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诗里许下一场相逢
记不清楚这是第几个夏天了,按照以往的惯例,炎炎夏日,漫漫长假,我总是关门闭户,用心读书,读时政文史,读家国天下,读湖光山色,读诗词歌赋,让阅读充实生活,让阅读滋养生命。阅读之余,不停思考,勤奋笔耕,一行行文字,一页页稿纸,记录下了我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对诗词与歌赋的感触。最近三五年,每一个暑假都会有一本书稿诞生,今年也不例外,这本书是笔者辛苦一夏的结果。不敢说水平多么高超,体会多么精深,也不敢说品读多么敏锐,视野多么宽阔,但是,诚如一位母亲最了解自己生下的孩子一样,笔者沉湎宋诗,吟咏玩味,还是有些体悟和感受的。
最要谈到的是宋诗的情韵意趣。我不赞同学术界对于宋诗的成见或是偏见。一般认为,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多有议论说理,形象有些干瘪枯燥,情韵比较淡泊。其实,诗歌是情感和想象的结晶,诗歌也是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在情感意蕴、形象精神上各见特色,各见优长。宋诗则反映宋朝风貌,披露文人士子的心声,抒写大众的百样情怀。它可以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生机灿然、情意浓郁的世界;它可以感动你我枯淡沉寂、平庸肤浅的心灵;它可以陶冶读者平和静穆、不甘沉沦的情操。只要你乐意,只要你平静,你就可以通过阅读和沉思,联想和品味,感受到生活的缤纷诗意和世间的万千风云。
跟随杨万里,落日黄昏的时候,观察乌鸦归巢,“已是霜林叶烂红,哪禁动地晚来风。寒鸦可是矜渠黠?踏折枯梢不堕空”。摘下有色眼镜,投送好奇目光,你会看到乌鸦不惧寒秋,无畏风霜,迎难而上,展翅高飞,精神抖擞,精悍顽强,活脱脱一个骁勇斗士的形象。正如刘禹锡笔下的白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你哪里还会嫌弃乌鸦?哪里还会憎恶乌鸦?哪里还会避之唯恐不及,咒之唯恐不死呢?这个时候,乌鸦活在我们心中,轻盈灵巧,勇敢机智。
跟随苏轼,欣赏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晴景、雨景都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诗人的感受又是如何?苏轼开了个玩笑,就好比西子姑娘,不管淡妆浓妆,总是那么适宜。淡妆美,浓妆美,不化妆亦美,因为西子本来就是天资玉质,卓尔不凡。西湖也一样啊,晴天美,雨天美,不晴不雨也美,任何时候的西湖风景都是优美如画,引人入胜。苏轼搬出历史上的大美女,搬出自己心目中的大美女,比喻西湖迷人风采。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不被感染,不被打动,很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西子,爱西湖,还真说不清我们隐秘、激动的心思呢。
跟随苏舜钦,唱和朋友诗文,品读《和〈淮上遇便风〉》:“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风景是心灵的写照,诗歌是感情的结晶。读苏诗人笔下的朗朗清风,浩浩长天;读苏诗人笔下的粼粼清波,隐隐青山;读苏诗人笔下的顺水轻舟,顺风衣舞;读苏诗人笔下的喧卑之地,苍茫大海。你会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滋养;你会得到自由的真谛,人生的真义。
跟随文同,欣赏山中明月,“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寺。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一场秋雨洗礼山林,一轮明月灿烂山林,一池清风吹醒山林,一树野果惊动山林,一片虫鸣热闹山林,一位诗人行吟山林。一切在诗人心中都是美的,一切在诗歌里都是静的。虫鸣果坠是诗声,风吹荷卷是诗态,月照松风是诗心。
每一首诗都在言情,每一个句子都溢满情趣,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画,宋诗情韵悠长,气韵沉厚,很是值得品味咂摸。即便是那些议论说理成分浓郁的诗歌,也大多情理兼备,诗画相融。且看陈与义的《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胭脂色”,分明让人感觉到海棠花开得艳丽生辉,婀娜动人。想想看,春寒料峭之中,看到一枝海棠独放,娇红欲滴,生机勃勃,诗人该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由此,不难窥知诗人战胜困难、战胜风雨的勇气。“胭脂色”还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涂脂抹粉,娇艳迷人的女子,风吹面庞,雨湿胭脂,也许让她“泪”流满面,一派狼藉,但是,她不惊不惧,不愁不悲,仍是独立风雨之中,一脸坚强,多有风致,多有精神!这何尝不是一个风骨铮铮的女子呢?不同于风雨摧残,花容失色的哀愁凄惨,也不同于弱不禁风,临寒伤悼的凄楚可怜,她可是容颜可变而风骨不改啊!
再看汪若楫的《绝句》:“万木惊秋各自残,蛰声扶砌诉新寒。西风不是吹黄落,要放青山与客看。”猎猎西风,既有摧折万木,冷彻昆虫的冷酷无情,也有吹去黄叶,放出青山的快意人心,如何看待,如何取舍,的确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诗人用自己的体会含蓄地启迪人们,不要一味地伤悲惆怅,怨天怨地,不要固执地望秋堕泪,临风伤心,要转换思维,改变眼光,要开阔心胸,积极乐观。深秋也有座座青山,人生处处常存希望。尤其是,当你陷入困境,沉沦不振的时候,更要放开眼光,端正心态,努力去捕捉,去发现挫折后面的希望。
宋诗言理,融汇情意,出之形象,羚羊挂角,妙无痕迹。读者品味,不是刻意探寻事理,不是为了明辨是非,而是赏玩诗歌,感触万象,激荡情思,复活生命。为情所感,为意所迷,为诗所动,不知不觉之中,猛然顿悟人生哲理。这是意外的收获,也是情思激荡的结果。笔者深感,品味宋诗,绝对不要受清规戒律的拘束,更不要被这样那样的见识干扰。读者的任务是寻找快乐,体验情意,激动心灵,复现场景。至于感悟文理,探究世相,倒在其次。
品读宋诗,我认为和谈恋爱一样,不可貌相,不可浅泛,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沉潜玩味,吟咏咀嚼,久而久之,建立情感,彼此默契,更容易走进古老的诗魂。读到一定的时日,读到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彼此相融,如胶似漆,不可分离,哪怕须臾。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能充分感受到读诗的快乐和幸福。
笔者喜欢对读唐宋诗歌,尤其是从意蕴情感、气韵精神方面去比较辨析,发现唐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一脉相承,一气灌注,的确难以硬性区分,比较高下。笔者也喜欢对接生活,融进自我。如此品味宋诗,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情怀。笔者有一个观点,宋诗穿越古今,穿透生命,经历岁月,饱含风霜,它们身上应该挟带一些人类永恒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生命的丰盈和意趣,感情的丰厚和敏感,等等。我们读宋诗,无异于与古代诗人交流情感思想,无异于在浩如烟海的诗行中寻找心灵的知音。这个时候,生活和生命,自我和诗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支撑。写诗强调“诗中有我最风光”,品诗同样强调“读中有我最精彩”。诗人之我与读者之我交融共鸣,这才是读诗的最高境界。
笔者认为,宋诗的确光芒四射,绚丽多彩,只是长久以来,由于唐诗的光芒太过耀眼,宋词的光辉太过灿烂,从某种程度上遮掩了或是隐没了宋诗的风采。笔者研阅宋诗,好比上山寻宝,目的在于努力发现宋诗这颗难为人知的珍宝,努力发掘宋诗久被淹没的璀璨光芒。宋诗是一位隐居山中的姑娘,不施粉黛,不描眼眉,衣装朴素,举止天然,一旦面世,见天见日,必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我想还原宋诗的场景画面,我想重温宋诗的感情气流,我想点醒宋诗的生命启示,我想与爱诗的朋友,分享宋诗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约定平凡的你我,爱诗的你我,心怀宋诗,一往深情,一起穿越沙漠,一起远涉江河,一起奔走塞外,一起遨游山林,一起仰观风云,一起心游万仞,相信大千世界有多么广阔,宋诗之旅就有多么精彩。
偃月公子2014年2月书于长沙雅礼
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