心中有很多矛盾在纠缠,现在我的生活没有一点快乐,请禅师为我解除心中的苦恼吧!”
在听完年轻人的讲述之后,禅师用充满智慧的双眼注视着年轻人,说:“如果我给你一盆清水,你能从中照出自己的脸吗?”
“当然可以!”年轻人说。
“如果我把各种色料加到这盆水中,你还能从中照出自己的脸吗?”
“染色之后水就浑浊了,自然照不出我的脸。”
“我们继续假设,如果我把一盆清水加热,让水沸腾不止,你能从中照出自己的脸吗?”禅师又问道。
“当然不可能!因为水在滚动,而且一直冒气。”年轻人表现出一副“你明知故问”的不耐烦。
禅师没有理会年轻人的不耐烦,只是继续问:“如果池塘的水是静止的,但水面有很多青苔浮物,你能从中照出自己的脸吗?”
“这也很难,因为杂物太多了,甚至连水面都看不见,怎么能照出自己的脸呢?”
禅师意味深长地说:“既然这些道理你都懂,你怎么不能解除内心的烦恼呢?人的心就像水面,只有当它平静且没有杂物时,才能照出脸的轮廓,而别人的意见、评价、建议都是杂物,比如水中的色料、青苔浮物,当这些东西落在一盆清水中时,你越是震荡,就越会把水搅浑。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沉淀下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那么你的心就会像盆中的清水一样清澈了,这样你就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就能看清事物的本相,也就知道什么意见该听,什么意见不该听了。这样你还会烦恼吗?”
年轻人听了禅师的话,幡然醒悟:“我现在明白了,原来我心不静的时候,才会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看来,原来那些烦恼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是我自己蒙蔽了自己啊,我真是糊涂啊!”
禅师说:“年轻人,你要记住,只有当心静如水的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你的心灵才会得到解脱。”
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浊而静之,徐清;安而动之,徐生。”意思是,谁能让一滩浑浊的水慢慢地静止、变清澈,谁就能让平静的生活激发出勃勃生机。说的就是即使周围环境再糟乱,只要你能让心平静下来,你的生活就会生机勃发,充满希望。
在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都那么“现实”的世界,权利、地位、名利、财富、美色等等都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每个身处其中的女人都感到生活的不易,感到自己的渺小。这个时候,你能对着一盆清水,看着自己的脸,回答这些问题吗?
你能做到心如止水,心明如镜吗?
你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吗?
你懂得怎样把握自己,不让自己在物欲的世界迷失和沉沦吗?
面对所谓的流行、明星,你能淡定如水,不随波逐流吗?
面对高富帅和**丝男的同时追求,你能不为他们的物质条件干扰,公平客观地选择吗?
……
对于这些问题,或许没有多少女人能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能!”因为很多女人的心缺少宁静,缺少自我的把持。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生比看上去晦暗、惨淡的表面现象,要丰富得多;而将生活的表现当做生活的全部,这种看法是何等的荒谬与无知。”
也就是说,每个女人都经历着两种人生,一种人生是在表面的生活中生活,一种是活在更深刻、更真实的内在生活中。而从根本上支撑我们的,是心灵、内在的生活,这是一种无法压抑的主导力量,是我们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嫁给了有钱的男人,却在风光一时、美貌一时之后不再受宠,在快乐、幸福一时之后不再逍遥自在的原因。因为当初她们没有看见最真实的自己,所以,看不清别人,看不清这个世界,不知道自己真正要追求什么。
所以,内心缺少宁静是可怕的。因为只有内心宁静,心智才能明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看清自己,才能坚持自我,才能看清别人,看清这个浑浊喧嚣的世界,才能轻松自地生活,感受真实的快乐。
心不静就不安,心不安就无所依
内心的宁静,是一种已然明了,却不去道破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不变的心灵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宁静。当心回归宁静了,人才能活得轻松。
当山茶漫山遍野地开放,你看到红的、白的花,看到一树一树的,一簇一簇的花时,你会激动得热血澎湃吗?当你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时,你会喜怒形于色,手舞足蹈吗?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年年不都如此吗?夏种秋收,有付出才有回报,拿到奖金不就是你平时的付出所得吗?有什么值得兴奋失态的呢?
老子说过,万物生于静归于静,庄子说过“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生活应该是平静如水的,心不静就不安,心不安就无所依。也就是说,如果心静不下来,生活就会失去依托,人就失去了主心骨,就会变得心神不宁,变得怅然若失。
有个美国农夫不小心把一块心爱的怀表丢失在谷仓里。他心急如焚,因为这是他妻子送给她的礼物,可是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时他看到谷仓外面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就对孩子们说:“谁能把我的怀表找出来,我就奖励他1美元。”
孩子们听说有奖励,一窝蜂地冲进谷仓寻找怀表,他们找了很久,几乎把谷仓翻了一遍,但也没有找到怀表。天色已晚,孩子们失望地回去了,但是有一个孩子留下了。他对农夫说:“你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一定能找到怀表。”
农夫说:“好吧!那你就快点找吧!”
这个孩子再次走进谷仓,找了一个位置,安静地坐在那儿。慢慢地,周围越来越安静,他隐约听到了怀表秒针的滴答声,而且声音越来越清晰。这个孩子轻轻地向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终于在一堆谷子里找到了那块怀表。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够找到怀表?因为他能静下心来,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所以,他能听到细微的天籁之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也越来越忙碌,大家或为经营事业奔波,或为职场应酬忙碌,或在网络游戏中寻欢作乐,内心充满了喧嚣,很难沉静下来。因此,人们才有“心太累了”的感叹。希望活出轻松,让内心回归宁静,已经成了整个时代的需要,当然更成了女人的需要。下面,让我们不妨从《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寻找快乐的启示吧!
战国时代,塞外住着一位老翁。一天,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丢了。在当时,马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失去了一匹马是一大损失。所以,邻居们都来安慰老翁,没想到老翁却平静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
几个月之后,那匹走丢的马又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的骏马。这真是赚了,邻居们都来庆贺,但老翁却平静地说:“这未必不是祸!”
又过了几个月,老翁的儿子骑着这匹胡马,不慎摔了下来,把大腿摔成了骨折。邻居们都来慰问,并且赞叹老翁料事如神,但老翁依然平静地说:“这未必不是福!”
半年之后,胡人入侵,塞外的壮丁都被征调去当兵,很多人都战死沙场,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大腿骨折免于兵役,从而保住了一条性命。
古语有云:宁静而致远。塞上老翁不正是这样吗?因为宁静,所以理智,因为理智,所以看得长远,料事如神。既然长远的事情都看到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还有什么不安心的呢?在塞外老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可以武装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内心,会为我们营造一种难得的心境。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在饥饿的状态下,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你给他们每人一袋麦子,一种人心静如水,他们会先把一部分麦子留下来用于播种,把另一部分麦子磨成面粉,然后当做口粮;一种人则心浮气躁,他们会急不可耐地把所有的麦子磨成面粉,恨不得一顿吃掉。前一种人心静,能理智思考,能看到长远,后一种人急功近利,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被尘世的欲望所羁绊。
宋朝名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你心若止水时,你方能心如明镜,清醒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地面对成败得失。如果在工作中你能心若止水,那么你就能沉静下来,更好地追求新思路。反之,一颗浮躁的心让你变得不安,一颗杂乱的心让你变得茫然,你的工作就很难达到高效,这对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心静才能尽心,心静才能生智。老子说过:“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人的心灵要保持清净,不要有太多的旁骛,否则就很容易丢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