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阿里巴巴于2007年11月在香港挂牌上市,阿里巴巴在香港举行的全球路演上公布了招股说明书初稿,显示目前阿里巴巴持股的4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有合计4.435亿股股份,平均每名员工持9.05万股。以开盘第一天39.5元的收盘价来计算,阿里巴巴的员工们身家平均超过了300万港币,因此将产生近千个百万富翁。
马云持有不到5%的股份,但他并不在意这个。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他说:“成功绝对不是马云一个人的。几千人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坚持了8年。中国整个互联网的行业和产业中,很多B2B和电子商务都倒下去了。我们的时机很好,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我们公司是一家运气很好的公司。我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勤奋,也不是因为我们聪明。当然我们也勤奋,我们也很聪明。但我们还有运气,我们也付出过代价。当然今天还不能说成功,我们只是在一个新的台阶上。”
除了用股权激励员工,造就了众多百万富翁,阿里巴巴还有一系列的生活福利。2011年,彭磊给阿里巴巴的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阿里巴巴正式启动最大规模的员工福利计划:30亿元的“iHome”置业贷款计划,能够为阿里巴巴的员工提供无息住房贷款。无息贷款首期运行时间为4年,到期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这笔无息贷款的期限“最长为5年”,而这次福利主要是照顾普通员工,总监及以上级别管理层将不能享受。还成立了5亿元的教育基金,为员工解决子女学前和小学教育问题。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给基层员工发放超过4000万元的一次性物价和子女教育补贴。
对于阿里巴巴发放这些福利的计划,马云是坚决赞成并支持执行的,他感慨:“房子贷款,我们也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是可以表达我们的心意。对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我们进行投资发展。甚至有必要的话,我们跟人合建,希望集团能够在这上面有所作为。能解决什么问题?可能解决不了多少,但是我们要表达心意。”
马云致力要做的就是让团队成员在阿里巴巴工作,不会感到委屈和无助。马云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在阿里巴巴快乐工作,为了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阿里巴巴每年都会拿出至少五分之一的财力,用来改善员工的办公环境。
虽然阿里巴巴在团队建设这一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马云认为,阿里巴巴做得还不够多,还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提升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跟他们一起分享阿里巴巴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功。
马云管理智慧
马斯洛理论说道: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激发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不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必须先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马云正是这样做的。人活着虽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但只有先生存下去,并生存得有尊严,才能追求更多更高的东西。在阿里巴巴创立之初,马云就很重视这个问题,他很看重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他希望自己的团队成员能在阿里巴巴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而不是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很枯燥。
美国管理学学者威廉·大内认为,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其实就是管理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是完善的管理,因此,企业在团队管理这一块,就绕不开与人有关的问题。
很多优质的企业,管理者都很看重员工的感受,例如苏宁这样以服务为最终核心产品的公司,不断通过完善现代管理制度,让员工成为行业内最具幸福感的员工,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
以德服人的管理者最能收服人心。古人云:“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管理者的品德对员工有着很深的影响作用,可以唤醒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进而使员工努力工作。所以,合格的管理者要懂得给予、懂得分享,让员工在企业工作时,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需要的。这样员工就能和企业同心同德,共同发展。
海底捞是火锅连锁店,名气很大,在餐饮业中名列前茅。海底捞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大,正是因为海底捞的管理者善于管理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团队的幸福感。海底捞的员工在海底捞工作都是很快乐的,海底捞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好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尊严,看得到希望。
海底捞的员工只要勤劳肯干,都有升职的机会,海底捞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工作上有成效的员工,在海底捞就能得到认可。海底捞为员工租的宿舍都是正式的公寓,条件很好,而且离店面也不会很远,这是为了保障员工的休息时间。
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自然会更加努力,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认可。就像海底捞的管理者、马云这样的管理者一样,管理者只有使员工获得内心的幸福和快乐,才能让员工甘心留在企业奋力工作。满足员工的价值感,让他们在企业中感到自己被承认,才能激发他们面对竞争时的自信心,才能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在每个阿里巴巴人身上植入阿里巴巴的DNA
去年一年,我们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但我们在人才发展方面却投入了几十万美元。
大部分网络公司现在都只是在盲目作战,并不知道如何去进攻,从哪里去突破,如何去训练组织他们的队伍。而在阿里巴巴,职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我告诉他们要了解客户、了解公司,用中国俗语说就是“知己知彼”。
去年秋天,我们创建了公司内部的“阿里学院”,要求每个新员工必须参加学习,公司彻底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导他们。这样的话,三年之后,我们将拥有一个更为强大的平均年龄30岁的人才队伍。
——马云接受《日经》杂志采访
马云管理案例
当马云还是一名老师时,有人问他最大的财富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学生”;而当马云变身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时,当有人再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的答案也变为“员工”。如何让这宝贵的财富能够实现“增值”,是马云时刻思考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把钱存在员工身上”的理念。
早在2003年,马云就曾说过:“我们4年来屯兵西子湖畔,在那里训练人马,训练我们的队伍,了解客户,了解市场,我们的员工达到1400名,可能是当今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员工最多的公司。”这是马云的心里话,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才就没有现在的阿里巴巴。
把钱投在员工身上,让这部分财富实现“增值”,马云并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对于被聘用的员工,马云采取的是“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所谓的“请进来”,就是吸纳优秀的人才进入阿里巴巴工作;所谓的“送出去”,就是指阿里巴巴会经常与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合作,把员工送出去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策略,马云采取刚性的制度,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公司成立之初,阿里巴巴就投入了大量的“原始资金”,在2001年互联网产业集体“过冬”的萧条时期,阿里巴巴甚至还投入100万元作为员工的培训资金。
马云之所以如此重视培训,是因为他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最好的投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在阿里巴巴,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参加为期两周的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都不能缺席。通过培训能够帮助新员工迅速了解阿里巴巴的历史、现状、价值观等,培训期间学员们一起上课、拓展、游戏,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培训期间,只要马云身在杭州,他就一定会亲自给新人们上课。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有“百年诚信”“百年大计”“阿里夜校”“阿里课堂”等培训项目,提升不同员工的业务能力。2004年9月10日,为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阿里巴巴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国亨利商学院联合成立“阿里学院”。2008年10月31日,马云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阿里巴巴的内部员工通过学习这些平台上提供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对于马云这种大手笔的员工培训的做法,有些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并认为这属于是赔本赚吆喝的行为。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马云予以了反驳,他说:“我们在培养员工、培训干部上花了一大笔钱。有人问是公司先赚钱再培训还是先培训再赚钱,我们提出‘Yes’理论,既要赚钱也要培训。”
在这种“荷枪实弹”的培训下,阿里巴巴的员工快速地成长起来,阿里巴巴也日益变得强大。在阿里巴巴,一个普通的前台接待员,经过一番锻炼之后会被提拔为客服总监、宾馆的大堂经理,如果被认定为能力出众,就会被任命为副总经理……这样破格提拔的例子比比皆是。2002年,马云曾对媒体说过:“我们今年在广告上没有花钱,但在培训上花了几百万,我们觉得这是最大的回报。阿里巴巴现在有了120万会员,而且连续两次被哈佛评为全球最佳案例,连续两次被《福布斯》评为最佳B2B网站。在网络电子商务领域,我们的会员数跃居全世界第一位。没有我们优秀的员工,根本没法做到。
“现在,我们的干部也成熟了起来,员工数量扩大到了五百多名。现在互联网是在裁员发展,我们却在扩大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年的发展中赚1元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整年投资800万美元,我们要赚801万美元。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确运转良好,员工从前年一百多名,到去年二百多名,到今年五百多名,我们还要不断地招。
“有人说为什么阿里巴巴还要招员工?我们认为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今天银行利息是2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钱投在员工身上,让他们得到培训,那么员工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止2个百分点。”
马云深知员工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对团队稳定的重要性,所以,他才甘愿砸一大笔钱在员工身上。
马云管理智慧
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备需求,也是一个企业必需的投资方式。一个企业想要使全体员工接纳企业的文化理念,并且不断地发展进步,就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或许,全员培训不能完全保证企业长盛不衰,但不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最终会因企业理念得不到员工的理解而走向下坡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就曾做过一项关于培训收益的调查。最终的结果显示,企业每投入1元的培训费用,在3年内可实现40元的生产效益,这充分说明企业培训员工的重要性。而在当今中国的企业中,许多成熟的企业也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万科成立之时,董事长王石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企业如果不想像其他房地产企业那样只是昙花一现,一两年辉煌之后就风光不再,而是想实现持续盈利、长盛不衰,那么建立一支忠于职守、精于专业的职业经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公司成立之初,万科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培训每一名员工,并且这种培训贯穿始终,从员工入职一直到退休,使员工能够持续学到新知识,为整个房地产行业培养了不少精英人才。因此,万科在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赢得了“地产界的黄埔军校”的美称。
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同样重视“以人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名员工的潜力,使海尔的文化理念灌输到了每一名员工的头脑中。为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人才,海尔集团还专门筹资建立了用于内部员工培训的基地——海尔大学,同时建立了可随时调用的师资队伍,与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咨询机构以及知名企业的近百名专家教授建立了外部培训网络,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个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更取决于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而培训的意义就在于此。“员工在阿里巴巴工作了3年,相当于公费读了3年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个在阿里巴巴待过的人,都植入阿里巴巴的DNA,将来即使离开公司也是个优秀的人才,将阿里巴巴的DNA复制并传播出去,为曾经身为阿里人而自豪。”这是马云对阿里巴巴所有员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