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只是简单的味觉感受,还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往往与美食的“形色”、“名字”、“气味”、和“味道”联系在一起,感知于我们的眼、耳、鼻、舌。因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它不是以其绝美的姿态激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见钟情;就是以朴实的感觉慢慢融入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对它日久生情;亦或是,偷偷潜伏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让我们在多年以后回味无穷,成为一生的牵挂。
除了维持生存之外,饮食还能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甚至激发潜藏的智慧。要确定这一点,看看动物面对美食的行为就知道了。
20世纪初,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心理学最著名的奠基人之一伊万·巴甫洛夫用狗开展了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些取食研究。他的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员在给狗喂食之前摇响铃铛,那么,时间长了,狗在仅仅听见铃铛的声音后就会流口水。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我们要谈的不是理论,而是狗的行为。由于经常在吃饭之前听见铃铛响,狗就会将铃铛的响声定位为开饭的信号。这是饮食的智慧。
你可能会说:“这不算什么,我家的猫在听到我开罐头的声音时,也会激动地跳起来。”的确,这也是动物在条件反射状态下培养出的饮食智慧,是最简单、最容易获得的智慧。而高级一点的智慧,动物依然有,比如猴子洗红薯、给红薯加调料的饮食行为。
1952年,日本的科学家开始给猴子喂食红薯。当时,这些红薯经常覆盖着一层沙子。猴子们在吃红薯时,会连带沙子一起吞下去。1953年,一只母猴开始清洗红薯。它的方法是:用一只手把红薯浸入清水中,再用另一只手把沙子抹去。就这样,猴子开始吃干净红薯了。到了1958年,大约80%的猴子都会洗红薯了。后来,不知道哪只猴子率先将红薯放在海水中清洗,以至于到了1961年,日本鹿岛上所有的猴子都习惯将红薯浸在海水里清洗,拿出来咬一口,再放入海水中蘸一下,然后再拿出来咬一口……吃惊吧,像极了我们在肯德基吃薯条蘸蕃茄酱的样子。
不可思议吧,而更奇妙的是,动物们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锻炼出自己特有的技能。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巴西潮湿森林中的金头狮狨和黑耳狨猴。科学家们针对这两种猴子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是记忆力测试。在这项实验中,金头狮狨的长期记忆力比较强,短期记忆力较差;而黑耳狨猴的短期记忆力较强,长期记忆力较差。比方说,黑耳狨猴能够在5分钟后记起5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而金头狮狨却能在24小时甚至48小时后记起之前发生的事情。造成差别如此大的记忆能力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饮食习惯。
金头狮狨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其他小动物及一些水果。为了获得这些食物,金头狮狨需要在不同的范围内频繁地活动。为了准确定位食物来源,金头狮狨必须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更广阔的地域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而黑耳狨猴,则完全不必这样子。它们嗜吃树里面的胶质,这种胶质的再生能力很强。在被黑耳狨猴吃过之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树就会产生新胶体来取代老胶体。因此,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树胶,黑耳狨猴就将寻找食物的范围锁定在长有几棵树的小地方,并尽量在几分钟或几小时之内牢牢记住它们到过的地方。
可见,食物激发了动物们潜藏的智慧,塑造了它们不同的技能。比如,黑猩猩会用石头砸开坚果,而且会挑大石头去砸大坚果;会用嚼烂的树叶当做海绵从树洞里吸水;为了捕获白蚁,还会把去掉叶子的树枝插入白蚁洞,以吸引白蚁顺着树枝爬上来;等等。
所以说,为了生存,为了获得食物,动物们会选择最有利的猎食方式。而作为比这些动物高级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美食,我们也会选择自己认为对生存和生活最有利的饮食方式。比如,很多女士喜欢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吃巧克力,就算明白巧克力吃多了会使人发胖(这可是女士的“致命伤”),还是会一如既往地迷恋它,只因为她们相信咀嚼巧克力能够缓解压力,赶走她们的悲伤情绪,让她们快乐起来。