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山下,好溪中,有块青褐色的大岩石,像朵荷莲似的浮出水面。人们称它为“青莲石”。青莲石上竖着一座玲珑别致的亭子,叫“问渔亭”。提起问渔亭,还有一段佳话哩。
明朝嘉靖年间,缙云出了个进士叫樊献科。他做过监察御史,刚直不阿,但受到奸相严嵩的排挤,结果弃官回乡。
樊献科回缙云后,看上了秀丽的仙都风光,便在那里盖了座草堂,题名“斗山洞天”。他就长年在此读书吟诗。
朝中有个叫濑仙的大官,是樊献科的好友,很想念他。这一天是阳春三月三,濑仙骑马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缙云来会故人。他乘了小船,沿着好溪逆水而上。一路上,婆媳岩、龙首峰、小赤壁、大肚岩等地的山光水色,把濑仙的眼睛都看花了。真是:“奇峰七十二,个个俯清流。”
船到忘归洞下,好溪水大,这一带是荡荡漾漾的一片。山巍巍,水茫茫,哪里去找老朋友呀!濑仙正为难,忽然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歌声:
寻兴行过小蓬莱,
灼灼桃花次第开。
流水不将春色去,
烟霞深处是天台。
随即,从下游君子石后面转出个竹筏来,筏上站着个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老渔翁。濑仙赶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过礼。老渔翁一看,知是迷路的外地客官,忙撑着竹筏过来。濑仙问:“动问老伯,不知可晓得一位姓樊的御史藏身何洞读书?”
老渔翁捋捋胡子眨眨眼,说道:“哦,你问的不就是隐居在倪翁洞里的斗山先生吗?”
“对对,我要找的就是他。”
“那好,客官就跟我来吧。”
老渔翁撑着小竹筏在前引路,濑仙的小船在后跟随。老渔翁领着濑仙驶进了君子石和青莲石之间的一条又狭窄又幽深的水上甬道。这甬道只容小筏小船直穿而过。船一进去,就淹没在繁茂的杜鹃花丛里。不熟悉仙都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边还别有洞天哩!
穿过甬道,便进了旋涡洄澜的半壁池。池中架有弯曲的青石小桥,叫洄澜桥。桥下成群结队的红鲤鱼,卷尾扬鳍,泼剌有声。
老渔翁和濑仙登上小桥,朝着一条向上延伸的小隧道摸索。这小隧道,又陡又窄,人进去,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
濑仙由老渔翁牵着,边摸边爬,爬出了天窗口,两人已经到了山腰上。濑仙四下一顾,只见危岩叠叠,松柏吐翠,鸟儿啁啾;山间有楼台亭阁,曲径盘回,好一个“洞天福地”。东侧峭壁上还镌着“旭山”两个大字。再走上几步一瞧,见面前三个大岩洞连在一起,中间通着像米筛大小的圆孔。嘿,这樊献科正坐在中间这个洞里看书哩。老朋友相见,自有说不出的高兴。
濑仙拉着樊献科的手,面朝老渔翁感慨地说:“呵呵,想不到仙都的山洞是这般幽深隐蔽,真是水中有洞,洞里有天!要不是这位老伯引路,还不知道几时才能见到老朋友呢!”说罢,就从包袱中取出十两白银,要酬谢老渔翁。
老渔翁赶忙推辞说:“引路指迷,乡间常事。客官的美意,我心领了。”
樊献科见两人你推我让,便对濑仙说:“老伯向来助人为乐,你再多给他银子,他也不会接受。我看不如就在山下这青莲石上造一座亭子,取名‘问渔亭’,一来为你这次访友迷路,问津渔人作个纪念;二来为今后外来的游人作个标记。人家只要一看到这问渔亭,就晓得倪翁洞在什么地方啦!”
第二天,樊献科就去请来十多名能工巧匠,在青莲石上动工造起亭来。
没多少日子,亭就落成了。但见那八只圆溜溜的柱子撑住了八只亭角,每只翘角,都有一条鳞光闪闪的红鲤遥望蓝天,跃跃欲跳。二重椽上,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恰似碧水扬波。好漂亮的亭子啊!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半壁池西侧的石壁上,看到当年濑仙问渔访友后留下的诗:
寻真来曲水,
拂石试残杯。
鸟问山花语,
渔歌晓棹回。
胡必法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