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月”至妙,月照舟行,流水相随,照得见今夜无眠,流不尽如月相思。摇着小船,沐浴月华,在绵邈而悠长的思念之河里。换成“摇橹”或“摇船”之类的词语,则索然寡味,淡薄如水。北宋著名诗僧道潜有名句曰:“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笔法、造境均与道全诗句类似,不同在于,道全诗写村人早行,道潜诗写村人夜归,道全诗句可见诗人比村人更早,道潜诗句可见诗人比村人更晚,不管早晚,不管出入,都是一样的辛苦奔波,一样的艰辛不易。
诗人的笔下,秋天的早晨,飘满纷纷落叶,长满蓬勃秋草,笼罩厚厚乌云,飞过成群大雁,映照朗朗月华,响起咿呀橹声,一切风光景物,声光色态,动静音响,无不染上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不诉说一个漂泊者的心灵忧患。因此,读这首诗,读这个秋天的早晨,其实是在阅读一种沉重的人生。
落日苍苍望故乡
乡思
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游子心中时刻装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人在天涯,故乡也在天涯,人在海角,故乡也在海角。但是,这种故乡的幻影却永远抚慰不了漂泊流浪的心灵,永远抹不去游子心中的缕缕乡愁,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这种眺望就成了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普遍方式。宋代诗人李觏的《乡思》抒写诗人登高远眺,目断天涯,不见故乡的痛苦心情,动人心肺,催人泪下。
人们常说,距离之遥莫过于天涯海角,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遥远的天涯,可是我登高远眺,穷尽目力,望遍万水千山,望遍大江南北,望尽天涯海角,也望不见我亲爱的故乡。故乡在天涯之外,故乡在目力之外,故乡在日落之外,我的心早已飞向故乡,哪怕千辛万苦,哪怕千难万险。诗歌一开篇就直抒胸臆,用天涯阔远来烘托乡思绵长,气势磅礴,感情悲壮,乡愁如毒蛇,缠绕诗人,啃噬心灵;乡愁如暮云,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诗中两用“天涯”,不觉重复,不感呆滞,强调空间之辽远广阔,无边无际,给人以目断神枯,梦魂不及之感。可是,明知如此,偏要眺望,明知不见,偏要登高,其间悲壮也就不难体会。思乡如此沉痛,如此壮烈,的确是诗中少见。
落日,是一道景观,暮霭沉沉,夜色笼罩,千家万户,欢聚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作为游子的诗人就远远没有这么幸运,还在滞留他乡,还在远望故乡,心境如落日一样苍凉,乡思如暮云一样浓重。另外,落日也是一个空间意象,苍茫辽远,不可抵达,和两个“天涯”并置,增加了望乡的痛苦,烘染出强烈思乡之情。
人就是这样,对于故乡的思念,感情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时空距离的远近成正比,离家越久远,回家越不容易,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愈加强烈;倘若离家不远,时间也不长,回家相对比较容易,那么,思家念亲之情也就会淡薄一些。这首诗极力凸显空间的阔远,时间的久长,用意在于反衬出诗人思家念亲之强烈。
望尽天涯,不见故园,毕竟还是可以一望,聊寄相思,缓解愁苦。可是,更令人恼火的事情是,重重碧山阻隔,重重暮云遮蔽,阻挡了视线,暗淡了天地,哪能眺望天涯?哪能望见故乡?“一望”尚可自我安慰,可是,这可恨的碧山和浓云,把我“远望”的机会、条件都剥夺了。这个黄昏,这个即将被黑暗吞噬的黄昏。天地之间,只有我久久孤立山峦。恨日落天涯,苍茫辽远;恨天涯海角,无边无际;恨碧山重重,阻挡视钱;恨浓浓暮云,遮断远眺:诗人恨天恨地,恨山恨水,望不见家也不能望家,回不到家,也不能回家,心头充满了千愁万恨。
俗话说,爱屋及乌,恨屋及鸦,一个人的爱恨情愁,本来与天地万物无关。但是,当他极度苦闷、极度烦恼的时候,又无人诉说,无处发泄,只好迁怒于物了,这种心态真实而细腻,深刻而普遍。这首《乡思》诗中,诗人流露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只有游子才能理解游子,只有乡思才能抚慰乡思,一个长年生活在家乡,从未辞亲远游的人是难以体会到这份真挚感情的,甚至还会觉得有点荒唐可笑。
望乡之苦折磨李觏。其实,唐代其他诗人也有如此望乡寄情之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遥望,倍思亲人。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断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尽管海畔尖山,如刀剑丛林,处处割肠,时时穿心,可是诗人仍然幻想,化身千亿,散向望乡。此一望,心如刀割,心如箭穿,痛苦至极。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极目远眺,魂断天涯,彻底失望,悲恸欲绝。这一“望”同样悲壮!同为登高远眺,李诗、王诗望乡,多含思家念亲之情;刘禹锡和李德裕望乡,多有政治考量在内。同样悲情,可以参照理解。
千里江南千里愁
江南春
寇准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文如其人,知人论文,切情切境,这是传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但是,对于有些诗文来讲,文、人相悖,就文论文,以诗解诗,也未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作者和作者创作某首诗歌的特定背景并不重要,也许诗人创作的时候并没什么特别的背影状况,重要的是诗歌表达了什么以及如何表达,这种表达给读者以怎样的体会和共鸣。品读宋代诗人寇准的绝句《江南春》(其二),笔者就有这些感悟。不知人论诗,不牵强附会,就诗品诗,切情切景,《江南春》是一首颇具生命感发意义,颇具情感张力的佳作。
夕阳西沉,我独上汀洲,极目远眺,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我亲爱的心上人啊,远隔千里万里。东风乍起,白蘋花开,幽香浓郁,随风扩散,仿佛让我又回到了她的身边,闻到了她的气息,听到了她的心跳。绵绵情思,就如同眼前那春水,迢迢不断,千里悠悠。相思弥漫天地,漂在烟波里,开在白蘋上,吹进春风里,流在春水中,长在汀洲上,落在夕阳里。不见心上人,一切都是心上人!
诗歌意境大致类同古老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抒写秋天的相思,男主人公望穿秋水,等待千年,可是望而如梦,等而不来,迷茫和冷清弥漫在秋天的河流里。《江南春》抒写春天的相思,千里相思,可是,思而不来,望而不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场守望留给主人公的只是苍茫和落寞。
无论是秋霜白露,还是春水烟波,无论是白蘋飘香,还是蒹葭生寒,无论是月落汀洲,还是秋水苍茫,都是一样的离愁,一样的相思。不同也许在于,秋天的相思,清冷、孤寂,春天的相思,缠绵、柔婉,秋天因为清冷而执着,春天因为遥远而坚韧。江南的春天,不见桃红柳绿,蜂飞蝶舞,不闻鸟语花香,小河潺潺,只见日落汀洲,烟波苍茫,只见白蘋花开,春水绵绵,离愁洒满芳草,相思散落天涯。
古老的江南,永恒的思念,落日染苍凉,烟波写迷离。唐人崔颢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黄鹤楼》)柳永亦有词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烟波、日暮,烘染离愁别绪。崔颢在日落西山,天地昏暗的时候找不到家在哪儿,亲人又在哪儿,心中困惑像烟波一样迷茫。柳永在暮霭沉沉,烟波浩渺的江南,找不到心上人在哪儿,又去往何方,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寇准诗中的主人公则在日落西山,烟波杳杳的汀洲眺望远方,望不见知心恋人,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汀洲芳草绿,白蘋长相思”借用香花芳草来含蓄地表达相思之苦,爱恋之意,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南朝柳恽《江南曲》诗云:“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主人公在泽畔湖上采撷花草,寄托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屈原《湘夫人》有云:“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古诗十九首》亦有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云:“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等诗歌,无不运用“汀洲”、“白蘋”来传情达意,或思家念亲,或相思离恨,或忠君念主。
寇准此诗,点出“汀洲”这一特殊的地名,拈出“白蘋”这一特殊意象,自然能够引发人们的广泛联想。东风吹拂,白蘋花开,清香阵阵,我想采摘一束,可是,所思在远道啊,送给谁呢?又如何能送呢?这一洲的白蘋为我而开,也为我而愁啊!诗人只能慨叹,相思愁苦,缠绵心间,要问有多深远有多绵长,我也不知道,大概就像这一江春水吧,绵绵不绝,源源不断。
江南之春,有千年的诗词底蕴,有古老的相思文脉。烟波浩浩千里,香风拂拂千里,暮霭沉沉千里,白蘋相思千里。日落西山的黄昏,白蘋花开的汀洲,有一双眼睛在期盼,有一颗心在等待,也许,他会等到希望,也许他会等到失望。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感动,他就那样执着一念地站成一道穿越千年烟云的风景。
满目秋色寄故乡
垂虹亭
米芾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热恋中的情人常说这样一句话:“你在我身边的时候,你是我的一切;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一切是你。”这话移用过来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是恰如其分的。游子离家,辞亲远游,历时长久,免不了对故乡山水和亲朋故友的深切思念。身处异地他乡,人生地不熟,异地的一切风物、人事均能勾起游子对故园的怀想。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过一首小诗《垂虹亭》,就是表达这种思乡愁苦的。
诗题中的“垂虹亭”,位居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诗中的“洞庭”,系指太湖的别称,并非湖南境内的洞庭湖。诗人描写自己驾一叶轻舟过太湖的见闻感受,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构思巧妙,想象新奇。
我驾着一叶轻舟,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湖中不时蹿起白白亮亮的鲈鱼,如同精致的美玉,岛上的柑橘不时闪现眼前,金光灿灿,恰似黄金。面对此情此景啊,我真想写一首诗寄往遍植桑苎的家乡,告诉久别的亲人们:这垂虹亭的秋色啊,弥漫了中国的整个东南地区!诗人深情赞美太湖美景,绘声绘色,有情有韵;诗人强烈思念故乡,他要把这奇异的风光告诉家乡亲人,也要把自己的激动、喜悦之情捎给亲人,与他们分享,让他们放心。
这种想法初看似乎很奇特,然而细想又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荡舟太湖,目睹垂虹秋色,为之兴奋,为之陶醉,一个人激动兴奋之时最想把这份心情传达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所以,诗人几乎是不加思考地道出,我要把这太湖金秋捎给故乡亲人!思乡之情与太湖之美,礼赞之重与分享之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奇妙而复杂的情感因素。
唐代诗人岑参思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思念故乡,望乡而不能回归,愁肠百结,泪湿衣衫,马上相逢,无纸无笔,只好托人传语平安,报告亲人。唐代诗人王昌龄贬官之时也曾写过思乡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梦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人托朋友捎给洛阳亲人的话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家乡的父老乡亲啊,你们大可放心,儿子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没有什么过失、错误对不起你们的。都是思乡,都是捎信给亲人,但是形式有别,相比而言,书法家米芾的思乡更浪漫,更新奇。
这首诗从字句斟酌上看,很值得品味。首句两用比喻描写轻舟,一曰“断云”,轻舟如云,漂浮不定,无根无底;二曰“一叶”,轻舟如叶,轻盈渺小,无依无傍。“断云”也罢,“一叶”也罢,均与浩瀚太湖形成巨大反差,凸显轻舟与水沉浮的动态感,诗句不用一个动词,却将动态隐含在名词与量词之中,的确高妙。
次句中的两个“破”字分别与“玉”、“金”搭配,营造玉破而成鲈鱼,金破而成柑橘的瑰奇景象,给眼前实景涂上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令人向往。“金”、“玉”对比,流光溢彩,夺目生辉。鲈鱼与柑橘,又容易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据《晋书》记载,东晋王翰为官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鲈鱼和莼羹菜,于是弃官归乡,传为美谈。古书又有记载,楚地出产柑橘,诗人家居湖北襄阳,看到异乡柑橘而联想到故乡风物,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三句中的“桑苎”指代家乡,十分新颖,使人联想到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乡村质朴,风物地道,不直说故乡,而以“桑苎”代之,表明诗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风光景物记忆犹新,历历如画。思念之情,亲近之感油然而生。
末句中的“满”字,状写东南之地,秋色满天,浩渺辽阔,恰似“烟云掩映”的“米家”山水笔法,融画意入诗句,以阔景传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