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营之道是“温州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温州人在经营理念、组织制度和管理生产、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和不断创新是“温州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现在提到温州人,很多人的印象好像都是暴发户,然后就是喜欢炒房什么的。事实上,温州人的成功是经过自己的辛苦经营得来的,温州人的经营秘诀才是他们迅速积累财富的关键所在。
1.超凡的凝聚力和巨大的能量
在国内服装界提起“庄吉”两个字可谓是大名鼎鼎,它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买西服,找庄吉”是许多职业人士显示身份的最佳选择。那么“庄吉”到底是怎样一个企业,它经营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
2000年5月,温州庄吉集团以“庄吉”品牌作抵押,向广发行温州分行贷款4000万元。此举开启了国内以企业商标作为抵押物,取得银行贷款的先河。事实上,这并不是广发行对“庄吉”另眼相看,实行了特殊优惠政策,也不是庄吉集团有着什么特殊背景,而纯粹是一种商业的自身规律在起作用,因为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庄吉”这一品牌已经拥有了自身的价值,它的声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本,据保守估计,其品牌估价约1.1亿元。
作为连续10年获得“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称号的集团公司,庄吉集团的利润总额已经由1996年在全国双百强服装企业排行榜中的第5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11位。自1998年后就连续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就是它的品牌价值的内涵所在。仅凭这些经过庄吉人努力奋斗得来的价值,任何企业得到“庄吉”就等于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就等于市场,等于利润。
经营一家企业不容易,而要撑起一个品牌就更是难上加难。别的条件暂且不说,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社会中站立起来,想要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环境,首先就要有一个具有超凡凝聚力和巨大能量的核心,而擎起庄吉集团企业大旗的,正是具有这样的凝聚力和能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这一核心由三个人组成,即赫赫有名的庄吉“铁三角”——董事长陈敏、总裁郑元忠和常务副总裁吴邦东。
在这一集团核心中,陈敏是服装经营方面的专家级人物。他思路敏捷,颇有儒将风范,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父亲的艺术熏陶,对艺术有着强烈的追求和深层次的理解。由于他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超乎其类、拨乎其萃的服装企业家,在温州服装界素有“少帅”之誉。
庄吉“铁三角”领导核心中的郑元忠,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温州柳市工业镇风云人物,他曾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大大王”之一。
很多人认为,郑元忠是“温州模式”极少的第一批试验者,也是全程走过“经济长征”的人。
曾轰动全国的“八大王”事件,郑元忠是主角之一。和郑元忠一起被抓的还有柳市镇搞私营经济的其他七位能人,罪名是“投机倒把”。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靠做生意,大都赚到了几万到10多万元的家资。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1984年3月,被公安机关收容受审了186天的郑元忠,被无罪释放。郑元忠走出看守所大门时,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亲朋好友,无罪,柳市的电器生产没有罪,我们还可以做电器生产。
创业,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和精神。
被释放的“八大王”一碰头,这些曾站在全国经济浪尖上的能人,大多数都有点失意和消沉,大多数人决定从此洗手不干或保守一点。郑元忠成为唯一的“激流勇进者”。
在“八大王”事件后,郑元忠成立了精益集团,并在短短几年之后,把它发展成为当时柳市低压电器业的“四驾马车”之一。
1992年,正当精益集团蓬勃发展时,40岁的郑元忠却又做了件疯狂的事:他放弃50万年薪的精益集团董事长之职,保留30%股份,背起了书包,去温州大学上学。先读经济学,后又转读服装设计专业。
令郑元忠再度出名的,是与他当年被抓时的“机电大王”名号相去甚远的“庄吉西服”。
1993年,郑元忠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了庄吉服饰公司。5年后,庄吉成为“全国十大西服品牌”之一。郑元忠在庄吉集团甚至在整个温州商界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庄吉集团常务副总裁吴邦东曾是温州十万销售大军中的一员,历尽艰辛坎坷开拓市场的经历,培养了他的务实精神,在抓企业管理中他有着独到的才能,做事认真,坚持原则,一丝不苟。正缘于此,他在管理精益开关厂时期,使得该厂成为浙江首批先进企业,并经批准成为全国无区域集团。
庄吉集团的这“三剑客”代表了温州企业界的三路精英,性格思路各有不同而又相得益彰,都可谓企业中难能可贵的人才,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早已是功成名就。他们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可以说是已经在某些方面“得道”的企业家。在新的条件下办企业,他们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有更高的目标、更宏远的设想,而这正是打造高层次、高品位名牌企业的必要条件。
庄吉集团强强联合的内部机制在温州具有榜样的意义,因为它一开始就摆脱了亲缘和家族局限,建立了一套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抢先进入了现代民营企业的圈子。这使得它更具备活力,更有利于以现代企业文化推动产品升级,全力开创服装名牌,实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构想。
2.在“人和”上下大工夫
温州地偏一隅,地处台海前线,加上又没有可供开发的特色经济,不适于作后方基地,又很少享受到政府的资助,但是在不利的条件下,各种商业信息却总能源源不断地及时输进来,所生产的产品也总能顺畅无阻地走出去。温州之地虽然偏僻但不闭塞,这是为什么?事实上,最大原因的就是温州有着密如蛛网、极为发达的信息网络和销售流通网络,加上温州人在商业信息方面极其灵敏的嗅觉,和善于分析各种资讯的精明的大脑。而这种发达的商业网络则是他们靠着各种社会关系的丝线精心编织而成。也就是说温州人在“人合”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通过血缘、地缘、人缘这“三缘”将这种网编织的天衣无缝而又异常强大。
“三缘”首先体现在血缘上。温州企业多具有家族企业的特色,父亲当老板,哥哥跑销售,弟弟搞生产,老婆管财务,叔伯堂表,七大姑八大姨,所有亲戚齐上阵。平时大家一起为企业出力出策,一起闲唠家常,可以一起开心享受家庭聚餐,其乐融融;有难时则群策群力,齐心出击,共克难题。这种家庭工厂在温州遍地都是,蔚为壮观。即使厂子做大了,企业发展了,裙带关系依然是老板依靠的最主要关系。厂子对内是温馨家庭,对外则是出击的拳头。血缘的向心力能使拳头紧握成团,这样不论出击的速度,还是出击的力度都提升很多。
“三缘”其次体现在地缘上。温州人以走南闯北,横行天下而闻名。曾几何时,温州的农民购销员在14万人以上,散落于全国各地,时称“十万大军闯南北”。这种团队模式所产生的力量无疑是强大无比的,而支持这种团队模式的就是“地缘”关系,在家靠父母,在外靠乡邻,温州人这种异常紧密的缘关系使他们走南闯北的最大本钱。
“三缘”再次体现在友缘上。无论是在温州还是在外地,由于宗族亲情、同乡亲情的存在,温州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这就是“商会”。温州人的这个“商会”不是帮会,也不是其他任何政治的或势力的组织,而是一种彼此互助的经济合作组织,它完全出于一种生产生活之需的自发性。如果你在生产或生活中急需一笔钱,用来进货或开办一家商店,你就可以通过同宗亲戚、朋友或同乡来“集会”。
利用家族关系来建立商业网是温州经济设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优势为外地企业所不具。当然这种家族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到了外地以后,家族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范围更广的同乡关系。而异境图存,一方面是感情相慰的吸引,一方面是齐心合作的需要,乡情就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温州模式的学者王春光教授认为,在外经商的温州人“个人自身的资源相当有限,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更多的还是采用乡情资源来构建起自己的社会网络。或者说是这样的网络为他们进入社会和生存提供了支撑,反过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社会网络,他们的社会网络主要由族亲、朋友、乡邻三者编织而成”。
温州商人大都经销温州产品,而他们又大多是从其亲戚或乡亲厂商那里进货。温州商人之间经常调剂货品,商人的诚信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大都是乡里乡亲,彼此知根知底,无论是货到付款还是款到发货,彼此都有个信任度,也难出现什么差错,这就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
加大对“人合”的投入力度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是有利于筹集资金。温州商人往往都有一套独特的融资渠道,依靠亲友和同乡筹集款项,而不借助于银行。此外,在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时,人情网络可以促使大家聚到一起,群策群力。
3.人脉即财脉,同外地人照样交朋友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温州人清楚地知道单打独斗,永远也成不了气候,因此,他们不仅善于利用家族、乡土关系建立血缘、地缘网,而且还善于交朋友,把友缘引入到人脉网中,将商业网络纺织得更大。
当然,这里交朋友,不只是与温州老乡交朋友,而是与五湖四海、南来北往的人打成一片。
在温州人看来,经商之道的内涵也就是处世之道,经商也就是做人,这个“道”建立在人际关系上。有了这种认识,他们将信息网、生意网当做人际关系网,来精心营造。有很多温州人发展生意就是从发展关系网着手的。
温州有名姓赵的年青商人初出茅庐,打算去北方某城市去寻求发展。在郑州站转火车时,因人流拥挤,不小心踩了一位老者的脚。他赶忙道歉,态度尽管诚恳,但老人却听不懂他云山雾罩的温州话,反以为他是在替自己辩解,指责老人的不对。老人平生最讨厌不讲礼貌的后生,便很严厉甚而苛刻地训斥了他。被骂得晕头晕脑的赵先生口上不说心里却暗怪老人不讲道理,不想上了火车,落座之后恰巧与这位老人坐了个面对面。赵先生忌于自己不善于讲普通话,害怕再发生误会引发更大不快,故而不想招惹老人。但后来通过听老人与旁边人的对话,赵先生了解到老人原是自己要去的地方的一位颇有地位的人,于是便一改初衷,主动搭腔并一字一语力求让老人明白他是在道歉,并邀老人共进午餐。老人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也为赵先生的诚心所感动,于是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赵先生得此之利,立足之始便常常带些礼物去老人家中拜望,精诚所至,两人竟成为忘年之交。赵先生与老人的结交自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借此构织自己的关系网,这种意愿果然得以实现——在老人的帮助下,他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比其他温州同乡更大的发展。
当然,也有一些温州商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建立关系网的重要作用,可是不久便会很快意识到并主动弥补这方面的课,甚至有更深的体会。一名陈姓温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温州某中学当教师。1984年随着温州改革开放步伐的大步迈进的兴起,他也告别了讲台,下海经商。刚开始他总感到不顺,不是业务难以拓展,就是各方面都遭受碰壁。他弄不明白,那些没什么文化的人事业比他干得红火,自己这个素质较高的“儒商”却步履维艰。有一次他对一名在上海做五金生意的瑞安同乡张某谈到自己的苦恼,张某闻之哈哈大笑,向他面授机宜,说:“做生意千万不能太黑心,能赚10元的,赚7元就够了。赚到的7元也不能全揣自己的腰包,要撒出去一些才能换回更多的钱。”
这番语言使得陈姓温商不但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顿悟了一些编织人际关系的方法,渐渐地成了关系学的行家,而且在此基础上他还归纳出了一套“理论”。他认为事业成功的空间坐标是:“在这个坐标中,事业的发展是X轴,上下横向关系是Y轴。在X轴即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Y轴的关系感情联络也必须同步纵深延伸。事业的发展是基础,而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事业赖以存在的保障。如果X轴、Y轴不能同时延伸,那么,你不是惨淡经营,就是‘中箭落马’。忽视了Y轴的延伸,其实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得意忘形,这绝对是短期行为。”
为了证明自己的空间坐标理论,陈姓温商曾在上海锦江饭店友谊厅设宴款待上海朋友,来实践这个理论与会者达100多人,来自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厂长、经理、银行行长、信贷主任,又有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和政府文秘人员。陈姓温商解释说:“这不是一次订货会,而只是一次感情联络会。人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所有的关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用得着。这就叫做朋友,我最反对临时抱佛脚。”
在经商实践中,温州人心感情愿以“吃亏”的方式为投资来培养自己的关系网,这也是一种建立商业和社会关系的策略。温州人懂得,同客户、同行搞好关系,就等于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市场就抓住了商机,抓住了财源。他们深深地明白只想着自己的商人不能算做真正的商人,因为你所要赚钱本来都是在别人的口袋里的,要弄过来,就得同别人搞好关系。在用“吃亏”策略营建关系网这方面,有“温州印刷业大王”之称的叶茂西是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在创业阶段还是在后来的经商过程中,他不仅想着客户,而且时刻准备着为客户的纰漏担责任,这样表面看来虽然是吃了亏,但却以此赢得了更大的客户群和更大的利益。靠着“吃亏”,他名传千里,国内许多大公司、大集团纷纷找上门来,他因此有了更多更大的客户和利润,他的客户有“网易”、“联想”、“雪碧”、“平安保险”等国内大企业,也有“摩托罗拉”、“诺基亚”、“可口可乐”、“柯达”这样的国际知名集团。客户只要慕名而来和叶茂西挂上钩,就立即形成铁链式的合作关系,想脱钩都不容易——不是客户脱钩不得,而是客户不忍脱钩,他们为情所动,舍不得叶茂西这样令人满意、懂得交情的客商。正缘于此,叶茂西不无得意地说:“吃点亏算什么,能吃亏才能占便宜。”
吃亏是福,先吃亏才能再赢利,这是温州人建立商业关系、社会关系的有力武器。正因为有“吃亏是福”的思想准备,所以在买方市场竞争激烈的险境中,他们总能牢牢占据有利地位,并稳步推行拓展计划。正因为懂得“吃亏”的好处,温州人才屡屡试用“低价策略”,当暴利营销风气在市场盛行的时候,他们带进了适利销售、薄利多销的清新空气。温州人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也了解客户的心理和市场的规律,所以在市场多施打折让利之为,力行诚信待客之道,尽显豪爽慷慨大气,不仅为己扬了名,而且借此立了足。
4.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俗话说: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选择好身边的副职是很重要的。
领导者选择副职,首先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副职不仅是自己的助手、执行者,而主要是决策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明确每一个决策的背景、前途,积极参与决策。实践证明,副职参与决策程度越高,其责任心就会越强,执行越自觉,行为越规范,效率越高。任何只把副职当做“应声虫”、“传话筒”,或要求副职只能顺从领导的意见,势必要导致失败。
被选人才的素质与才能一定要与所任的职务的职权、职责、任务相称。
领导者所选出的副职人才,特别是主要的副职人才,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即领导因故离职、离开单位时,能负责处理临时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还要考虑所选人才与自己能否形成合理的主动结构。所谓主动结构,就是领导在决策集体的群众结构中,不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是动力源和神经中枢。领导者在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决策后,又能很灵活地启动各个副职去贯彻执行这项决策,使整个单位的全部机器良好地运转。
领导者所选人才,一定要考察本单位大多数(70%以上)群众对该人才的接受程度,即要看群众对该人是否信任、支持、理解,否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明确了以上法则,为我们选择好副职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到底哪些人才可以进入选择范围呢?下面就是由温州商人总结出来的用人法则,他不仅体现了温州商人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的管理优势,也为我们的企业用人指出了一条明路。
一、通才型人才
该类人才知识面广博,基础深厚,善于出奇制胜、集思广益、有很强的综合、移植、创新能力,善于站在战略高度深谋远虑。当领导者本身不是这类通才时,一定要选拔通才为副职。
二、补充型人才
补充型最适合做领导者的副职。该类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补充型,即具有领导所短的方面的长处,进入班子,便顺乎自然地以其之长补领导之短,强化了班子集体的优势。此类人才主要在于领导善于挑选。二是意识补充型,即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善于领会领导者的意图,明白领导者的长处与短处,积极地以己之长去补领导者之短。
三、实干型人才
实干型人才是每一个领导班子中必需的人才。这类人才以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高效率、高质量、高节奏而出名,是领导者身边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这类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他们总为明枪暗箭所伤。作为一个有爱心的一把手,领导者要善于为他们保驾护航。
四、忠诚型人才
忠诚老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精忠报国、心照天日的岳飞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从革命前辈的“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到人民解放军的“为人民吃亏光荣,为祖国献身值得”,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忠诚老实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忠诚型人才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导者都欢迎的人。他们忠心耿耿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他们在领导者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当然,这种忠诚绝对不是不经思考的“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式的“忠诚”,而是忠实地执行领导者的意图,维护集体的利益是他们的最高使命,当领导者的某些言行与政策相抵触时,或与单位的共同目标发生偏差的时候,他们又会义不容辞地以适当的方式向领导者提出中肯的建议。
五、竞争型人才
这种人才有能力,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独立地处理好公司的问题,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无嫉妒之心,有“敢于为天下先”的魄力与激情,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直至取得重大成就。正是这种人才不屈不挠的斗志与咄咄逼人的锐气,对领导者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因此,这类人才常常成为某些心胸狭窄的领导者不予重用、甚至贬斥的对象,他们也将比常人遭受更多的非议和委屈。作为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这种人才是开创新局面、拓宽道路所必需的。当他们遇到各方面的困难时,要多给予他们以关怀、爱护,并以一种豁达的心境主动地与他们展开友谊的竞赛。
六、潜在型人才
这类人才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充满朝气,敢为天下先,才华初露,但未成熟,其才能处于隐性阶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实践、训练等,方能脱颖而出,担当大任。所以对这类人才,领导者要有长远眼光,要有关怀爱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