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的零食似乎总是有着难以言喻的诱惑力,它会激发你不顾后果食用的冲动能力。而唯一能与这种冲动能力相对抗的,就是你的自控能力。
关于自控能力和冲动能力的激发,有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研究人员采访了200名20~50岁的人,请求他们配合做一个饮食调查,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
对于第一组,研究人员让他们详细地描述一下最近一次喝汤的情景。其中应包括这几个问题:当天一大早发生了什么事?所喝的是哪一种类型的汤?喝汤时还吃了哪些东西?汤的味道如何?喝汤时的感觉如何?在吃完饭之后,对那顿饭的评价如何?预计下个月会喝多少次汤?几乎每一个人的“喝汤体验”都超过了一页。
对于第二组,研究人员让他们简单地写一下自己最近一次的就餐体验,随意写,不限制内容,只是在最后需要回答“预计下个月会喝多少次汤”。
经过统计后,研究人员发现,在最后一个问题上,第一组的人所说的平均次数是第二组的三倍。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人对食物的欲望是可以被语言或文字激发出来的,不管餐桌上摆放的是好吃的零食,还是营养的菜肴。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方法激发我们对米饭和菜肴的欲望,那么,零食对我们的诱惑是不是就会小很多?
不过,要想让我们把零食的美味忘干净,只有激发我们对营养食物的冲动能力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激发我们对零食的拒绝能力,即面对零食的自控能力。如美国心理学家的“饼干选择”实验:
研究人员对10个正在吃晚饭的孩子说:“谁把碗里的饭吃光,谁就能得到三块饼干。”等孩子们吃完饭的时候,研究人员去拿饼干,但却空着手回来了:“饼干只剩下这么10块了,只能一人一块。要等到明天,我们才能去超市买新的饼干。所以,现在你们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在1个小时后吃掉一块饼干,要么在明天晚饭后吃3块饼干。”结果,8个孩子选择在1个小时后吃掉1块饼干,2个孩子愿意等到明天。
一个星期以后,研究人员又对10个孩子进行了这个实验,不过内容稍有变动——要么在第二天晚餐后吃1块饼干,要么在第三天晚餐后吃3块饼干。这时,5个孩子选择在第二天吃,5个孩子选择在第三天吃。而到了第二天晚餐前,选择第三天吃饼干的5个孩子反悔了。也就是说,这10个孩子都是在第二天吃掉了1块饼干。
由此,研究人员推断,“延迟”可以降低食物的价值,延迟的时间越长,被选择的机会也就越低;人们在选择不同数量和延迟时间的食物时通常会表现出其冲动性的一面。
解释这些推断并不难。在第一个实验中,1个小时后1块饼干和24小时(1天)后3块饼干,后者等待的时间是前者的24倍,但是获得的饼干数量才3倍,显然要选择1块饼干。在第二个实验中,24小时后的1块饼干和48小时后的3块饼干,本应该选择3块饼干的,但是在第二天看来,情况就相当于第1个实验了——1个小时后的1块饼干和1天后的3块饼干。因而,这些孩子反悔了。
可见,唤醒一个人对零食的自控能力的关键在于让他感觉到——“忍耐一下,就能获得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