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的地域性极为明显,出了温州地界,谁也听不懂温州话。几个温州人在外地,叽里咕噜一说家乡话,旁人就傻了眼。听不懂温州话,有人急了,骂温州话是“瘟话”。温州话,传递着温州人与众不同的商业文化性格:聪明、务实、叛逆。
1.温州方言的种类
汉语方言庞大复杂,尤以东南沿海各省为甚。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温州话难懂,闻名全省全国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外地人都会这样评价温州之言,“温州话难懂,更难学。”
温州话听起来像外国话,而且温州各地方言又不一样,确实难懂难学。几个温州人在一起聊天,在温州人看来,就像是在说天书。虽然如此,但你如果想要了解温州和温州人,那么不懂点温州话,就可能要吃点亏。
温州方言属于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五省一市,北与江淮官话,西与徽语、赣语,南与闽语接界。操吴语口音人口约7000万。吴语南北、东西差异极大,彼此不能通话,尤以温州话为甚。
温州方言的种类主要有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五种。此外还有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一、瓯语
瓯语是温州方言里最重要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鳖江流域。其中以温州市区和永嘉县为正宗,瑞安和文成基本上也讲瓯语,乐清清江以南海积平原、平阳鳌江下游、苍南小部、泰顺的百丈也有些地方讲瓯语。洞头县说瓯语的有大门、麓西、三盘、元觉、霓屿等,泰顺县只有百丈口镇说瓯语,此外还有青田的温溪、万山和玉环的陈岙、李岙一角,说瓯语的人口约500万。
瓯语有吴语的共同特点,1987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科学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将其列为吴语瓯江片。瓯语内部一致性比较强,各地能相互通语,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大致上可以以瓯海和瑞安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二、闽语
说闽南话的人口大抵是明清之交迁至温州的福建移民,他们主要分布在温州南部,此外还向浙北长兴、安吉、杭州及江苏宜兴移民,并一直分布到皖南广德、宁国、郎溪、芜湖东部、江西的上饶、玉山、广丰等县境内。他们常自称“温州人”,实际不说温州话而说浙南闽语。这些移民中有的是跟浙江的官话移民一样,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清政府为了开垦因战争而荒芜的土地时被迫迁移去的。
据统计,温州地区说闽语的共128.7万人,其中说闽南话的84.8万,说闽东语43.9万。其中泰顺讲闽南话的有1.4万,平阳讲闽南话的有24.3万,苍南讲闽南话的有48.4万,洞头讲闽南话的有5.2万。
三、蛮话和蛮讲
蛮话是苍南的一种土话,蛮讲是泰顺的一种土话。蛮话和蛮讲被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
蛮话主要分布在苍南的东部沿海地区,蛮讲分布在泰顺的中、南、西部地区。蛮讲和福建寿宁话连成一片,属于闽东话系统,保留着闽语的许多特点。
蛮话和蛮讲的主要区别在于蛮话受瓯语影响较大,特别是语音系统基本上向瓯语靠拢,因此,有人误以为蛮话应同瓯语一样属于吴语系统。其实,不论从来源上看,还是从特点上看,蛮话和蛮讲一样属于闽东话系统。
蛮话和蛮讲虽有不同之处,但相互能通话,据统计,泰顺讲蛮话的有18万,苍南讲蛮话的有25.4万。
三、畲(shē)客话
畲客话也叫畲语,是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畲客话分布在苍南、泰顺、文成、平阳等畲族居住区,说畲语的共有15万人。
畲族的居住方式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由于周围大多说浙南闽语或瓯语、蛮语,因此,外出时多用邻近方言,但回到家里或本族人聚居的地方,一定要用畲话。从前畲族还禁止与外族人通婚,畲话因而保持着许多原始的特点。
畲语属于畲家话系统,共有六个声调,与客家话近似。除了声调以外,在韵母方面,畲语也有和客家话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四、金乡话和蒲门话
苍南县闽语区中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是金乡镇,一是蒲门城。
金乡为浙南沿海的军事重镇,称之为“瓯郡之边疆,昆阳之要隘”。相传远古时代今金乡地域还淹没在海水里,大约在唐朝末年这里才出现滨海半岛。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为抵御倭寇侵扰,诏令信国公汤和筑沿海城寨,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设立金乡卫,辖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迄今已近六百年。金乡话就是当时驻城御倭官兵流传下来的语言。如今,温州地区操金乡话的约有3万多人。
蒲门城位于苍南县蒲城乡境内,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代抗倭名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门城方圆不过几里,城外人说闽南话,而城内约8千人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操一种祖宗传下来的、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城里话,这种话与其他地区的温州话不同,自有特色。蒲城语言堪称蒲门文化一奇,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几百年历史,既不属于闽南话,又不属于温州话,成为一种独特的方言。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蒲城历史上是兵家重城,戍守的将士主要来自浙北和苏南,以及闽南人后裔,各地方言经过交汇融合,才形成蒲门城里特殊的方言。
总的来说,官方意义上的温州话专指通行在温州市区一带的瓯语。
2.温州方言的由来
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为百越人,说的话是一种古越语。这种语言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不能交流。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这里说的汉语是由中原文化发展而来的各地语言)。古越语属于侗台语,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
古越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楼阁,酒汗,针金,板砧,膀蹄,头衔,鞋套,墙围,履鞋拖(拖鞋)”;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等;三是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等。
温州地处吴语区的最南端,且与闽语区接壤,故温州话中保留了较多与闽语相同的特征,但总体上还是跟着吴语地区一同发展为现代吴语。这是因为温州从东汉开始属会稽,三国时期属临海,公元323年才分置永嘉独立建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温州都受会稽(今绍兴一带)的行政管辖。
温州方言在南宋时已经很有特色了,这从戏文《张协状元》可见一斑。南宋末期永嘉人戴侗在其作品《六书故》中大量采录家乡的温州方言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很接近现在的温州话。
百越人说的是百越语,即侗台语。温州人的祖先是百越人,那么,温州话后来怎么会演化成为汉语南方方言的一支——吴语呢?
原来,百越人很早就与北方来的汉族有接触了。百越族要学习汉族先进的技术、文化,就必须先学习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语中的汉语成分越来越多,最后被博大精深的汉语同化,百越语也就随之消失了。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基本词从本民族的语言中保留下来,与汉人交谈的时候,不使用这些语言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正是这种情况。在温州话中,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一些词,如“茭虱(臭虫)”、“篛(田野)”,它们的读音与侗台语的形式很像,但是在汉语的北方话或者在古文献中找不到来源。这些词都不是文化词,也不是核心词,但都是口语中常常用到的基本词。学者们认为北方汉人迁到南方以后,他们的语言取代了南方的百越语,但是也向百越语借用了“茭虱”、“篛(ruò)”等词语。但是汉人借用百越语词总是有其原因的,比如说“柚”在温州话吴语中读“pe”,很可能就是百越语的底层词。北方没有柚子,汉人到了百越人居住的地方,看到这种水果,但是不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名称,于是就袭用了当地百越人的说法。“篛”这个词在温州的农村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农民们整天说“到篛里去”,“从篛里来”,“篛”就是田野的意思,但是他们同城里人说话的时候,很少会提到“篛”这个词。当年百越人与汉人交往也是如此,他们不必改变“篛”的百越语说法也照样能与汉人交谈。这就是百越底层词“篛”能够几千年保持不变的原因。
3.温州话与吴语的异同
早先,关于温州方言的属系问题有两种说法:一为闽语说;一为吴语说。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温州话的是我国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赵元任。他在1928年所著的《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中,第一次把温州方言归属于吴语系。如果从方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来观察,温州方言属于吴语系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但也有人认为,温州地处浙江南部,靠近福建,福建人历代迁徙甚多,在语词语法成分上受到闽语的一些影响。但是闽、温语言差距很大,在温州地区,说闽语的人口虽有百万之众,但如果在温州市区说闽语则几乎没人能懂。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
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以“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外,百姓讲的多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吴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官话在历史上曾对吴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嘉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
温州话和吴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吴语里“东、通、同”三个字声母不同:“东”的声母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送气,“通”的声母不带音但送气,“同”的声母带音但不送气,温州话也是这样。又如吴语里“哥”和“姑”、“打”和“冷”的韵母分别相同,温州话也一样。
温州话也有不少和吴语不同的地方,如:“猪”和“珠”、“煮”和“志”、“帽”和“貌”、“报”和“豹”等字,温州话分别不同音,而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分别同音。又如“本、分、真、深、心、陈、棍、灯、能、金、琴、宁、镜、轻、英、赢、影”等字韵母的主要元音,温州话读开口度大的a元音,而上海、苏州等地的吴语读开口度较小的[E]元音或开口度更小的[I]元音。
虽然存在差异,但温州话毕竟属于吴语区,所以有很多类同的地方,例如:把包子称作馒头、把布料称作料作、把东西称作物事、把房檩称作桁条、把花招称作花头、把家具称作家生、把窟窿称作洞眼、把提包称作拎包、把碗橱称作庎橱、把羡慕称作眼热、把竹片称作竹爿、把左手称作济手、把穿衣服称作着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