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活着最重要,吃饭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也有人说,吃饭最重要,活着就是为了吃,学习和工作也都是为了更好地吃。前者是食物的主人,后者却是食物的奴隶。
不可思议吧,高贵的人们居然会成为食物的奴隶。这是事实,是这些人放纵自己饮食之欲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大约1700年以前,西方人的进餐习惯一直是“在饥肠辘辘和暴饮暴食之间剧烈变动”。
那时候,西方人喜欢聚众吃喝。而聚众吃喝也有各种理由,婚丧嫁娶时聚餐,收成好要用聚餐庆祝、收成不好要用聚餐祈祷,下雨了闲得慌、晚间夜太长也要用聚餐来打发时间……几乎每一次聚餐都会持续两三天。在聚餐的日子里,所有的宾客似乎都变成了穷凶极恶的饕餮之徒,开始围着桌子海吃海喝,直到肚子胀成圆球,手脚一缩、醉倒在墙角再也站不起来,才会张着嘴、流着哈喇子就此睡去。而一觉醒来,还是会爬到餐桌上继续吃喝……直到被主人赶出家门。
这种暴食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而饮食行为看起来也是如此得丑陋。可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人为什么如此不顾形象地甘愿成为食物的奴隶。
那时候,天灾人祸、战争不断、社会混乱,食物匮乏让所有人感到恐惧。上至国王,下至贫民,都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谁也不知道下一顿饱餐会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下一秒钟会不会被饿死。这些经历和焦虑自然而然地助长了一种饮食情绪——宁愿被食物撑破肚子,也不做饿死鬼。这种情绪一直延续了数百年,连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都没有逃脱。
1135年秋天,亨利一世微服私访诺曼底,对诺曼底野味一见钟情,尤其是一种名叫“七鳃鳗”的鱼。为了这些美味,他不遵医嘱,日夜狂吃猛吃,竟然一命呜呼了。当然,为了维护国王的形象,医生没有说国王是撑死的,而是说出了非常荒谬但很体面的解释——七鳃鳗由于常年生活在寒水中,身上自带寒气,国王在食用时感染了这种寒气而被冻死了。
如果说,在食物短缺的年代,人们暴食是因为对饥饿的恐惧,那么在食物充足丰盛的今天,人们依然心甘情愿地当“食物的奴隶”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做食物的奴隶,并不是特指“贪吃”,还包括“嗜吃”,比如嗜吃甜食、嗜吃辣味、嗜吃油炸、嗜吃荤食等。食物本是用来维持健康的,如果我们为了“享用美食”来牺牲健康、牺牲生活原则,就与饮食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就是“食奴”的行为。
而要放弃“食奴”的行为,重新升级为“食物的主人”,我们就要杜绝自己对食物的贪念,抵制住来自美食美味的诱惑。而抵制美食诱惑的关键就在于你的饮食观念——美食不是必须的,吃一口就可以停止。试想一下,少吃一顿美食或者不吃完餐桌上的菜肴,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伤害?什么伤害都没有,只是有那么一点点遗憾而已。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用每天一点点的美食遗憾,来换取长久的身心健康,难道不是一件“稳赚不赔的生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